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观世界,躬行实践
孙周接手晋国的时候,正是鄢陵之战后晋国对楚国大好优势的局面。
但是其内部经过晋厉公奢靡挥霍,再加上朝堂卿大夫争权内乱这么一通折腾以后,已经是矛盾重重,民生困苦,出现颓败之势。
孙周把之前的晋国的各部门的堆积如山的工作报表拿上来一看。
越看越郁闷,好家伙,这国内问题都这么严重了,都快赶上漂亮国了。
老百姓没地种,没饭吃,赋税又这么重,贵族们吃饱吃肥,晋国再这么搞下去,可就要倒闭了。
不改革不行了,所以孙周上台以后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改革晋国内政。
栾书虽然不是啥好人,但却是一个看人很厉害的人。
他选择的孙周确实是当国君好料子,虽然只有15岁,但理政水平如此之高,魄力是如此之强,着实让人惊叹。
就在同龄人还在看动画片,打王者荣耀的时候,别人已经开始对几百万的人口晋国进行改革。
鲁成公十八年二月,他先是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安定的新政策。
施舍已责,逮鳏寡,振废滞,匡乏困,救灾患,禁淫慝,薄赋敛,宥罪戾,节器用,时用民,欲无犯时。
—《左传》
1.免除老百姓所欠官府的债务,照顾鳏夫寡妇
2.选拔有能力的人才
3.救济穷困,比如因为气候导致老百姓没有收成,吃不起饭,把国库的粮食发给老百姓
4.申明法令,严禁邪恶
5.减赋税,减少不必要的政府开支
7.减免徭役,让老百姓不耽误生产
总的来说这几项新政的举措,就是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促进晋国的生产。
施恩于天下,对老百姓好一些总是没有错的,因为中国老百姓其实都很单纯,你只要让他有地种,有口饭吃,他就会拥戴支持你。
更不说免除债务,发米发粮,孙周的这一番政策一下来,晋国百姓那是一片哗然。
甚么,新君上免除了俺们的欠朝堂的债务和徭役,还给发粮食吃嘞?
新君上可是天上的神仙下凡嘞
对俺们咋这好?
俺可得家里把新君上画像供奉起来。
或许是自幼就在洛阳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了解民生疾苦,孙周才会做出这么仁德的举措吧。
能解众生苦,方为众生主
这一举措孙周收获了无数晋国百姓的心。
然后借着之前在清原建立起来的威信,在鲁成公十八年二月,他迅速地选拔了一些能者,把自己团队框架给组建了起来。
公子孙周的政府团队成员,介绍一下。
魏相,也就是麻隧之战前大骂秦国的那位。
士鲂,也就是接自己回国的那位,他是士会的儿子
魏颉,魏颗的儿子,魏颗凭藉自身之力在辅氏击败秦军,亲手俘获了杜回,他的功勋铭刻在景公的钟上。魏颗的功勋让秦国人至今不敢妄动,因此不可不起用他的儿子。
赵武,就是著名的赵氏孤儿,赵朔的儿子,赵盾的孙子,按照史料的记载,下宫之役发生时候应该是小孩子,此时已经过了十年,赵武应该十五六岁。
注意,左传原文说的是,晋悼公升四个人为卿,说明这四人明确进入了四军八卿的俱乐部,但没有写明是将还是佐。
这里面的韩厥在同年的十一月才正式成为晋国中军将。这中间九个月的时间却不见了栾书的身影。
或者说从孙周即位以后,栾书就像人间蒸发了一般。
关于栾书的下落,从来都是众说纷纭,有说栾书被晋悼公给废了,干掉了,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刚刚即位就对迎立自己大臣动手不明智,而且栾书位高权重,一来以孙周的实力不一定干得过栾书,二来有损于自己的形象,三来孙周确实宽仁待人。
应该是栾书知道这个新君的刚毅,绝不会做被自己把持的傀儡,为了避免像赵氏一族功高震主的结局,所以主动交出了自己权利,选择了明哲保身,换得了栾氏一族安稳与发展,要学会激流勇退,毕竟有赵氏一族的例子在前面。
最好的证明就是孙周提拔的公族大夫有荀家、荀会、栾黡、韩无忌。
荀家、荀会、都是荀氏一族的,因为荀氏的荀偃和荀罃也就是智罃,都有迎立孙周之功。
韩无忌是韩厥长子,而栾书之子栾黡也被同样的提拔选用了,也可以证明栾书与孙周和平进行了权利交接。
总之栾书是功成身退了,一朝天子一朝臣,许多政界新人将在这轮的大洗牌中冉冉升起,他们将追随孙周联吴,服郑,盟陈,开创晋国最辉煌强大的时代。
使士渥浊为大傅,使修范武子之法。右行辛为司空,使修士蒍之法。弁纠御戎,校正属焉,使训诸御知义。荀宾为右,司士属焉,使训勇力之士时使。卿无共御,立军尉以摄之。祁奚为中军尉,羊舌职佐之。魏绛为司马。张老为候奄。铎遏寇为上军尉。籍偃为之司马,使训卒乘亲以听命。程郑为乘马御,六驺属焉,使训群驺知礼。
—《左传》
晋国的体系在孙周的正确领导下逐渐恢复了元气,四方来朝成为华夏大地最强盛的国家。
凡六官之长,皆民誉也。举不失职,官不易方,爵不踰德,师不陵正,旅不偪师,民无谤言,所以复霸也。
—《左传》
同年六月,看着晋国整理内政的时候,无暇争霸的时候,楚国开始行动了。
楚国联合郑国攻打宋国,郑国这次因为有楚国老大下场撑腰,战力很强,宋国被打得有点惨,多个城池被郑国抢夺。
楚国的子辛,郑国的皇辰把宋国的彭城给打了下来,然后把之前宋国的反对派鱼石等人给弄过来建立了傀儡政权,还下了大本钱派了三百辆战车驻守。
按理说这个时候,晋国应该主动去支援宋国,可是晋国就是没去,晋国这个刚刚改革还没好,到处要用钱,一样穷得很,哪有多余钱去打仗啊?
