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聊一聊,我们为什么是“我们”。
——小7妈
自从三岁小孩开始对“金钱”有了意识,家里聊天就有了很多新谈资。
钞票发行哪家强?必须属你玩具银行啊!😂
今天我想分享几个我家跨越文化和三代人,和“钱”有关的小故事。
因为这些故事不仅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也影响着我对小7的教育。
01
“妈妈,我想要压扁的车!”
故事主角:小7
小7的保育园门口,有一家兰博基尼的跑车专卖。
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开出几辆新车,换一下橱窗的展示。每天我都骑着两轮电动自行车,载着小7从它前面呼啸而过。
“妈妈,他们又有了一辆红色的压扁的车。好漂亮!我想要红色的压扁的车!”
“哦?我喜欢旁边那辆白色的。那种白色看起来很高级的感觉。”
过了几天。
“妈妈,他们又有紫色的压扁的车了。我喜欢紫色的!”
“嗯,我也觉得紫色好看。不过,我还是更喜欢以前那辆白色的。”
“妈妈,为什么我们没有汽车?”
“因为我们现在不需要用到汽车。爸爸上班走路就能到学校,妈妈送你能骑自行车。如果我们住得很远,也许就得买汽车了。”
“那等买汽车的时候,就买这个紫色压扁的车吧!”
“等我们需要买汽车的时候,一定会带你一起选颜色哒!不过,也许我们不会买这里的车。这种压扁的车,比没压扁的正常车贵很多很多哦!”
“没关系,我有钱啊!” 她是指小猪存钱罐里的硬币?还是玩具银行发行的大钞?
“你那些钱不够的啦!爸爸妈妈现在赚的钱,其实也不够。不过,就算我们有这么多钱,也应该不会买这种压扁的车。
你看它那么扁(不完全是因为“葡萄酸”😂),如果阿公阿婆来看我们,挤在后面会很不舒服的。所以,如果我们要买汽车就买大一点的,全家都能坐下的那种。好不好?”
“好!这个车是太扁了。”
“不过等你以后有工作赚钱了,你自己想买的话那是你的事。那到时候你开车兜风,妈妈坐你旁边。”
“我现在就有工作啊!”
“啊?!你有什么工作?”
“你上次说“我的工作就是玩”,我天天玩啊!”
......
当妈的感悟
Window shopping的好处是:虽然买不起,但也不妨碍我们站在橱窗边开心地评头论足。认真的畅想,客观的羡慕。不自卑,不虚荣。
有钱没钱,都别把话说死。梦想还是要有的,但是要靠自己的努力。万一哪天一不小心实现了呢?
区别“想要”和“需要”,want 和 need。如果我们能把这个思维的过程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孩子也能潜移默化地学会。
02
一倒霉孩子的“偷腥”经历
故事主角:我
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妈突然说:
干家务发零花钱,按劳取酬。你干不干?
也许现在的家长,会认为把“家务”和“金钱”挂钩这事有不妥。但在当时,这绝对是个育儿新风尚!
干啊!怎么不干?!
我努力搬砖,攒下了不少崭新的毛票。
图片来自网络,反正就这意思
可没想到的是:到头来毛票攒一沓,却有钱花不出去。
因为我妈生怕我财大气粗,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
“富日子要当穷日子过(虽然我只是有几张毛票而已)。勤俭节约,不能乱花钱!”
买买学习用品是可以的。如果想买汽水、冰棍、摊上小玩意之类的“腐败品”,那绝对是吃不了兜着走。
轻则被厉声教育。
“渴了不能喝水吗?家里的水怎么就喝不得了?从小花钱这么大手大脚,长大还得了?!!......”
如果我敢回一句嘴,呵呵。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放学路上偷着买了一根五毛钱的雪糕。这笔意外之财是一个阿姨给的,我妈不知道。
这根雪糕虽甜,吃的可真不是滋味。
我一边担心哪天阿姨无意中透露,给过我五角钱;又担心在到家之前没把雪糕吃完。
事实证明,我就一倒霉孩子!!!
难得“偷腥”一次,还碰到我妈难得早下班一回。
“不就买了根雪糕吗?” 面对妈妈的大发雷霆,我这次就死不认错。结果......
那次被我妈KO的记忆,清晰至今。
当女儿的感悟
只给钱,不放权,还不如干脆啥也别给。
小孩放小权,大孩放大权。可以根据情况,在一定的数量之内让孩子自己决定;超过这个数额,要和父母商量。
“花钱”这事比它看起来复杂,是要学习的。
看似花点零用钱,它其实涉及到如何让有限资源效率最大化,如何平衡和满足自己的欲望,如何权衡成本和机会成本......
