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地探秘:汉江的正源(一)


01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地理意义的汉江源头在哪呢?首先我们了解下古人对汉江源头的定义。史书《尚书·禹贡》有“导嶓冢至于荆山”、“嶓冢导漾,东流为汉”的记载,《孔传》云:“嶓冢之山 汉水出焉,东流至于沔”。说明汉江源于嶓冢(音播种)山。
但是中国有两座嶓冢山,究竟这里指的是哪一座呢?我们打开地图看一看,在甘肃天水和陕西汉中各有一座。不过按照历史来看,甘肃天水的嶓冢山似乎是真的嶓冢山,至少在3000年前即有此说法,而汉中的嶓冢山则是隋朝之后才存在的了。所以说,这里的嶓冢山应该指的是天水的嶓冢山。
再者,从名称来看,汉水意为“天汉之水”,汉指的是银河,而天水即为“天上之水”,即银河注入大地的地方。所以很显然,从名称沿革来看,天水即为汉江发源地,这再恰当不过了。
但是,熟悉地理的人都知道,天水距离汉江最近的直线距离也有200多公里,天水在西秦岭北坡属于渭河流域,南坡属于嘉陵江流域,与汉江没啥关系。那这又是为什么呢?古人难道犯错了吗?

作者手绘/长江流域图
02
嘉陵江与古汉水
由于交通和测绘技术的局限,古人在地理上认知出现偏差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对于河流从属的大偏差应该不容易出现,因为在山区,河谷基本上是唯一可利用的通行道路,只要周围有稳定的人类活动,那么在人们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是很容易把河流的流向和相对位置搞清楚的,不容易出现把一条河定义到另一条河的现象。那么为什么古人会把汉江源头定义到天水呢?熟悉历史的人也知道刘邦著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故事记载刘邦放弃褒斜栈道而是从陈仓水路北上。可是当时刘邦治所在东汉中(今安康),陈仓水路位于嘉陵江。汉江和嘉陵江是两条并列的河流,刘邦怎么可能从汉江渡水到嘉陵江呢?是不是这里是记载有误呢?
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古人的认知是正确的,只是现今地质发生了一些变迁。在汉朝以前:
嘉陵江上游是注入汉江的
嘉陵江上游是注入汉江的
嘉陵江上游是注入汉江的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我想这时你一定更加疑虑了。
没错,是这样。
首先,细心的人可以发现,汉江和嘉陵江之间没有高大的分水岭,似乎两条河位于同一条贯穿东西的河谷上。

汉江和嘉陵江上游示意图(卫星底图来源(下同):google earth)
坐火车行经阳安线的时候也许有这种感受,阳平关是嘉陵江边上一个小镇,可是过了阳平关,并不是通常山区河谷那样,离开河就是大山,而是发现火车行经在一条宽谷上。而从陕西宁强大安镇沿着省道309往西北方向走,也会发现这里的河谷很特别,好像有条大河经过。
再来回顾刚刚那张图:

