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说的话
教育不只是关乎教育本身,还有教育之外的体会和人生。
最近两天有好几个朋友发来图片问我一个瑞典牌子的床垫,在当地到底卖多少钱?
我说帮你们查价格可以,但千万别麻烦我扛着个床垫去邮局给你们邮寄啊!
我能找到瑞典卖床品的知名连锁店上显示同款最高配置床垫(2.1×2.1米)合约43万出头人民币。
这是我在瑞典官网能找到最贵的一款,在其他瑞典当地的寝具专卖店也是差不多这个价格。
现在黑五打折,便宜了大几千......这零头也就够买我家十来床“瑞典制”床垫吧!
朋友们惊呼:
纳尼?不是说要300万吗?
......如果代购一个床垫可以赚200多万,这个砖我搬!😬😬
看来非要炫富,晒床垫比晒包包杀伤力强大。以后土豪请客是不是都不坐沙发改坐床垫了?
人和人炫富的境界真是不一样啊!
01
有一次和闺蜜聊天,她突然问我了一个问题:
“假如你有一个月的时间和几万块钱闲钱,可以任你随意安排,不用考虑工作带小孩这些。你会用这段时间和这些钱来干什么?”
我忘了当时自己是怎么回答的。
按现在的心情,我可能会订一张回国的机票,背上一小堆最近想看的书,带上一小框颜料画笔,无所事事吃吃睡睡放空一个月。
也有可能会用这个钱和时间,去找一个学烹饪、品酒或木工的短期速成班。
如果因为疫情只能待在家里,那我也许会花上这个时间再次尝试照看一只流浪猫,虽然我这人“把猫当狗撸,从不招猫待见”。
Sorry,我就是那种“对什么都感兴趣,但不一定会坚持下来”的人。
所以当有人问我最大的兴趣是什么时,我总是低着头攥着衣角,不知该如何回答是好。
兴趣实在太多、太杂、太不稳定。如果非要说一个,大概就是“尝试新想法、学习新东西”吧!
好处是,我因为“花心”永远不会闲得无聊;
坏处是,我因为“花心”永远也成不了专家。
和我随时可能发生的活跃化学反应相比,小7爸的物理反应就稳定得多。
大家都知道他有一个持久不变的兴趣,那就是做数学。且不说几万小时下来,就算打酱油都可以打成半个专家,连生活安排也变得简单很多!
放了小假,来一题!
一言不合,来一题!
没事可干,来一题!
天气太冷,来一题!
......
当然,除了做数学,小7爸还有一些别的兴趣,比如学中文。
画是我画的,猜猜字谁写的?
他读博时觉得只会数学太没特色了,就休学跑到北京学了一年中文(不然我也不能保证他一定会成为小7爸)。
前几年,他去塞尔维亚学术交流了三个月。
走在路上,我开始打眼哪家饭馆看起来不错;他却盯着广告牌子,在那自言自语学认塞尔威亚语的字母。
最近他又开始冷不丁蹦出一些阿拉伯词。不用问,肯定又背着我偷偷跑去见他那个伊拉克朋友了(FYI,男性)。
2016年,塞尔维亚尼什街头
除了数学和语言,小7爸还有三大兴趣:看书、锻炼和政治。
他择书很没底线。从昆虫演变到人类进化,还有无厘头的科幻小说。继全套哈利波特之后,他最近专门给我买了一本,作为熄灯前的“夫妻共读”。
直男的浪漫,凡人很难懂......
《银河系漫游指南》
总结一下。
对于我这个一心三用的家庭主妇来讲(家庭、工作、自我):
只要关上门(leave me alone),分分钟找回自我。干嘛嘛香!
对于一颗搞科研的直男脑袋来讲:
求生欲就是求知欲,求知欲就是求生欲。
算不算有点共同语言?
02
闺蜜听完我沉浸在迷幻幸福感中的冗长回答,说她也问过另外一个女同学同样的问题:
“假使你有钱有时间,什么也不用考虑,会干点什么?”