这些关乎个人成功和幸福感的人生技能,必须在生活中通过一次次真正的“花钱”,才能体会和学习。
那个年代父母的育儿,从吃不饱饭的苦日子出来,育儿方式打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所以我一点不怨我妈,感谢她教会我从小严于律己(我妈小时候比我更惨,后面会讲到)。
03
12岁男孩的一把“天价”刀
故事主角:小7爸
自从组成了国际家庭,我经常感叹瑞典人比我们早一代奔小康。
在育儿方面,也似乎和我们隔着一代人。
这把鹿骨做的手工小刀,是12岁的小7爸和父母去旅游时无意中看到的。
瑞典的男孩子们到了一定年纪,都会有一把类似这样的小刀。
不光是因为传统,也因为实用。他们喜爱去森林,有一把随身携带的小刀,可以用来切面包、切肉、削树枝、防身......
就这把小刀,在90年代初,花了小7爸600多块克朗。什么概念呢?
有点像工薪阶层买了个爱马仕吧~
他的爸妈每月会固定给他一点钱,这几乎是小7爸所有的积蓄。真是攒钱千日,花光一时。
“虽然是花你自己的钱,但你爸妈准你买?这么贵!”
“嗯,他们问我这是不是我真的想要的。我说是。他们说:是的话,你就买吧!”
这把“天价”刀,无论小7爸现在搬到哪个国家,它都会跟到那里。
看别人家小孩的感悟
父母善于有原则的放权,孩子真不会乱来。因为他们会懂得,如何客观权衡和满足自己的欲望。
给予信任,孩子才能学会承担。
04
大年夜,在河边刷锅的小女孩
故事主角:小7阿婆
“腊月里,河水冷的刺骨。”我妈跟我说。
“我当时就几岁大。大年夜为了博你外婆一笑,把家里唯一的一口铁锅,拖到村口的小河里用力刷干净了。
直到铁锅发出锃亮的光。
虽然手冻得失去知觉,但一想到妈妈会很开心,我还是刷得很起劲。”
图片来自网络,好心疼
“没想到,一到家被你外婆劈头盖脸大骂一顿,说我大年夜不在家帮忙,还把家里唯一的一口铁锅刷薄了,真败家!”
如今我妈也做了外婆。
但听她说起这件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小事,我还能感到当年那个小女孩浓浓的委屈。
如今我也当了妈妈。
特别心疼在大年夜,冻着手在河边刷锅的“小妈妈”。
当孩子的感悟
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受限,可能确实会影响我们育儿的“气度”。但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应该有意识地提醒自己:
哪些是孩子客观存在的问题?
哪些又是我们主观放大的部分?
孩子天生愿意取悦自己的父母。如果他们有一天“好心办坏事”,希望我们能有智慧盯着“那片好心”,而不是“那桩坏事”。
05
一群孩子里头,只有他能捡到钱
故事主角:小7阿公
最后,再来讲一个轻松一点的故事。
我爸说他小的时候,一旦没钱花了,就会去一个酒馆里捡钱。
“捡钱?!!!还有钱可以捡?”
“只有我能捡到,别的小孩都捡不到!”
我爸竟然还有这本事?简直颠覆我幼小的三观。
“那......你怎么捡的?”
“那时候的酒馆都有一个高高的柜台,后面坐着帐房先生。”
“付钱的时候,经常会有硬币掉在地上,脚一踢就会踢到了那个柜台下面。因为柜台很高,帐房先生又看不见。所以,每次我一没钱花了,就去柜台底下捡钱。”
“基本一捡一个准,很少有空手而归的时候。哈哈哈哈哈哈......”
六十年过去,我爸的帅气和得意都不减当年。
事实证明,我爸确实脑子活。
我那从小干苦活却吃不上一口饱饭的苦命老妈,后来嫁给我老爸,好歹终于吃上了一口肉。😂
当粉丝的感悟
同样的机会来到跟前,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并有胆量抓住。
有人没钱也能挖出钱,有人钱掉地上也捡不到——
这里面相差的不光是运气,还有善于观察和挖掘潜在机会的“财商头脑”。
今天一口气,讲了不同文化和背景下,三代人有关“钱”的故事。
其实,现在逐渐热起来的“财商教育”并没有多高深。无非是一个家庭的三观,在“资源获取和使用”方面的具体体现。
我们给孩子的财商教育,深深打着从父母那里“遗传”下来的原生烙印;也会和伴侣从他/她的原生家庭带来的理念,互相影响和碰撞。
在谈给孩子的财商教育时,不妨也和他们聊聊我们自己小时候的成长故事吧~
让孩子更加了解“爸妈为什么是这样”,也会让我们更加理解“自己为什么是自己”。
你有什么和“钱”相关的故事,说来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