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暂时”的生活,说声sayonara~



最想说的话
抱歉先得打击下各位姐妹:二胎......我还在努力进程中。
 
胎梦倒是说快了,一个叫“Edward”的帅哥天使已经在天上选中了我当妈。😚
 
所以在今年十月搬回瑞典之前,我会继续努力的!
1
2009年我和小7爸在英国认识,接着跟他搬来日本呆了两年,又搬到瑞典住了三年。
就在我以为接下来要安居乐业的时候,又再次搬回了日本。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都在自我简介里写了这么一句话:

定居瑞典,旅居日本。

结果这一旅就旅了六年,连我自己心里都开始打鼓:
这是要准备在岛国养老的节奏么?

每一次搬国(家),都是为了成全队友有个更好的研究环境。
这个把“数学”当作性感超模来看的男人。
对他来讲,有足够的科研时间和给力的科研同伙,比五险一金的“铁饭碗”有魅力得多!
就这样,里外里,八年。
日本,成了我人生中待过时间第二长的国家。小7在这里出生长大,除了中文,日语是她最熟练的语种。
可就在队友拿到了在日本名牌大学的永久位置,我也已经给小7看好了明年9月要上的小学,计划咬牙搬砖供她的时候......
3月30日一早,我刚起床就被小7爸招呼过去,让我看他的手机。
我不明所以。一看是封电子邮件,用瑞典语写的。

原来瑞典某大学也给小7爸一个永久位置了!!!大学还不错,虽然不是最理想的吧。
从那一天早晨开始,我们就陷入了森森的纠结:

To go or not to go?

如果再一等,又不知还要“旅”个多少年......
2
一想到要和自己住了这么久的日本说“sayonara”,心情真是复杂......
樱花没得赏了。

寿司没得吃了。

清酒没得喝了。

堪比水族馆的生鲜超市没得逛了。

能买到泡椒凤爪的中国物产店没得打货了。

别说稍微像点样的中餐馆,就连一块正常的豆腐,都没得有了......

民以食为天啊!
🍣
当然,我们也不光惦记着“吃”。
瑞典这些年的社会治安也成问题,日本相对则有礼有序得多。
一直连续十几年,来自不同文化的移民每年持续大量涌进瑞典。
瑞典本来人口基数也才九百万。先不说经济,从文化上也根本消化不了那么多外来人口。

因为文化和语言问题,新移民很多都喜欢扎堆聚集(这也能理解)。
在移民集中的地区,学校生源肯定也大多是移民。所以很多瑞典本地居民,都不爱往那搬。
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同一国家下的“文化隔离”。
就在前几天,有个丹麦人吃饱没事干,跑到隔壁瑞典来火烧“GLJ”。
他的目的达到了——有该信仰的移民跟瑞典警察干了起来。

据说现在在瑞典一些大城市的某些区,警察出去执勤都得两辆警车。
前面一辆办事,后面一辆护航。😭
据SVT Nyheter去年报道,去年损坏的警车成本急剧增加。花掉了大概1亿瑞典克朗,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40%。

相比较而言,日本社会就乖巧得多。
大家各活各的,见了面鞠鞠躬点点头,老死不相往来心情也没啥损失。
就算不是疫情,都能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更别提什么聚众闹事了!
3
除了吃住,我们还有一个顾虑就是“教育”。
瑞典,曾经是个因为“高教育水平和高福利”闻名的北欧大国。
刚刚进入90年代时,她是世界上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在各类国际教育水平调查中都名列前茅。

据小7爸回忆,他小时候各个学校之间的水平差距都不大。几乎所有学校都很好,去哪都一样,找个离家近的就行。
那时,瑞典的学校都是由中央统一管理的,几乎全是公立学校。
然而,90年代瑞典开始教育改革:
① 教育去中心化,把重要决策的权力下放到地方;
② 引入竞争和选择机制,开始发展私立学校。
全瑞典的学校都在努力改头换面,贯彻一个先进的教育理念:少灌输知识,教会孩子自学。
这是要“全体师生PBL”的节奏?!
大家跟我这么久,都知道成为一名合格的瑞吉欧教师有多不容易。
如果师资培训不到位,老师不能事先给到学生一个比较清晰的引导方向,又没什么考试压力。
再加上瑞典父母就没有陪娃写作业陪出心脏病的,西方娃们又普遍天性放飞......
这时候再搞全民PBL,对于大多数自学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讲,就等于学了个寂寞。

