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说的话
背朝沙滩面朝大海,我重获灵性的成长。
出发前,我信誓旦旦地跟队友说:
“我必须带上电脑,你必须给我时间工作一会,我必须找个时间发一些露营的图片。”
后来因为行李太多,我放弃了电脑,毕竟要背上三个人一周吃的穿的做饭的睡觉的.......
背朝沙滩面朝大海住了一周,我总算明白过来:
育儿博主只是一个角色,但我是“我”;
妈妈只是一个角色,但我是“我”。
那如果拿掉了这些角色之后,“我”又是谁?
海天之间,似乎就是答案。
1
刚到露营地,我的兴奋程度不亚于小7。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露营。
露营和徒步不同,相当于在一个地方短期安营扎寨,没有网络没有电,没有目的也没有安排。
刚到地方准备支帐篷
除了外显的兴奋,我还感到自己有点内在的不安。
因为已经习惯了自己每天在网络上扮演“育儿博主”的角色。这下突然没了网络,相应的职责、功能、和存在感也一下全都卸下了。
很快,我就发现自己出发前嚷着要带电脑的可笑:
露营时还惦记着发文,那就不是真正在度假。
如果不是真正在度假,自己没有得到身心的滋养,那发个流水账给别人看又有什么意义?
嘲笑完自己,我便彻底把假期更文这件事放下了。
呜呼~
帐篷很薄透,早晨五六点我会自然跟着太阳一起自然醒。
生个火做个饭,去沙滩上随便走一走,捡捡宝贝。或者干脆就躺在那一动不动,闭上眼睛感受那一刻阳光和海风。
网络是多余的,大房子是多余的,忧虑愁烦是多余的,甚至连镜子都是多余的!
看着光影一寸寸的移动,一天一晃就没。
隔壁帐篷的日本人告诉我,这叫“sea glass”
因为没事干,所以就有干不完的事。
对于完全活在自我世界的孩子来讲,越发是这样。
我们的第一个露营地有个圈养海豚的景点,并没有激起女孩们的太大兴趣。
有个海滩,孩子们就足矣,从早到晚。
女孩身后就是圈养海豚的池子
就在不久前,我宣布今年十月搬回瑞典时还说:
这下可以用省下一大笔上国际学校的钱,去坐环球游轮咯!
现在觉得自己真是傻到冒泡~
豪华游轮的“当”,我又不是没上过。
虽然置身于最广阔的天地之间,却一点也感受不到自己和大海有什么联系。在船上被好吃好喝被伺候着,总想去找点“有趣的”事情来做,好填补在海上飘着的寂寞。
所以才要把原本那个世界里的繁华喧闹,有过之而无不及地搬到船上来的吗?
队员在游轮上献唱,我莫不是在伴舞?
更好笑的是~
说是去看世界,但实际每到一个新地方给我们去游览的时间,只有靠岸和离岸之间的最多十几个小时而已。
半个月下来我根本都记不得所到之处的名字和细节,在哪里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
坐完邮轮回来的人,没有一个不喊累的。
14年坐的豪华游轮
旅行有两种。
一是为了发现世界,二是为了发现自我。
2
这次露营,我原本以为只是休息放松一下,没想到......
最初引起我注意的,是在海岸线上一字排开的露营阵势。
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逼格。
看到上图那个橘黄色的帐篷没有?看不清,我再发一张从后方近处偷拍的。
它家露营设备逼格最高!
所有家居都是木制,不但统一成套,还有设计感。傍晚时,留着小胡子的帐篷主人还摆出来放柴火的架子,以及一个可以当凳子的小木头墩。
甚至连座椅板凳摆放的角度,都堪称艺术(像日本茶道一样)。
同去的法国朋友经常露营,他淡定地拍拍我的肩膀:
习惯就好,很多日本人都喜欢高逼格的露营设备,不像我们这样各处凑来的。
因为逼格差距实在太大,不得不引起我对文化层面的思考。
整个营地只有我们两家用徒步帐篷
看起来简陋但其实价格也不菲
日本是世界上奢侈品消费前茅的国家,而大量输出奢侈品的欧洲却不是主要消费国。
相对于欧洲人(甚至同在亚洲文化下的中国人)来讲,日本人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有着更强的“角色定位”。
他们更需要在集体中找到对自我的认同:
老板应该有威严的样子,相对于雇员来讲;
妈妈应该有温柔的样子,相对于爸爸来讲;
露营者应该有追求生活的样子,相对于社畜来讲。
就好像有读者留言说:你是中国人,就得“回到国内报效祖国”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意识到这类想法有多可笑。
给自己安上某个角色定位,相当于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装进了牢笼,也在假想中把别人关进了另一个牢笼。
“我应该是这样 ,你应该是那样。”
但实际上,你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是怎样。
如果知道“自己是谁”的话,就会明白老板和雇员,妈妈和爸爸,爸爸和孩子,露营者和社畜,博主和读者,你和我,我和天地之间......
