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已经过去100多年,但是战争留给人的思考是永恒的。特别是对于引发这场战争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也许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暗杀事件,但是当今世界新民族主义日益抬头的今天,此次事件值得更多思考。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在和妻子苏菲访问萨拉热窝期间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开枪打死。这对夫妇的死成了一个月后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对于这次事件本身,在当今大多被定义为民族主义事件。这相对于恐怖事件或者英雄行为来讲,应该是个比较中性的定义了。
大多数历史书的论断,将此次事件归为德奥同盟国集团开战的“千载难逢”的时机,并将战争大多数责任归于奥地利政府。然而在近期解密的历史资料却反映,奥地利政府对于发动战争的主观意图并不强,其对外行动更多受德国裹挟。而在德国内部,德皇威廉二世也不是一个好战分子,德皇自己可能也是受“裹挟”的。
01
巴尔干冲突起源
这里简要介绍下巴尔干冲突以及连带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源。大国之间的矛盾根源可能要深挖到几百年前,在这里从1877年的俄土战争说起,这是第十次俄土战争,也是十次战争中土耳其失败最惨重的一次。在战争中,俄罗斯推进到了距离俄罗斯圣城拜占庭(即伊斯坦布尔)仅12公里的圣斯特凡诺,奠定获胜的基础。此次战争使得土耳其在巴尔干的统治几乎瓦解,俄罗斯从事实上取得了土耳其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黑山的统治权,并且修改土耳其海峡通行规则。
但是俄罗斯的扩张招致国际社会的紧张,特别是奥地利。俄罗斯在巴尔干的扩张直接威胁奥地利的安全,而俄罗斯在土耳其海峡的军事存在也威胁英国海军的利益。这时德国首相俾斯麦作为“中间人”调停,参与争端中。此后俄罗斯迫于奥德英三国的威胁,被迫签订《柏林条约》,让出既得利益,只是将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失去的势力范围补回。
《柏林条约》还规定土耳其将塞浦路斯划割给英国,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则改归奥地利统治。它实质上是部分地瓜分土耳其,但是条约并没有解决巴尔干冲突,特别是俄罗斯和奥地利的争端,因而该条约也成了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各种冲突的起点。
1878年巴尔干地区形势图
02
围绕巴尔干矛盾形成的军事集团
1879年,为了应付俄罗斯的威胁,德奥成立“德奥同盟”,该秘密同盟协定主要是针对俄罗斯的。事实上在此时德俄并非敌对国,德奥俄三国在之前的1872年也有过同盟协定,但是随着在巴尔干冲突激化,德奥同俄国的同盟逐渐瓦解。德奥同俄国的摩擦也在与日俱增。
1894年俄法同盟确立,使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开始形成,进一步激化了巴尔干地区的摩擦。
由于裙带血缘关系,以及牵制法国和俄罗斯的需要,英德两国未有严重的利益冲突。但是随着1890年德国开始推行“世界政策”,取代之前的“大陆政策”,积极谋求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大力发展海军,挑战老牌殖民帝国的地位,使得德英矛盾逐渐激化,并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德奥在巴尔干乃至中东的扩张也威胁英国在该地区的传统利益,随着1904-1907年英法俄协约的形成,巴尔干地区日益成为矛盾的焦点。
1913年巴尔干地区形势图
03
局部区域热战,集团矛盾升温
1911年摩洛哥危机爆发后,德法争夺摩洛哥险些开战,最后英国支持法国,德国被迫承认法国是摩洛哥保护国。摩洛哥对于地中海地区局势至关重要,对于巴尔干地区紧张气氛起到了催化作用。次年,意土战争爆发,意大利占领利比亚和土耳其在爱琴海东部岛屿。这样意大利也“正式”介入巴尔干冲突。
德奥期望通过土耳其获得巴尔干的“宗主权”,而俄罗斯则煽动斯拉夫人进行民族解放运动,于是在德奥支持土耳其,俄国支持巴尔干各国,双方爆发两次巴尔干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是一战的前奏,也造成了许多延续至今的政治问题,如科索沃问题等。这场战争细节后续会讲。
战争中塞尔维亚是最大获益国,分别从土耳其和保加利亚获得大片领土。同时塞尔维亚力图占领奥地利保护的阿尔巴尼亚以获得出海口,并策动奥地利占领的波黑加入塞尔维亚。此举使得奥塞矛盾空前激化。
但是奥地利早已今非昔比,延续640年的哈布斯堡王朝此刻气数将尽,现在的辉煌只是回光返照。奥政府的强硬并不能掩盖其内部的虚弱,然而由于地缘政治缘故,奥地利不得不卷入这场令其透支的斗争漩涡。这个古老的王朝的面前会是什么呢?敬请关注下期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