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制/平门 编辑/项娇 校对/小雯
这是奈普格公众号的第1028篇健康推文
维持良好的心血管健康是许多人的目标。对于尚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给予提前预防处置称作「初级预防」; 而对于已发生重大心血管事件,为了避免再次发生所做的预防处置,则称作「次级预防」。
心血管重要危险因子
(1)年龄
(2)男性
(3)肥胖
(4)三高或代谢症候群
(5)抽烟
(6)遗传家族史
不论男女,年龄大于35岁以上,冠心病盛行率即开始显著增加,尤其年过40岁后,男女发生心血管事件之机率分别为49%及32%,而且男性罹患冠心病风险大于女性,但女性在更年期停经过后,风险则大增。
同时,当家族有年龄小于50岁即发病的早发性心血管疾病,则家族成员罹患冠心病死亡风险也会增加,且后代发病年龄会有更加年轻化趋势,也因此更须着重初级预防。
肥胖患者患多种疾病风险大幅增加
针对肥胖及代谢综合征,定义为符合以下5项至少其中的3项
(1)腹部肥胖:男性腰围大于90公分、女性腰围大于80公分。
(2)血压偏高:收缩压大于13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大于85毫米汞柱。
(3)空腹血糖偏高,大于100 mg/dL。
(4)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大于150 mg/dL。
(5)高密度胆固醇偏低:男性小于40 mg/dL、女性小于50 mg/dL。
若罹患代谢综合征,将比一般人增加6倍糖尿病罹病风险、4倍高血压风险、3倍高血脂症风险、2倍心脏病及脑中风风险; 代谢综合征主要肇因于不良的生活及饮食习惯约占50%,遗传因素约占20%。根据过往美国研究分析,当体重每增加约0.75至1公斤时,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约增加4%,死亡风险则增加9%。
高血压日积月累恐造成潜在器官损伤
许多患者不知自己已罹患高血压,而造成日积月累的潜在器官损伤。 近期亚洲多家中心医学研究发现,即便是60至80岁的老人,平均每降低1毫米汞柱的收缩压,约可降低2.8%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因此建议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可以获得最大的临床效益。更甚者,在80至89岁的年老者,每降低20/10毫米汞柱的血压,约可降低约3成的冠心病死亡风险。因此,别再听信网络传言的高血压换算公式,或者年纪愈大血压控制不用严格的假讯息。
高血脂患者 心血管疾病风险高达3倍
高血脂未来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将高达3倍,尤其以低密度胆固醇(LDL-C,俗称坏的胆固醇)为动脉硬化的主要独立影响因子。
只要LDL-C超过190 mg/dL即须开始治疗; 若有糖尿病、慢性肾脏病或动脉硬化性疾病,则LDL-C超过100 mg/dL需要开始治疗; 当患有急性或慢性冠心病、缺血性脑中风或周边动脉阻塞性疾病,则必须将LDL-C至少降至70 mg/dL以下; 多血管病变或多次心肌梗塞患者则更须考虑严格降至55 mg/dL以下。
有研究发现,亚洲人每将LDL-C降低10 mg/dL,脑心血管不良事件约可下降12.7%。更甚者,若将LDL-C降至70 mg/dL以下,可使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厚度产生逆转退缩效应,并且使斑块内膜纤维帽稳固,不易造成破裂与血栓。
糖尿病患者 血糖控制<7.0%为标准
内脏脂肪量过高、胰岛素阻抗都是造成第二型糖尿病的主因,糖尿患者常会觉得口干、口渴、疲倦、喝多尿多,常需使用口服降血糖药、胰岛素或肠泌素促进剂来协助血糖调控达到目标。
近年来医学临床发现,某些血糖用药不仅可以用来调控糖份,更可以改善心脏衰竭、心血管不良事件、蛋白尿肾脏病变,以及达到更惊人的减重减肥成效。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色素HbA1c控制在7.0%以下为基本准则,若高于7.0%,则每年出现糖尿病并发症或功能性障碍的风险会增加1.2倍;针对较年轻、日常生活功能佳的患者,建议更严格控制在6.5%以下; 反之,若容易有低血糖症状或较年老患者,则可放宽至7.5%以下。
保健营养食品≠药品 仅13项获核
保健营养食品并非药品,同时,当有慢性疾病正在服用药物的患者,欲食用相关保健营养食品时,建议咨询专业医师、药师或营养师的意见,以免得不到功效,反而与药物产生抵触,造成严重副作用以及身体伤害。
心血管保健之道在于: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严格控制慢性疾病、保持身心灵愉快,为当今的养生不二法门。
版权声明:本文为奈普格整理编辑,欢迎转发朋友圈,任何公众号或其他媒体转载须提前联系小编并注明“本文来源于【奈普格】(ID:NPG_China)。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只为客户提供疾病资讯服务和健康咨询(非诊疗服务),任何关于疾病的咨询建议均为参考意见,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专业医学诊治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医疗机构,本公众号和咨询医师不承担由咨询行为引起的法律责任。
来都来了,用您的金手指在下边点个「赞」和「在看」再走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