可能在外显的角色上,会有不同。
但内在的本然,其实都是一样。
四个大人给自己烤棉花糖
想要做回自己,不一定需要暂时放下工作和世俗的牵绊去旅行、去露营、去放松(当然这会很有帮助)。
因为不管此刻在哪,正在做什么。
先放下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定静临在中感知当下,本我自然会呈现。
爱自己做的,做自己爱的,幸运就会降临。我们不能成为比“本然是”的更多。
发现一只代表幸运的“七星”瓢虫
3
动身去往第二个露营点,在等车的空当,我突然有一种要打开手机联网的强烈冲动。
就在我连上网络的几分钟前,我最亲的表妹发来了两个简短消息。
是心有灵犀吗?
阳光仍然明媚,我却五雷轰顶。
两年半没回家,这是我失去的第三位至亲!我不知道该怎样继续接下来还剩一半的旅行。
恍惚中,我发现自己已经到了另一个目的地。
这也是一个海边,不缺小岛沙滩和络绎而来的露营者。
我除了悲伤不知道该想什么,除了掉眼泪不知道该干什么。
这时候,有个声音让我去翻出小7的画笔。
我手里握着笔,却不知道该在纸上该往哪里去,只好睁大眼睛去看那些绿色的海岛。
我看到它们其实也不全是绿色。
比如竹林是黄色,被海水拍湿的岩石是深褐色,远处的岛屿是海天的灰蓝色。
画完海岛,我开始盯着蓝色的海水看。
我看到它其实也不全是蓝色。
褐色的部分下面一定是礁石,绿岛投下同色系的倒影,白色的沙滩透出萤石般的荧蓝。
画着画着,我的心情逐渐平复下来。
原先感受到的极度痛苦竟然奇迹般地消失了,随之出现的是“神圣的临在感,一种深沉的平安与宁静”。
至少在那一刻,我从悲伤和恐惧中得到了完全的解放。
后面它们再来的时候,眼泪还是会涌出,但我知道自己一点点有了化解的力量。
因为八年前经历的那场大病,现在的我一点也不奇怪:
在这种情况下,
我怎么还会感到如此的平静?
我并没有想要刻意追求这种深沉的平静。它总是在我完全接纳了之后(极度的恐惧和悲伤),油然浮现。
有些亲人像是最远处的山,我们现在还到不了的地方。
但如果抬头看,他们就在那。与海天一色,虽有点看不太清,但轮廓分明。
有些亲人像稍近一点的海岛。
距离让他们变得有点模糊,但能感到水把我们相连,知道船能带我们去那。到了晚上,岛上的灯光会亮,那边的人也在看我们。
有些亲人像离我们最近的这个海岛。
如果我们想,上面的一草一木都能看清,四季的生命就在眼前绽放。但如果我们只顾着低头忙忙碌,不会知道那里整有一簇簇的花儿在开,林里有鸟儿在唱,海浪拍打着岩石会发出声响。
人给人的安慰,话语伴随眼泪。大自然给人的安慰,无声自带平安。
原来小7长着太阿公的厚嘴唇!
落了又升的太阳,走了又来的生命。
我用自己的方式在日本大岛作别亲爱的外公,对着最远处的山磕了三个头。
这一周背朝沙滩面朝大海的露营生活,我没做很多,却得到了很多。
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完完全全做回了自己,就找个大自然的角落,去露营一周看看吧!
记得关掉网络,再带上一本好书。
Lots of love,
小7妈
(感谢好友Xin推荐,本文所有引言部分均引自艾克哈特·托尔的《新世界》)
课代表通知
《画房子》优惠活动5月8日母亲节24:00截止,很开心这么多同学认可和喜欢。♥
另外,孩子们的画作投稿活动已经截止收稿。我和流畅老师这两天会商量下,具体哪天以什么方式给到大家点评和获奖结果。
没投稿的也欢迎来看看,说不定会有期望之外的收获。
本周六瑞吉欧共读暂停,下周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