这位同学自大学毕业后就主要混迹金融业,收入颇丰。她的回答太坦诚,搞得我闺蜜老扶眼镜:
“我没什么兴趣。加班很多,钱也很多,问题是我也没时间花这些钱。
如果非要说一个兴趣的话,那就是买买包吧!买的时候很爽,买完了觉得也就那样。”
“买包?!你没理解我的问题。我是说假设你有时间,不用工作的话,有什么事情是你想干的?比如,我会做做手工织织毛线什么的。”
“我没什么兴趣爱好,也不想花时间干那些没用的事。”
“没用的事?!做一些袭击感兴趣的事情,并不一定总得为了什么实际的用处。自己喜欢,陶醉其中,不也挺有用的?”
“没实际用处的事,干嘛要做?我读书只读有用的书,比如和专业相关的。不能拿来用的书,我才不要花时间去读。”
......
正好上周我们才看完最近大热的《心灵奇旅》,看到“22号”满世界都找不到“乐子”(spark)的画面,让我不禁在想:
真的不是每个人,
都会有点子兴趣爱好。
兴趣,是一个人和“自己”的联结,处于金字塔最上层——自我实现。
请允许我再次把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金字塔搬出来。
马斯洛说,只要金字塔最下面的四层都实现了,发挥潜能和实现理想的“自我实现”可能会自动实现。
我这位“只能买买包”的女同学,也许在工作中能够得到内在价值的肯定和外在成绩的认可。
但我知道她曾因为父母离异,和高考成绩优异但报低志愿这两件事,难过了很长时间。
也许努力上进,只做和现实利益挂钩的事,已经成为了我们“应试一代”感到安全的思维习惯(不光是她,包括我在内)。
表面上看来成功,但内心还挣扎于“尊重需求”。
就自然腾不出手来走到“自我实现”这个金字塔的塔尖,真正与内在的自己产生联结。
当然,作为买不起名包的我,还是很佩服我这位女同学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很多女人想要的“包包自由”。
多年前,我也曾经像动画片里的中学音乐老师尝试帮助22号找到“生命的火花”那样,给我那位觉得生活没什么意思的表妹找“火花”:
“你那么喜欢小孩子,读一读关于儿童教育的书呢?”
“你那么喜欢美食,尝试学一点基础的烹饪呢?”
“你说要减肥,尝试一些运动项目呢?”
......
“我觉得这些都没什么意思。”她的回答是那么轻描淡写,叫人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接话。
现在想想,我能理解她。
金字塔下层的需求还没被满足,又谈何最高层的自我实现?
当动画中的“22号”变成一个lost soul(迷失的灵魂)之后,充斥在他回忆里的全是被打击、不被尊重和理解的画面。
也许我对问题的理解,并不完全切合当事人的全部实际心理。但我还是做了这样的反思:
马斯洛需求理论的金字塔,可以时常被我们拿起来作为“问题的照妖镜”。
在育儿和育己遇到问题时,可以先对照这个金字塔反省一下:
到底是在哪一个心理层次出了问题,那就先解决这一层的问题,而不是跨层解决。
比如对于“没有兴趣爱好”这个问题,我的表妹要解决的是“安全需求”层面,我的女同学则可能是“爱与归属”或“尊重需求”层面。
忙碌的时候,联结苟且;
无聊的时候,联结兴趣。
也许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结会有不同侧重。
但我仍旧希望小7将来会成为一个有兴趣的人,这样她会觉得生活很有趣;
我还希望她能成为一个有品味的人,这样她会认为平凡有意义。
期望归期望。时间一天天过去,孩子一天天长大。我该怎么着手当下?
如果这个问题太大,那就换一个简单点的:
“假使你有钱有时间,什么也不用考虑,会干点什么呢?”
这也许是最终极的炫富手段吧!
Med vänliga hälsningar,
小7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