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说的话
全家都开心这事儿,发生概率到底有多大?
1
昨天中午队友破天荒的在学校给我打个电话,听得出来他心情很好。
我:“你咋啦?好好的打什么电话?”
他:“就想知道你今天过得好不好?”
我瞬间警觉......说吧,什么事?
果然,小7爸按耐不住激动,说他刚刚证明出来了一个很重要的结果。
不过鉴于以往经验,八成是算错了。所以他决定放下笔头给我打个电话,然后去食堂开心觅食。
就这样让好心情再飞一会,到下午回到办公室再把幻想破灭~😅
(随手拍一张队友的《占星图》)
下面我要写的,其实跟打电话这事没什么关系。
只是我家这位“杰森·斯坦森-瑞典数学分森”好久没有出来刷存在感了,我怕你们已经忘了他的习性。
那接下来的故事怕会有点突兀......
2
话说前段时间我经常和小7大谈特谈“情绪管理”。
因为四岁生日之后,小妞突然频繁出现“返祖现象”......
比如起床前就要玩一把“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其实是从臭烘烘的被子里生出来)。
不顺心的时候,还会扬起小爪子打人!其实她打也不敢真打,就是用爪子在空气中划两下。
说一偏二,说走偏躺。
要她配合一个再小的什么事情,总要找个理由反抗一下先~
(自拍《不服气》)
按找人类幼崽非线性发展的规律,我掐指一算:
2岁时,在懵懂中试探边界;
3岁时,在演技中试探边界;
4岁时,在唧歪中试探边界;
四岁多的娃各方面能力确实搞上来了,闹起脾气来那是嗖嗖嗖的多箭齐发!
+ 逻辑思考(想得明白自己有个理由)
+ 语言表达(说得明白这个理由是什么)
+ 情商在线(这个理由比我生命还重要)
+ 肺活量大(用环绕立体声加强音效)
渐渐地,我和队友达成了一个默契。
祸是谁惹的,谁去收场;万一谁收不了场,那另一个谁再去救场。
当然,四岁娃也有甜蜜乖巧到不像话的时候。就是总还没等享受够,这种“不像话”就会因为各种芝麻大小事嘎然而止。
我和队友经常相拷问对方:
“刚才发生了什么?”
“我也不造啊!”
不过好消息是:
四岁比起两三岁,
“自我情绪控制能力”也确实上来了。
风雨来的快,也去得快。可以爆发式咆哮,但不会一直哭哭唧唧。
我还发现:
只要我自己学会了掩耳盗铃,稳住呼吸,就一定能摸索到小7的“大音箱开关”。
今天这个开关可能是“两分钟倒数计时”;
明天可能是“一个爱的抱抱”;
后天可能是“妈妈应该慢一点”的自我检讨。
只要开关扭到位了,默数18下,保证雨过天晴~
3
虾~ 我感觉自己已经写完了,却才交代完故事背景。
总之就是因为前段时间不是我爆炸,就是小7爆炸,要不就是队友爆炸;或者我和小7同时爆炸,我和队友同时爆炸,或者队友和小7同时爆炸;或者我们三人同时爆炸......
我就发了一个感慨:
要想三个人都不爆炸(很开心),
这事从概率上来讲,并不高啊!
本来只是一个“定性”的感慨。
不巧被队友一只耳朵听进去了,就非要让我给个“定量”的回答:
那三个人都开心,概率是多少呢?
这......排列组合公示我都还清楚记得的!就是记不清该用哪一个了......
“2³” or “3!”
如果是“2³”,答案就是8;
如果是“3!”,答案就是6;
那到底是“8”,还是“6”?!
小7爸看我站在那走神不吭气了,立马无缝切换到“数学老师”模式。
“你想想,每一个人都有两种可能,
开心或不开心。
那两个人有几种组合可能?”
一碰到队友提数学问题,我就爷青回。
回到了站在初中数学课讲台上拿着粉笔不知所措,空气凝固,台下72双眼睛盯着我脊背发麻......
我凭着多年刷题经验,本能地想说“4”。不过还是在心里把所有可能都掐指默算了一边,才把答案说出口。
我开心,你不开心;
我开心,你开心;
我不开心,你不开心;
我不开心,你开心。
两个人,4种可能!
“对,那三个人呢?”
这一次我的逻辑转过弯过来了,回答得不假思索:“8种!”
“答对啦!”
队友终于把我教会了,笑得特开心。
原来他对我是真爱,不然要求怎会低得如此感人?
(摄影:小7)
4
转过头,我就把这道新鲜热乎的概率题甩给了比我数学差一点的小7。😅😂😁
当然,对于一个20以内加减法还没拎清的四岁普娃来讲,我也不用奢求什么正确答案,是吧?
对事件概率有个大体感觉就欧克啦!
毕竟就算不学概率论,“概率”这个现象在生活中无所不在,也是客观思考问题和科学思维的基础。
我灵机一动,就这么办!
先掏出手机,对着三人拍了6张“双表情”正方形大头照。
再一式四份打印出不干胶表情贴纸。
再摸出一箱积木,把“表情不干胶”贴在三种颜色的方块上。
用灰色积木“裱个做题框,暗示小玩家在每种情况下都需要摆放三种不同颜色的积木,以及总共的可能数。
最后,喊来娃上手试着摆弄了呗!
遇到队友这种面部表情变化不大的人,正好锻炼了一下“眼力见”。😂
第一轮进行到一半,小7已经看花眼了。
这时候我告诉她了两个小窍门,你们猜是啥?
玩完一圈,小妞也得出了一个跟我一样的结论:
三个人都开心这事,
从概率上来讲......还真不容易啊!
那就更要努力为生活中能多一点这样的时刻,爸爸妈妈和你都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加油鸭!❤️😘
一个情绪管理话题,硬生生被“瑞典分森”搅和成了一个数学问题。
这难道就是“数学乃宇宙真理”的奥秘?
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解无解于无形。
那次之后,我不但补了一节概率论,更坚定了在家搞“思维启蒙”的两个必要:
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无处不在!“必”抓住它、谈论它、享受它;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烂笔头“必”不如直接动手!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文理互克,中西相长。
Cheers,
小7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