 
放大图中区域

 
根据卫星图可还原出嘉陵江注入汉江时汉江河流走向

 
汉江古干流示意图
图中标注的嘉陵江河道是后来形成的,在古时,嘉陵江是东流而不是今天的南流。毕竟不能“脚踩两只船”嘛。
后来由于地质变迁,嘉陵江向南改道,脱离了汉江。而汉江的古源,在今天被称为西汉水。
历史上,在武都大地震以前,今西汉水和汉水本是一条河道,可以称为古汉水,今嘉陵江的上游本属于古汉水水系。古汉水的发源地,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南西汉水的发源地一带,南下流经陇南地区的西县,西南经由西和县、成县进入陕西略阳,一直向东流去,与今天的汉水一体连通,经过勉县、汉中地区、安康地区进入湖北,再流经十堰、襄樊、荆门、孝感等地区,在武汉汇入长江。
当时,汉水上游略阳一带,有巨大的山间水道型湖泊,被称为“天池大泽”。由于天池大泽储水抬高水位的原因,汉水上游的各个河道大多通航,水路交通便利。从汉中出发,逆流而上,舟行可以抵达陇西,顺流而下,行船可以一直抵达东楚,洋洋荡荡一条汉水,成为联系陇南、汉中、荆楚间的重要通道。
韩信统领汉军反攻关中,在公元前186年的武都大地震之前,那时候,汉水不但是联通陇西和鄂西的畅通水道,汉水上游地区,舟楫便利。船运由汉中出发,逆水西行可以一直抵达陇西,由天池大泽北上,可以沿故道一路靠近陈仓。如此便利的交通条件下,韩信暗出陈仓的战略,在粮草和兵员的输送上当不会有重大的障碍。
韩信大军出陈仓以前,首先沿西汉水攻击雍军控制的下辨和西县,其军事意图,表面上是作佯攻陇西的声张,实质上是为了封锁汉水航道,防止陇西的雍军顺流而下,在汉军大出陈仓后袭击汉中。
在古汉水上游各水道通航畅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汉军大军欲出散关道,首先必须控制古汉水上游的水道,防止陇西秦军顺流而下的攻击,曹参和樊哙攻击下辨—西县—白水的战事,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当曹参、樊哙达到了这个目的,控制了汉水水道,派军队驻守设防以后,主力马上顺流而下,与集结在天池大泽一带的韩信军会合。然后,利用汉水支流泉街水(今嘉陵江上游)的水道航运之便,水陆并进,一举攻占故道县,迅速推进到陈仓,击败章邯军,进入关中。
然而,西汉高后二年的武都大地震让一切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韩信曾经大规模有效地使用过的汉水水道,到诸葛亮北伐时已不复存在。
公元前186年的武都大地震,震中约在今陕西略阳、宁强一带,造成今陕西宁强汉王山一带山体发生巨大滑坡。山体滑坡一度阻断古汉水,并在古汉水上游形成规模极为巨大的堰塞湖。堰塞湖天然坝体(汉嘉分水岭)的存在,导致古汉水上游与中下游水路交通从此中断。至公元前161年,汉嘉分水岭以西堰塞湖水南向自古汉水与古白水(今白龙江)支流古潜水的分水岭野牛岭豁口漫溢而出,夺古潜水河道(今嘉陵江陕西宁强巨亭、四川广元中子段)下泄。下泄水流在今龙门山以北的阳平关谷地形成新的“大泽”。
随着古汉水上游下泄通道河床的强烈下切,到2世纪东汉中期,汉嘉分水岭以西堰塞湖、天池大泽已趋于消失。东汉初年,阳平关附近一带泽水已经消退;降至约8世纪的唐中期,整个龙门山以北“大泽”完全消失。嘉陵江(古潜水)“袭夺”古汉水上游的历史过程至此完成。
这一场持续了八个月之久的大地震,让汉水因此被截断成为西汉水和汉水两条河,古来贯通的水路交通被切断。失去了西汉水的汉水,河道缩短,水量减少,舟楫之便也大不如从前。正因为此,诸葛亮北伐,不仅西汉水,汉水、嘉陵江水道也都不能用。而且,汉中地区的大湖——天池大泽消失,山势阻断,蜀军只能用木牛流马一类粗笨的交通工具,在崎岖的山道上艰难行走运输,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因为粮草后勤供应不足而退兵。
在嘉陵江向南改道以前,现在的广元是古嘉陵江源头,在当时称为“潜江”。这个“潜”可能指的是地下河,与喀斯特地貌有关。汉中拥有全世界最北的集中连片喀斯特地貌景观,后文中会详细介绍。




03
汉江源:历史与事实的碰撞
在失去嘉陵江之前,汉江估计长度在1830公里。不过现在汉江仍然是长江最长的支流。
历史归历史,地理还是在意现在的事情,那么现在汉江源头在哪呢?
按照命名段来看,汉江命名段起于陕西省宁强县大安镇。那么这里的确可以作为汉江源头。而大安镇汇入汉江的有三条河,分别是沮水,漾水,玉带河。这三条河也就作为观念上汉江源头了。按照大多数说法,玉带河在这三条河中最长,所以其被当做正源。不过呢,如果把视角放远一点,不计观念因素,按照地理唯远原则看,这三条河似乎都不是汉江源。

 
传统意义上的汉江三源
那么汉江源头是哪里呢?
按照更确切的说法,在今日,由于地质变迁,在今日衡量的河流长度看,汉江源应该是褒河。

据说,汉中和宝鸡为了汉江源争执了很久。事实上地理事实是无可争议的,但是我们在定义河段时候,往往还是尊重传统的。所以汉江在观念中是发源于汉中,在地理上发源于宝鸡。
当然,汉江里面还有很多故事,别忘了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敬请期待后续精彩
别忘了关注我们哦。点击蓝字“吴基庄书院”或者扫描二维码均可~
来,一起提高知识水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