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坐下来、灯一关就打瞌睡? 医警告:糖尿病、心脏病风险都提高!



监制/平门  编辑/项娇 校对/小雯
这是奈普格公众号的第602篇健康推文
你上班上课时,一直在打瞌睡吗?你常常灯一关,就打瞌睡吗?你有只要坐下来,就打瞌睡吗?如果你偶尔有,那是还好的。但是如果打瞌睡过头:也就是说你打瞌睡,已经是你日常生活中,不管上班上课,天天例行出现的状况,那可能是你的身体有了问题,你知道吗?
一、打瞌睡的原因
其实,你常常打瞌睡,是身体在日常生活中给你的警讯,那是你个人长期睡眠质量不佳导致的。根据Alhola, P., & Polo-Kantola, P.(2007)的研究,睡眠不足是导致打瞌睡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缺乏睡眠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表现。研究人员认为:会长期一直打瞌睡,是个人生活中,从“心理层面、身体疾病、不当行为”所造成的:
压力过大:现代人面临的各种压力源包括工作、学业、家庭等,长期承受高度压力容易造成睡眠不足,隔天上班上课,一直在打瞌睡。
不良生活习惯:现代人生活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等,都可能导致熬夜不睡,可以想象隔天就会一直打瞌睡。
环境因素:如果,你睡觉的环境不佳,例如夜间光线过强、噪音过大等,都会影响睡眠质量的。
身体状况:有些疾病如忧郁症、焦虑症、有慢性疾病例如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睡眠中止症候群,这些疾病你没有去看医生,或看了医生,没有遵循医生的建议... 你的原本身心疾病未改善,你上班打瞌睡情形,也不会改变的。
饮食不当:千万不要在晚上摄取过多咖啡因或含糖食物、喝酒,这些饮食,只有会使你隔天的打瞌睡,会更明显而已!
二、长期打瞌睡,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肥胖与糖尿病风险增加Spiegel, K., et al.(2005)的研究发现,长期打瞌睡,可能导致肥胖和糖尿病风险增加,进而影响整体健康。长期打瞌睡,意味你是长期睡眠不足,这样会容易导致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a)新陈代谢失调由于睡眠不足会影响代谢,降低了胰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耐受性,进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如果一直没有改善打瞌睡的情况,你的睡眠不足,就会进一步导致身体内分泌失调,降低了瘦素(leptin)浓度,并增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高血糖素(ghrelin)浓度的分泌, 这些就是会使你食欲增加和能量代谢降低。此外,反复睡眠不足导致的一直打瞌睡,还会导致身体对糖和脂肪的利用不当,从而增加脂肪存储和体重增加的风险⋯⋯
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Cappuccio, F. P., et al.(2011)指出,长期缺乏睡眠,导致你一直打瞌睡,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a)压力激素增加由于长期睡眠不足,你一直常常打瞌睡,可能会导致身体内的压力激素大量分泌增加,这些压力荷尔蒙包括了肾上腺素和胆固醇,这些压力激素,大量的、持续的分泌,会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b)自主神经失调你的睡眠质量不好,你反复一直打瞌睡之下,会使得交感神经系统更加活跃,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反应加剧,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则会受到抑制,无法对抗交感神经系统的影响。长期下来,这种不平衡的状态会导致心脏的负担加重,增加心脏病的风险。
补充一下:自主神经系统是调节心脏、血管等器官运作的重要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负责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反应
副交感神经系统则负责心率减慢、血压降低等反应,两者的平衡是保持心脏功能稳定的关键!
三、如何解决,你的打瞌睡?
打瞌睡,可能是因为疲劳、缺乏睡眠、压力过大、心理问题等因素造成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对方法: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每晚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尽量保持睡眠规律。
适当的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缓解疲劳、减轻压力,提高睡眠质量,有助于改善打瞌睡的情况。但不建议你是在睡前1-2小时做运动,那不会提高你的睡眠质量的。
控制饮食。避免食用过多的咖啡因、糖分和酒精。这些物质会影响睡眠质量和身体状况的。尤其晚餐桌上,不应有这些饮食才是。
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会影响睡眠质量,建议在睡前适当减少使用时间。千万不要在睡前2-3个小时,还在看屏幕玩手机或电脑。
寻求心理咨询。如果打瞌睡的原因是心理问题或者压力过大,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这个现代人,很多、很大、很深的问题,大家都以为假装没事,个人的心理状态不佳或长期隐藏自己压力,这真是会伤害自己的健康。
四、最后提醒:
你有一直反复出现打瞌睡吗?其实那是你「身体给你的警讯」你千万不要忽略它!也不要以为不用紧的,再这样持续下去,你身体真会不行的!尤其是:如果打瞌睡的情况,严重影响到了生活和工作,真的建议你及时,咨询医生去治疗。

版权声明:本文为奈普格整理编辑,欢迎转发朋友圈,任何公众号或其他媒体转载须提前联系小编并注明“本文来源于【奈普格】(ID:NPG_China)。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只为客户提供疾病资讯服务和健康咨询(非诊疗服务),任何关于疾病的咨询建议均为参考意见,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专业医学诊治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医疗机构,本公众号和咨询医师不承担由咨询行为引起的法律责任。
来都来了,用您的金手指在下边点个「赞」和「在看」再走嘛~~~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