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华夏.同样是小小年纪智胜宰相,但嘉靖皇帝远不如他


文:子夏记
读历史,观世界,躬行实践

对于王权富贵没有有几个人能说不爱,更何况是在洛阳过着清苦日子的公子孙周。
孙周是晋襄公的曾孙,祖父桓叔是晋襄公之子,父亲惠伯是襄叔之孙。
老实说孙周这代已经算晋国公室远支了,要安排当国君有大把人在,但是别人温良恭俭,又爱好读书的形象帮了大忙。
阴谋家栾书寻找晋国新君继承人的时候,就想找个听话懂事的,最好是远支,这样就会对自己感恩戴德,最好是老实的,不要像晋灵公,厉公那种咋咋呼呼,不安份的。
于是再赵穿干掉晋灵公,晋襄公这一脉就失去了君位以后,现在风水轮流转,国君之位又回到晋襄公这一脉了。
孙周外表是个儒雅知礼,淡泊名利的读书人,内心却是权欲心超强的人。
做事就要做好,吃饭就要吃的有滋有味,睡觉要睡的安安稳稳,这是人之常情。普通人都这样,收到了要让他回国当晋国国君的孙周更是这么觉得的。
做国君,就要做个文治武功,成就一番霸业的国君,而不是做个被人架空支配的傀儡。
孙周已经决定要回国即位,就需要有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保证自己的安全,二是保证自己不成为强卿的傀儡
他需要得到晋国高层公开的一个态度与承诺。
所以从他还未还未即位开始,就已经展现出了一个霸主的手段。
这边栾书派了荀罃、士鲂两位高级干部去洛阳接孙周,毕竟这是大事。
君臣几人和周天子吃了一顿饭,搞了一场欢送仪式,孙周就跟着荀罃、士鲂到了晋国。
等走到晋国清原地界的时候,这边晋国高层大夫们,肯定栾书也在内。这个时候只有十四岁孙周开始作妖了。
晋国高层一大帮子人,宴席讲台彩带气球都准备好了,一个个都在台下等着小国君上台说些就职的客套话。
什么个人才疏学浅不甚荣幸啊,以后会带领大家把晋国建设得越来越好啦。
说完就动筷子吃饭,然后把小国君拉回国都,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反正自己的利益不能变动。
可是孙周一上来就语出惊人,他这么说的。
周子曰:「孤始愿不及此。虽及此,岂非天乎!抑人之求君,使出命也,立而不从,将安用君?二三子用我今日,否亦今日,共而从君,神之所福也。
潜台词就是说,我当了领导以后就得听我的,你们要是不同意,我就也就不当这个晋国国君了。
孙周他在收到邀请的时候答应得好好的,一幅乖乖听话的样子。
现在却忽然翻脸了,这样正常,他当初要是这个态度,栾书还会把他接回来?
肯定不会啊
谁知道十四岁的小孩子,心机如此之深。
现在这个已经接回来了,这个迎接仪式已经搞到一半了,周天子和列国也知道这事了,不同意孙周的话,不表态,就下不来台,以后晋国这帮子人就成了全天下的笑话,会收到全天下人的语言攻击,说这帮子全是乱臣贼子。
为什么?
因为孙周别人占着大义,我是君,你是臣,你听我的,是不是天经地义。
再说就算晋国高层强卿这边都是想个好控制的国君,让自己氏族势力发展。
但其中也不乏真的忠君爱国思想的人。
就算栾书这种阴谋家也没办法了,已经把孙周接回来了,送回去已经是不可能了,把自己选的德智体美的公子送回去,将会被天下人耻笑,千夫所指,更是打自己脸。
真是英雄出少年啊
晋国高层一帮子人,不管是真心还是无奈的,都只能给孙周表态并且一起起了盟约,表示以后都听从孙周的话。
对曰:群臣之愿也,敢不唯命是听。
庚午,盟而入
孙周的目的达到了,回到新孙周正式接受百官朝见,成为了新一代的晋侯,也就是史书中著名的晋悼公。
但阴谋家栾书先生居然被孙周算计了,这和明朝内阁首辅杨廷和本来也想找个听话的人做皇帝,选来选去,就想到了朱厚熜。
都是传言的爱读书,懂礼貌,明事理的好学生,都还是14岁。
朱厚熜答应得也答应得好好的,一到北京就因为要让自己以皇太子身份登基而翻脸不干,才让杨廷和服软,模式简直一样。
熟读史料的杨廷和不可能不晓得孙周的事情。
总的来说,栾书和杨廷和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架空君权,掌握权力。
但是他们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在哪呢?
首先就是觉得自己是个老资格,都混成老油条了,拿捏小屁孩还不简单?
按照现在的话讲叫狭隘的经验主义。
还有原因就在于舆论的压力,有的台面上的事情,不能在公开的表示反对,因为这是有道义的支持。
就像栾书一样,他就算心里不爽,也不能把孙周送回去,因为送回去了,就是不义,他就成了众矢之的。
有句话形容得很贴切,叫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个行为会引起所有天下人愤怒。
站在了整个天下的对立面。
这是栾书不敢,也是杨廷和不敢的。
当然也有很多人这么做,就比如最近轰炸烂民营,屠杀妇女儿童这些,挑战人类底线。
但这些人或者势力最终的结果是失败的。
而且同样是小小年纪赢了一局宰相,晋悼公的一番作为重振了晋国的霸业,而嘉靖皇帝却把明朝搞得更加国贫民弱。
所以这个虽然聪明智慧很重要,但是立志,把才能智慧用到正确的地方也很重要。
漫谈华夏文章链接
漫谈华夏.这位春秋诸侯很像崇祯,杀了忠臣,放了奸臣
漫谈华夏.郤氏的功名富贵化成了泡影
如果文章还满意,给个免费的赞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