宋国也没有向晋国求援,看来宋国也不是很虚,他们觉得老大哥晋国会主动来帮忙的,就算老大哥不来毕竟楚军走了,宋国相信凭借自己的力量还是能够打回去的。
楚国我打不赢,但郑国我不怕,陈国我也不怕,在轻量级选手里面,我宋国怕过谁,只要不是晋国,楚国两个巨无霸。
这体现了宋国人那种固执自负的性格。
图史图馆
当然宋国不是吹牛,看看地图,什么是一等公国,不是开玩笑的,看看这地盘,在中原地区还是他最大最强。
就像我们常常嘲笑《三国演义》里的潘凤,觉得他是弱鸡,那看和谁比,只要不和吕布关羽张飞这些比,别人也是一方上将,是许多人一辈子无法企及的高度。
再说周朝开国几百年了,混到春秋这个时代的选手,哪个不是灭过无数小国的。
只要不是楚国这个巨无霸来,宋军确实有本事自己就把收复失地的事情搞定。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楚国一定要让宋国臣服,因为只要宋国臣服,宋国北方那些小虾米国家必将全部听从楚国的,楚国势力将达到黄河流域。
同理晋国要争夺天下霸权,也必将控制郑国和宋国。控制郑国和宋国就能把楚国压制在长江流域。
只是说来唏嘘,作为商朝后裔的宋国坚决的和老姬家的晋国站在一起,而老姬家郑国现在成了楚国忠心小弟了。
宋军打得很猛,宋军总司令华喜,副司令老佐亲自指挥包围攻打彭城,一定要消灭傀儡政权,连宋军副司令为了激励士气,亲自参加战斗牺牲了,可见宋国决心之强。
彭城包围战一直从七月打到十一月,宋国付出了巨大代价,马上要打下来了。
楚国看到自己扶持的傀儡政权要被灭了,开始支援彭城,毕竟下了大本钱,可不能赔本。
宋国见楚国又来了,弹尽粮绝了,也不能再固执了,赶紧去晋国老大求援吧。
老实说这里晋悼公孙周见到来请救兵的宋国使者不是很积极的。
可此时刚刚升官的中军将韩厥却天天嚷嚷着:
欲求得人,必先勤之,成霸安疆,自宋始矣
—《左传》
话虽然说得很豪情,很豪迈,充满使命感
但孙周听到的却是叫他从国家财政中拨款作军费,打仗。
快给钱打仗了
孙周很是郁闷,好不容易刚刚新政存了点钱,又要打仗。
这一打仗人吃马喂的又是天文数字。
成书于战国之际的《孙子兵法》有关于当时对于军费的描述。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打仗是很花钱的,但是作为国君又必须从战略角度考虑问题,韩厥说得没错,如果楚国不管宋国,楚国则势力大涨,可就成为霸主了。
当然其实争霸的关键在于楚国控制郑国,而晋国能够能够有效地控郑国则霸业可成。
图:史图馆
晋国其实也很苦恼,那个郑国你一去领军讨伐,他就臣服你,晋国一走,他又倒向楚国。
来回征伐,这样太花钱了,成本太高了。
眼前的问题是如何低成本的控制郑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呢?
思考着这个问题,周简王十三年(前573年)冬十一月,十五岁的孙周穿上铠甲,拿上宝剑御驾亲征救援宋国,经过修养生息且民众齐心的晋国军队那是战力强悍,中原霸主的威名不是冲话费送的,晋军在彭城附近的靡角之谷击退来救援楚军,解了宋国之围。
仗打完了,军费也花完了,要如何要低成本的控制郑国,这是争霸关键所在,十五岁的孙周还在寻找答案。
历史文章链接可点击
漫谈华夏.同样是小小年纪智胜宰相,但嘉靖皇帝远不如他
漫谈华夏.这位春秋诸侯很像崇祯,杀了忠臣,放了奸臣
漫谈华夏.郤氏的功名富贵化成了泡影
漫谈华夏.晋楚鄢陵之战,既分高下,也决雌雄
了解春秋的历史,可以读读《左传》,帮平台带带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商品
点击上方卡片即可关注
如果文章还满意,请给个免费的赞吧,或者转发更多的朋友,您的支持对小号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