在土地革命时期,闽南地区有很多有志青年响应中共的号召,冒着“杀头”的风险加入革命队伍,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彭冲正是其中一员。他18岁入团,19岁入党,曾经只身在漳州从事地下活动,堪称孤胆英雄。
抗战爆发后,他奉福建省委指示,于漳州创建了一个抗日救亡组织,募捐了大量善款、物资支援上海前线,协助中国军队抵抗日军侵略。1937年底,他奉命北上,在苏北加入新四军,在某支队宣传部担任干事。1938年,彭冲又被调到皖南某县委工作,主要负责组织群众运动,扩大党组织在无产阶级中的影响力。
1941年,新四军主力遭遇国民党军伏击,彭冲闻讯后心急如焚,他连忙发动县委的游击队前去接应新四军,帮助一部分被打散的战士逃出敌人的包围圈。1945年,他遵照中共华东局的指示,离开安徽向山东挺进,不久后被编入华野,担任某团政委,随后参加了一连串关键战斗,并立下了不少战功。
1949年,彭冲跟着华野南下,一路上接连解放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建国后,他离开解放军,转入福建省委任职,主要负责统战工作。1954年,他转往南京担任主政官,并亲手将南京打造为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的经济重镇。动荡时期,他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被指为“走资派”,从1966年下旬开始,他不断遭到批斗,不仅要忍受身体上的折磨,还要面对言语上的挑衅和侮辱。
可即便如此,彭冲也没有怨天尤人,他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坦然面对一切挫折和苦难。1968年,他摘掉了“走资派”的帽子,重新回到领导岗位上,担任江苏省委高干。复职之后,他一边联合许世友将军稳定南京的局势,制止武斗和矛盾;与此同时,他还冒着被“状告”的风险,连同有关部门一起保住了南京的古城墙,为南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
1976年,党中央在逮捕了王洪文、张春桥等人之后,决定收拾上海的动荡残余势力,纠正十里洋场的“不正之风”。10月中旬,党中央抽调彭冲、苏振华等同志组成工作组进驻上海,与马天水、徐景贤等人展开斗争,一点一点瓦解其势力,最终将其一网打尽。10月下旬,彭冲受命担任上海市委高干,兼任警备区政委,他随即连同上海市委、市政府对上海进行改造,纠正广大市民思想上“左”的错误,引领大家离开阶级斗争的“误区”,将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
1977年,他被选为政治局委员,后来又兼任全国政协高干,1978年,他奉命陪伴邓公出访朝鲜,并与朝鲜领导人进行了亲切交流。值得一提的是,彭冲还专门去祭扫了毛岸英同志的墓,以表达对毛岸英的钦佩之情。从朝鲜回国后,彭冲又陪着邓公在东北做了一个短暂的调研,充分了解了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发展情况。
进入80年代,彭冲又转往全国人大任职,期间他协助彭真同志一起重新修订了宪法,进一步规范了权力运行体制,同时他还联合人大法制委出台了很多新法律,以弥补市场经济下产生的一些法律漏洞,更好的保障广大老百姓的利益。值得一提的是,在1981年,彭冲还参加了对江青等人的审讯,亲手了结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1993年,彭冲自感年事已高,无力再继续履行职务,遂主动申请离职。晚年的他一心过消遣生活,不再关心政治,也从来不对任何时政事件发表意见和建议,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未来中国该如何发展,应该让年轻人去决定,自己不能也不需要再掺和。2010年,彭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于北京离世,时年96岁。
彭冲同志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他经历过残酷的地下斗争,曾经冒着生命危险和敌特周旋;后来他又投入到人民武装中,与广大官兵们并肩作战,最终成功击败了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在动荡时期,彭冲受到了猛烈的迫害,可即便如此他还是保持着信仰和气节,坚决不向居心叵测者屈服。彭冲几乎将自己的一辈子都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他是党员干部当之无愧的模范人物,是全党、全国人民学习的对象,我们应该永远缅怀他,铭记他所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