私立学校一盛行,生源也开始隐性分流。
现在我们再回瑞典给小7选学校,可不是随便找一个离家近的就行了。
虽然最近十年政府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纠错改革”,但离鼎盛时期的辉煌还是差远咯!

不过在瑞典上学,还是有个好处。
无论好坏公私,全都免费啊啊啊!
不去那个日本国际学校的话,从小学到高中总共能省下来一百多万!有这一大笔存款,干点什么不好?
我其实已经在看明年环球旅行的邮轮了,hiahia...


做完白日梦,还得回到现实。
基础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大学老师好不好当。
在瑞典教书那三年,队友时常吐槽要给大学生讲小学生的数学知识。
咱亚洲孩子就省心得多!我说怎么队友这几年发际线后退的速度都放缓了......

另外,日本的一些国立大学相对更注重科研。
一比起来,瑞典大学那是把教授当牛马的节奏。教书任务普遍非常繁重!
对于小7爸来讲,研究时间是“最多30%”和“至少50%”的区别。
而且就算能申请到经费,瑞典大学也没法给到和日本一样的研究待遇。
就这点,让队友最伤脑脱发。

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
瑞典不是有神奇的“爸爸假”嘛?
瑞典奶爸们要是愿意,能在孩子满八岁之前休个近400天。这只是给一个孩子的哦!如果再来一胎,就能再有个这么久。
所以为了队友的数学研究,我也要尽最后努力搞出一个二胎来。😂
4
纠结了整整二十天,我们最后还是做出了“搬回去”的决定。
也许是人老了,想有个安定点的生活。
也许是漂久了,想有更多机会呆在父母身边。
也许大城市住厌了,想回归乡土自然。
又或者也许,只是不想再过“暂时”的生活了。
租来的房子不能随便在墙上打洞,二手家具能凑活就不买新,心仪的物件买了怕带不走,就连买个电器都要纠结:
是在日本直接买110v的?还是从中国买220v和瑞典通用的?(家里已经有两台变压器了)

日本两头不靠,瑞典至少靠了一头。
如果能在一个地方扎根,打理春夏的院子,做点自己喜欢的小事,爷爷奶奶帮着溜溜娃,和三个叔叔一块钓钓鱼。
我再努努力想办法把国内的父母接过来......
什么寿司不寿司、研究不研究,学校不学校的,似乎也都没那么重要了。

其实我们也不确信,这次的决定是不是“最好”的。
如果换做是你,也许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这段时间我时常想起Cathy Olmedillas(《DOT.》主编)说的一句话:

你知道有时候,人很难知道自己的一个想法是怎么跑到脑袋里来的。
但是你感觉对,就它了!

这些大大小小的选择,组成了看似无常的人生。
小7爸反正这辈子就这样了,带学生当教授一眼望到头;我现在是自由职业,兴许还剩点继续折腾的奔头。
可四岁半的小7呢?
她人生的轨迹,接受的教育,结交的朋友,认同的文化,都会完完全全被父母的一个决定改变!
在瑞典,她会在一个更自由开放的文化下继续成长,也更需要学会甄别自己要走的路。

突然间,岛国习以为常的一景一物变得格外珍贵起来。
吃进嘴里的每一口寿司,每一颗白草莓,都是“过了这村没这店”的唇齿留恋。

半年之后......
我们会有时差,
我会常来吐槽。
当然,也会给你捎来一片那里的北极光!

心里有点方,
你们一定要陪着我
翻阅这人生新篇章。

Cheers,
小7妈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