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说的话
贾宝玉:“我早说了,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啊!”

01
上上个周末,我们带爸妈在瑞典打了Covid-19疫苗加强针。
评论区有一条留言获得了近百个点赞,看来很多同学对这个现象深有同感:
女人年纪越大越开明,
男人越老越倔犟。
这不?
我刚才把这条留言念给坐在餐桌对面打草稿计划年夜饭的妈妈听,她放下笔沉思了两秒钟,直接报了一长串“越老越倔犟老男人”名单......
还意犹未尽。

应该也有不越老越倔的男人吧?
说完她又自问自答“有肯定有的”,只是半天硬是没想起一个人名来......
咱们不搞性别歧视,毕竟不管男女,身边都难免会遇到越老越犟的亲戚。
万一过年串门正好遇上几个......
02
如果这确实是个普遍现象,那到底是男女大脑构造不同,还是社会心理影响使然?
在排除因为大脑方面病变引起的之外(性格巨变有可能是脑梗前兆),我猜和在亚洲文化里站得住脚的“大男子主义”有关。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男性应该承担更大的家庭经济责任,创造更光鲜的社会价值。需要为了生计去拼搏、去周旋、去妥协、去低三下四,甚至有时需要抛弃真实的自我逢场作戏,才能换取到世俗社会的资源,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他们怕混不出名堂,怕落于人后,怕失去权威,怕没有面子。
几十年都是这样下来,出于“怕”的思维认知高塔已经形成,就容易出现越老越倔的心理现象。
因为在他们认知中那个高高在上的理想身份,很可能是大脑在曲解了过往的生活经验之后,错误虚构出来的:
被下属簇拥的“老总”,
被众人簇拥的“干部”,
被传统定义的“一家之长”,
被美颜欺骗的“美女”,
被粉丝捧红的“明星”,
被阅读量定义的“大V”......
他们绝大部分时候都在在意别人怎么想,没有留给自己多少空间去体察灵魂深处自我的满足欢乐,所以特别害怕别人不再承认或认可自己那个“理想身份”。
等到年纪越来越大……
怕离开工作回到家,被高高在上的“自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下属基础。
怕儿孙长大有主见,自己长期以来努力维护的一家之主“权威”受到质疑和挑战。
怕自己难以融入和适应,失去儿孙辈的喜爱和尊敬。
这跟性别可能也没直接关系,倒是跟生活经历更相关。
骗人骗己骗不了内心,内心深处其实知道:
自己希望在别人心目中呈现的“理想身份”,和生活中的“真实身份”可能有差距。
死犟维护,自怨自艾,敏感易怒,只是在努力遮掩两种身份不符这个问题罢了。
只有认识和接受真相,才能得自由。
03
再来看看那些“年纪越大越开明”的传统女性。
她们看似没有太大的“追求”,把该做的工作做好,完成相夫教子的使命。
没有过多的自负,也就谈不上自卑;
小我一直很小,自我就不会很大;
不曾坐上神坛,也不会在意走下神坛。
她们习惯了心甘情愿追随,也善于在为之付出家人的成功和成长中发倔自我价值。
即使身在不把“谢谢”,“爱你”,“好老婆”挂在嘴边的中国传统家庭,她们似乎也不在乎这些语言的肯定,在看似平淡的柴米油盐自我实践行动中(而非别人虚空的话语中)已然实现了自我价值。
等儿女大了,虽然时间突然空出了大把,但内心并没什么地位落差需要弥补,只要给个机会反而更容易带着自我满足感开启下一段人生旅程。
我可没说这样好还是不好。
因为“贤妻良母”的理想身份,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她们自己的“真实身份”。
所以当你质问她们说:
人怎么可以为别人而活,没有自我?
她们会问“什么是自我?”,这样挺好。
这两种老来性格,也可能始于两套不同的底层思维逻辑。
和勇攀高峰害怕跌下神坛的传统男性不同,传统女性在生活中的自我实践多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怕”。
她们不是因为怕自己失去家里的地位而操持家务,也不是因为怕孩子跟自己不亲而花时间陪伴,更不是怕自己不尽责任就会受到道德和伦理的批判。
她们这样做只是出于“爱”,出于本能发自内心想这么做。
除非她们的期盼超过了本应该有的,那样又会落入“怕”的思维循环。
04
我只想说:
如果家里有这样
看似性格不同的两位老人,
其实也是我们的福气。
因为我们生活在关系里,需要通过观察和体会每段看起来好或坏的关系,去确定自己想/不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尤其当自己的原生家庭有性格倔强的父母,自己很可能无意识或多或少的“继承”到了这种思维模式。
如果不是通过照镜子,可能还意识不到自己也会这么令人“讨厌”,而讨厌自己的这个人很可能是自己最亲的人——孩子或队友。
有镜子可照,能有机会看清真实的自己,好事!
我爸刚开始会因为小7一见到他不兴奋跑过来或亲热喊“阿公”而颇有情绪,也总是没有安全感的问小7:“你喜不喜欢阿公”?
我妈就从来不这么问。
她做她该做的,没有超出“应该有”的期盼,也没有超出“应该有”的失望。
这让我想起夏天在婆婆家小住时,小7对奶奶特别亲热,对亲妈反而视而不见,也曾让我十分难过,而且我不会承认其实觉得自己很没面子!
这些负面情绪的产生也是因为我“怕”,怕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理想中的“好妈妈身份”不符。
好在我采取的应对方式不是自怨自艾,死犟嘴硬发脾气,而是自我反省改变罢了。
05
当看到怀有不同底层思维模式的人就像两坨不同的能量团,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源源不断产生这样的影响:
流动的能量团像小溪里的水,
潺潺不绝,清澈有生机;
固守的能量团像大坑里的死水,
僵硬不化,浑浊死寂。
我很感激自己能借助别人的不完美,看到自己怎样才能变得更接近完美。
那随之而来对现实问题只剩三个:
① 我想成为哪滩水?
② 我要不要被浑水搅浑?
③ 我要不要帮浑水澄清?
第一个问题最好回答。
如果你能清楚看到两滩水泾渭分明,自然就会在语言和行为上做出选择,也不是那么容易被别人的浑水搅浑。
最难的问题是第三个。
被自己思想模式禁锢的人,其实挺可怜。要不要帮助他们让固守的能量团流动起来?
毕竟也是我们挚爱的家人,我们希望他们活得更加快乐和自在!
可是又怕一旦掺和进他们人间戏码的演出,会搞得互相不开心,自找气受。
如果出于“怕”,我想我会敬而远之。但如果出于“爱”,我的答案还是和回答第一个问题时一样:
只要我能清楚看到两滩水泾渭分明,做好自己的小溪水。相信大坑水也会通过照镜子认识真相,不断优化自己对生命的选择。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都是“我走我的路,也允许你走你的路”,但因为起始底层逻辑完全不同,作用于我们生活和关系的结果也会截然不一样。
推动固守能量团运行起来的
是爱,不是怕。
说来说去,又回到了“爱”这个字上。
之前总写顺顺当当很好理解的爱,今天写了磕磕碰碰难以察觉的爱。
无论是哪种爱~
一年会在这里终结,
一年也将从这里开始。
年三十见,
小7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