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说的话
感谢姐们关注一个近四十岁大龄美少女,在一无所有的新国度开启生活奋斗的“真人秀”。
无论搬到哪里,那里都会是我人生的秀场!
都说跨国搬家是个大工程,打包、拆箱、收拾、选址、择校.......但那都是些表面上的活儿。
还有更多更重要的工作,是心理层面的。
搬家前的各种应接不暇,让我根本没有时间和心力给自己做思想工作和心理准备。
直到上了飞机,离地三万英尺,把云朵踩在脚下。我才回过神来问自己一句:
嘿,你都好吧?
这次搬家的意义和难度,并不在于“跨国”本身。
如果只是从日本搬到另一个“谁家也不是”的地方,开始另一段“暂时的生活”的话,那对我来讲就是换个语言,换个菜市场而已,并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感情戏。
但从“旅居”到“定居”,很多事情就变得不一样:
上有老,下有小;
为家庭,为自己;
看现在,看未来。
你瞧~
虽然你我人生的剧场不一样,但拿到的剧本并无不同。
1
从孩子到父母
比起日本社会的安定和已有的工作条件,瑞典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我,离故乡更更更远了;
队友,科研时间至少减半;
小7,直升国际学校泡汤。
但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做了搬回来的决定,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为了两边的父母。
小7爸的父母都已七十上下。虽然心态跟他儿子也差不多,但身体有些零部件开始逐渐不好使。
作为独生女搬回瑞典,也有我为自己爸妈的考虑。
我爸妈比我公婆年轻几岁,两人身心都保养得很好。我们出发那天,他们正开着房车从西藏去新疆,要玩够三个月才肯回家!
我真希望他俩能再这样无忧无虑玩个二十年。
但希望归希望,作为独女的责任和义务,不敢忘。
父母为我辛劳一辈子,我能报答的,只是到时候能给他们一个“选择”而已。
•手脚能动时,随便他们在哪里嗨皮;
•需要人照顾时,想在我身边就可以在。
“天伦之乐”这种东西,没有也能活。一旦有了,三代人的生命似乎才完整。
可无奈瑞典的探亲签证最长只能呆三个月,所以我在很认真地考虑开一家“饺子馆”,努力让一大家人都能够真正扎根下来。
这几年,你因为“育儿博主”的身份认识了小7妈;过几年,我说不定会递你一张“异国创业老母亲”的名片。
也许有人会问:“那为啥不搬回中国呢?”
一个家庭的决定,从来就不是“一个人想怎的就怎的”那么简单。
有意义的人生,也从不是“只”为自己而活。
育儿,只是我们人生某一阶段的重点。
人生的下一阶段,是爸妈成为我们的孩子。
2
从工作到生活
从领第一份工资实现自由,到收起翅膀衔草筑窝。真正的“青春”,也就这么十几二十年。
在这十几二十年里,我们可以跑到天边,不吃饭不睡觉地去实现理想。
可青春一过,牵绊一抗,各种纠结就来了~~
在日本生活这六年,我好不容易找到了生活(当妈)和工作(码字)的平衡。
写作的内容对大多数围绕“育儿”,这既是我的老本行,也是我每天亲身经历和主要思考的事。
忙归忙,总的来讲还是挺舒适的。
小7这个月就满五岁,除了继续帮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做人品格,我也准备好做半个“幼小衔接”的家庭教师。
可再之后呢?
小7渐渐长大,我注定会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外在和内心世界。虽然育儿仍旧是我感兴趣的事,但不会一直成为生活的重心。
所以,未来我该写什么呢?
我问自己。
如果把写作当成一份工作,我也许应该继续在这个领域深耕,各处挖掘资源来维系“牛津大学早教硕士”的名号。
但如果把写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
我会想写瑞典学校的见闻,度假小屋的落日,难民激增的社会,创业过程的艰辛,中西家庭的关系,瑞典婚礼的浪漫,健康观念的异同......
无论写什么,不变的是我怀着“研究者”和“思考者”的大处女座精神在写。
也许你会不习惯,也许你会很喜欢。
不管你会怎么想,这便是年近四十芳龄的我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了:
做我爱的,爱我做的。
让写作围绕生活,而不是生活围绕写作。始终保持在文字中流露真情,活出自我。
我听过身边好多人讲他们“生活和工作” 的故事。
有男的,有女的;
有刚毕业,有刚退休的;
有全职在家想着创业,也有全职工作还忙着家里的;
有每天兼顾工作生活,也有疯狂工作再使劲休假的;
有工作是为了生活,也有工作是为了工作的。
有意思的是,不同国家文化看待“生活和工作平衡”的标准,相差巨大!
我们生活在哪个文化下,就很容易把这个文化下的心理期待“众数值”看成衡量自己的标准,以为这样才是理所当然。
其实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可能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
我算比较“可怜”的一类人。属于一个文化,又不属于任何文化。
在日本,女人不工作讨喜;
在瑞典,女人不工作讨嫌。
多年来在两个极端的广大中间地带,不断试探和游走。终于,我隐约摸索出来了一点感悟:
没有人只需要工作,或只想着生活。
工作和生活之间,并没有一个固定的“黄金分割”平衡点。人生阶段在变,这个点的位置也在变。
除了自己的内心,没人知道我们是否正好踩在了这个“点”上。
如果正好感觉踩上了,那请鼓励自己继续保持!
如果还没有,那就用心去感受,付出行动去调整。
人生满足感是一门艺术,需要技艺,也需要经验。
岛上小屋一角陈设
3
从未来到现在
这五年有了孩子之后,时间过得特别快。
我一直想搞清楚“为什么”?
往大了想,我计划着小7的三年幼儿园,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
往小了想,我计划着年底的团聚,秋季的入学,下个月的开团,下周的住处,明天的假期,今天的晚饭......
撑开手掌一五一十,二十五三十这么往前一丈量过去,一年哗啦啦就扒拉完了。
哦,天哪!!!
我为什么总在计划未来?
确切地说,总是活在“昨天”的角色里,计划“明天”的生活。
写到这,突然想起小7爸在瑞典有个做数学的老相识,勤勤恳恳工作一辈子,想着等退休了领着工资潇洒走一回。
结果,刚庆祝完退休第二个月就被上帝接走,连个招呼都没打。
我可不想像那个老头一样凄惨,为“未来”这个幻象付出所有。
这两年我开始想找个自然环境好的小地方定居下来,所以人在日本,心却不在。
而且我们住的地方远离自然,前是高速,后是地铁,只有到了周末才会想着出去一下。
同是生活在城市,瑞典的感觉很不一样。这里是自然包围人类,不是人类包围自然。
再加上搬回来心里也安定了,所以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我都能听得到。
我在户外写作的小桌子
虽然仍旧有文章要写,有饺子馆要开,有孩子要教育,但生活的节奏突然慢了下来。把今天过好,有点懒得去想明天。
我终于开始懵懵懂懂明白:
“不绊昨日,不望明天”这个状态的难得和可贵,因为“当下”并不是什么用来实现未来生活的工具。
当下,就是生命本身。
从孩子到父母,
从工作到生活,
从未来到现在。
人生早晚经历这三个重要的心理转变,我趁着这跨国大搬家的机会,就先行一步了。
虽然你我人生的剧场不一样,但拿到的剧本并无不同。都是在沿着人生的轨迹,努力出演着生活的“真人秀”。
感谢姐妹们给我这点底气:
无论生活的剧场在哪里,都会是我人生的秀场!
你望着我,我看着你。
一起聊育己,过人生。
Med vänliga hälsningar,
小7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