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曾因「一根管子」与子女不和 中风人士实还有一选择



监制/平门  编辑/项娇 校对/小雯
这是奈普格公众号的第607篇健康推文

作家琼瑶与丈夫平鑫涛鹣鲽情深40年,但平鑫涛晚年罹患失智症卧病在床,琼瑶更在他生前为了一根鼻胃管,与三名继子女杠上。当时,琼瑶认为放鼻胃管是对丈夫的折磨,但平家子女们则不忍父亲单靠营养点滴续命「慢慢饿死」。其实除了鼻胃管之外,吞咽困难的病人仍有「胃造口」手术可以选择,不但不会影响外观、也较舒适,能让病人保有较佳的生活品质。
对于老化、失智、中风等吞咽困难的病人,因为吃东西容易呛到,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严重甚至可能需要插管、进加护病房,因此医生会建议使用鼻胃管,让食物直接进入胃里面。
但鼻胃管每月必须更换一次,每次新管子从鼻腔穿过咽喉进到食道再进到胃,会产生咳嗽、呕吐、干呕等反射作用,甚至有人形容过程像被火「烧灼」般不适。而且在放置鼻胃管的过程中,病人还得配合吞口水,把管子吞进胃里面,有时无法配合,还会缠绕在嘴巴放置失败,又得再重来一次。
除此之外,许多病人脸上介意脸上挂着鼻胃管,因此不想出门、影响情绪,几乎失去社交活动。像作家钟文音照护病母多年,也曾形容母亲装了鼻胃管宛如「伪象鼻财神」,直到做了「胃造口」手术,才恢复「本来面目」。

经皮内视镜胃造口保留面子,恢复病人自信心
经皮内视镜胃造口(PEG,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是一种常见的灌食方式,主要是在腹壁上制造一个孔洞,由此放入灌食管进到胃部,进而由此灌食管灌食食物和药物,以维持病人的营养需求。这项技术主要适用于无法透过口腔进食的病人,常见原因包括严重吞咽障碍、神经性疾病如中风、失智症,和头颈部、食道癌症等。
传统上这些病人初步都是接受鼻胃管灌食。鼻胃管为一条吸管粗的长条管子,由鼻腔插入,通过食道进入胃部,以便喂食或排空胃液。然而,鼻胃管也有一些缺点,包括插入鼻胃管时的不舒适感、每个月即要更换一次、阻碍鼻腔和喉咙的正常呼吸,更重要的是会影响病人的自尊心和外貌。
病人因疾病关系或是开刀需求无法吞咽进食时,多半使用以价格便宜、定位简单的鼻胃管为主,但鼻胃管插在鼻腔里会很不舒服,又容易因为移动、震动而掉落,要重复插管,对病人来说是一种伤害,而且也容易造成感染。
胃造口造成肺炎风险比鼻胃管低,营养吸收更佳
为了弥补上述缺点,经皮内视镜胃造口就是一个简单、方便的选择。其作法是透过胃镜导引和局部麻醉方式,将胃造口管由胃拉出到腹壁外,腹壁上的伤口约为1.2至1.5厘米,过程约20分钟左右,是一项简单又安全的技术。术后顺利即可开始灌食,伤口的照护也不会太复杂。
其最大好处是腹壁上的管路可用衣物覆盖,维持外貌上的完整。研究显示胃造口的病人吸入性肺炎较低,对于营养的进步也更快。管路的更换也相当简单方便,约半年更换一次即可。由于胃造口管径较粗,相对选择的食物种类也较多。
有些吞咽困难的病人经过复健或是疾病的改善后,若已进步到嘴可正常吞咽吃东西,胃造口也是可以拿掉。反之若是选择鼻胃管的病人要做吞咽复健,其实一条管路在鼻腔跟咽喉除了造成不适外,也会影响到复健的过程。
经内视镜胃造口是项安全、快速的简易手术,不过仍有些状况不适合执行,包括嘴巴无法张开让内视镜通过、体重太胖、腹水太多、胃肠构造异常或开过刀、凝血功能异常等。而管路的伤口在术后也需要照料,包括消毒、换纱布、注意感染或是渗漏等问题。
病人因疾病关系或是开刀需求无法吞咽进食时,一开始都是先放置鼻胃管帮助灌食,但若是灌食需求超过1个月以上,要长期靠管路灌食的话,胃造口是一个很好且方便的选择。
在欧美国家中,胃造口是相当普及的技术,很少看到长期灌食的病人选用鼻胃管。但因为民情关系,普遍接受度并没像欧美国家那么高。原因是病人家属不想麻烦再接受一次手术、抗拒肚皮上开洞、怕管路以后不好照顾等等,这些部分仍赖医疗团队和病人家属的有效沟通。

版权声明:本文为奈普格整理编辑,欢迎转发朋友圈,任何公众号或其他媒体转载须提前联系小编并注明“本文来源于【奈普格】(ID:NPG_China)。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只为客户提供疾病资讯服务和健康咨询(非诊疗服务),任何关于疾病的咨询建议均为参考意见,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专业医学诊治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医疗机构,本公众号和咨询医师不承担由咨询行为引起的法律责任。
来都来了,用您的金手指在下边点个「赞」和「在看」再走嘛~~~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