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易学才是第一生产力!【终篇】


传播有温度易学文化 原创有深度易经知识 | 喜欢点个“关注”!

易本正经傅师兄 ID:fushixiong85
生生之谓易 |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涉及对社会公众的观念引导,请读者自行斟酌、识别、参考。」
无论你是否相信,直到今天,
我们依然享受着易经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傅师兄
【前文回顾】
迷信?易学才是第一生产力!【篇一】
迷信?易学才是第一生产力!【篇二】
迷信?易学才是第一生产力!【篇三】
我们继续聊“观象制器十三法”,
感受易经带给我们的智慧。
10 | 睽卦与弓矢
从渔猎时代到黄帝发明杵臼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但部族间的冲突也愈发频繁。
不患寡而患不均,人心自古如此。
有冲突就要有先进的武器自保。
好比核弹,我有你就不敢欺负我。
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帝再一次感通于卦象,在弯曲的木头上绑上绳子作弓,消尖木材为矢,发明了冷兵器时代的远程攻击之王,弓矢。以此威慑天下。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周易·系辞传》
我们看睽卦,上离下兑。我忍不住先感叹一句,这是“观象制器十三法”中取象最生动的一卦,我尽量描述的清晰些。

外卦离互坎,离为兵戈,坎为矫揉。
什么是矫揉?
把直的掰弯,把弯的掰直。
坎也为弓轮,离也为绳。
这就很形象了,带绳子的,能弯曲也能直的武器。
再看内卦兑,兑为毁折为尖口的事物,比如针、剪刀,《周易集解》中兑也有竹、小木之象,所以引申为矢。
最传神的我认为就在兑互的这个离卦上。
离也为弓弦啊。
主卦离在外,兑在内,是不是像把矢箭搭在了弓上?而内卦的兑也互离,这时候是什么象,是不是张弓搭箭之象?
而睽卦的大象主分离,离火炎上,兑泽润下,二气不相与,这是不是也有把弓箭射出去的象。
所以我说弓矢类睽卦,是最传神的。

就是这样看似一件简单的兵器,却守护我们民族几千年,直到枪械的发明。
实际上我们明朝就已经出现了使用火铳的专业化部队“神机营”,反而在清朝忽略了火器的发展。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别人都在求变,而只有你不变时,
因果就已种下……

11
| 大壮卦与房屋
“衣食行”的问题都解决的差不多,
民众再次把眼光集中到“住”的问题上。
人们这次的决心很大,要从根本上改变“穴居而野处”的简陋环境,怎么办呢,从大壮卦找灵感。
《周易·系辞传》:“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我们看大壮卦上震下乾。

震代表高大的树木,砍伐高大的树木作为栋梁。震互兑,兑上缺,为榫卯,象征交插在一起。下卦乾为天为宇,互乾,为房屋前后探出的屋宇之象。
此即为“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之象。
再看乾也为圆,上震卦为木,合起来就是圆柱之象,互乾是很多根圆柱,乾震皆为阳卦,代表坚硬,故也有支撑的圆柱之象。

12
| 大过卦与棺椁
活人住的地方搞定了,
死人也不能不管啊。
在远古时期,人们没有丧葬的概念。人死之后将其裹在柴草中,在野外随便找个地方就扔掉了。
当时也不挖坑、也不种树,
回头再想找到当初扔掉的地方就很难。
当然,本来就没有祭奠的规矩,人们自然也就无所谓了。但那些先人毕竟是曾经的父母至亲,总有想念的时候。
久而久之,人们制定了丧葬制度。
《周易·系辞传》:“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我们看大过的卦象,上兑下巽。

兑为泽也为坑洼,巽为木为入,掘地为墓穴,纳棺椁于其中之象。兑巽皆互乾,乾为君为父、为鬼神、为圆满,使先人的遗体保存完整之象。
我真的认为,
这是我们古代最伟大的制度之一。
人们不再随便将先人的遗体抛弃,而是找到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将其埋葬。而且为了遗体不受侵蚀,还发明了棺椁用以防护。并且依据人的身份等级区分不同的棺椁数量,制定节日以祭奠等等。
这些制度在我们现在看来近似“迷信”,但正是由此开始,我们确立了缅怀先祖和敬畏鬼神的传统。
孝道,我们华夏民族最核心的品德,
得以传承至今。

13
| 夬卦与书契
如果你问我,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标志是什么?
我会回答——文字。
上古时期,人们用绳结记录物品的数量、性质与关系等。部落领袖亦用此记录部族的大事,故称为“结绳而治”。

后来随着文字的发明,
我们将信息刻录于竹简之上,
历史才得以传承。
我曾经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书简的发明是取象与夬卦。兑为毁折,乾为刀,刀刻之象?
很久之后我才参悟。

兑卦上一阴爻,为坤,为文,下五阳皆为竹简之象。其实不单指竹简,乾亦为圆为坚硬,文字书于坚硬的圆物之上。
夬卦互重乾,乾为圆,为循环不息,可重复利用。乾为永恒,传以万世之意。
当一个民族,连自己的文字都丢掉了,他们的后人又如何读懂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文化将以何种方式去传承?
所以,我们真的应该很庆幸,
在百年前那段动荡的时期中,汉字没有被抹去。
《周易·系辞传》:“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十三样器物,涉及古人生活的吃穿住行,涉及国之大事,涉及文化的传承。它们让华夏民族从蛮荒走向文明,蜕变成这世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我曾在最早那篇文章中说过,
学易,就是一场寻根之旅。
她能让我们每个中国人知其来,也知有所往。
我也曾说,这条路我会陪你一起走下去。
三年了,我依旧没有忘记。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
路还很长,我们易路相伴!
【三年前那篇文章的结尾 有小伙伴记得吗】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留言联系
点击
公众号名片
 
*
设为星标* 
|
 
师兄精彩·
全部呈现!

往期推荐:
易经入门自修宝典 | 我把学易的路都帮你铺好了!
易学进阶之路:取象定象的秘密【十年心得真传】
什么是“易”,学易对人生有什么好处……
最明白的周易基础名词解读!【初学必看】
想学逆天改命?先明白易经中的吉凶悔吝再说!
易经•缘起 | 不会有人告诉你的易经最核心秘密!
六爻入门术语详解 | 增删卜易最佳伴侣
身边温暖的故事,没事看一看,会让你生出福相。
给人算卦会折寿?算了上万个卦,我告诉你真相……
聊聊师兄在生活中很在意的玄学小习惯【居家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