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说的话
谢谢你们花时间给我打字留言,“逼”我在一路前行中停下来,反思。
最近有两条留言给我触动很大。
也许放在别的什么时候,我回复了就过去了。但就在那个瞬间,正好敲在了我的心坎上。
我写字,你不留言,这是正常。
我写字,你留言,这是交互。
通过推文你走近我,通过留言我走近你。
01
第一条留言:带货
这是第一条留言,在我发的一篇推荐电暖器的文章后面。
首先,我需要向这位留言的老同学郑重道歉。
说她是老同学,因为她给我留言了近40条!冷不丁被熟人拷问内心,引发了我一股埋藏在心里很久的情绪,所以才没忍住多说了几句。
没想到这条留言被大家点赞置顶,完全在我意料之外。
感到暖心支持的同时,我也深感不安。
作为一个关心我写作前途的老朋友,与我坦诚相见,我却在无意中把她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实在不应该!!!
给我提建议的,用力维护我的,都是爱我的。
其实,“带货”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了我很久。
三年前,我写下《从牛津大学毕业后,我做了一个让人“看不起”的决定》。
别人看到我全职带娃的伟大和勇敢,我却看到自己踏出这一步的倔强和心虚。
我原本以为只要靠写文章能够影响一部分人,带去一点帮助,就不用因为没有经济收入而心虚。
但在内心深处却总觉得愧对了谁,说话没底气,躲闪和遮掩。
一个读了几十年书的人,剪个头发买个菜都得问老公伸手要钱,哪怕全职在家带孩子再伟大呢?
有同学说:
“总不能靠爱发电吧?”
靠爱发电是可能的。
但发电用的这份爱,也需要燃烧掉很多珍贵的东西。
比如我自己研读精进看报玩泥巴的闲暇,和全身心陪伴家人和孩子的时间。偶尔,还需要牺牲掉睡觉休息的时间。
尽管如此,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不敢开团或接广告。最多只敢开一个打赏。
说白了,还是脸皮太薄,不太能接纳自己一边写客观教育文,一边写主观卖货文。
所以即使我真心推荐一样东西的毛利不到十块(比如公文式拼图和艺术积木),我还是怕被大家diss,不再看我写文。
每发完一篇有商业行为的文章,我会心不安地关注:
读者数量掉没掉?
有不有不喜欢的留言?
有没有哪里说的不够客观?
......
这种诚惶诚恐的心理,一直持续到去年我给大家推荐惟木匠心。
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
如果能给大家找到一条省钱又好的野路子,我应该感到骄傲和快乐!
没想到那次却出了一个很大的突发状况,让我措手不及!
因为是第一次和公号合作,一下子出量太大,预售的产品过了一个多月才迟迟发出。那段时间我恨不得住到他们工厂去,盯生产,催发货。
有朋友建议我下次再另寻别家。但我还是坚持选择了接纳我的供应商,选择和他们一起成长!
在此,我也想感谢你们对我的接纳。
因为你们的接纳,我才有机会欣然接纳我自己!
02
第二条留言:开课
这是前天的一条留言,促使我接下来做的一个重大决策。
“开课”这个问题,跟我经常被问到的“出书”和“建群”一样,其实反映了大家心中的困扰:
公众号信息太碎片化,想系统学习育儿理论和知识没有门道;
自己啃书本,又不能完全读透;
希望利用好带娃工作的碎片化时间自我充电;
希望找到一个互帮互助互倾诉的班级组织。
可是,建群我一直不敢碰。
群里太热闹的话,你一言我一语,我怕顾不过来。目前写文章和回留言已经占据了我大部分的精力。
不热闹的话,我又心里难过。总之里外不是人,就先放放吧!
出书,一直是我的理想。
按说从150万文字里摘出几篇有用的,整理编撰一下也不是特别难的事。公众号博主出书的大有人在,也有几家出版社陆续给我抛来过橄榄枝。
但是我接纳不了自己出一本没有足够含金量的书,怕玷污了牛津导师的名声。
如果我决定要写书了,估计是需要闭关停更一段时间,才能专注地把自己想梳理的理论体系,佐证研究,实操示例一一写清楚来。
我一定会尝试去出一本书,只是在等一个合适的节点。
开课,我有认真考虑。
我曾经想到过的开课方向有这么三类:
1、把我在牛津学到的专业课,整理分享出来;
2、把我自己对教育理论的框架梳理和实操建议,总结出来;
3、把我对教育精选著作和最新心理学研究的理解,溯源学习起来。
第一类要做起来说难也不难。
课程讲义阅读清单的框架都是现成的(当然需要更新文献)。我也很容易靠“牛津硕士课程在家上”这样的名头打广告,收高费。
但我自己知道,这样子的课看似内容很多,真正学到脑子里的知识只是皮毛,学到心里的知识更不会太多。
因为这些讲义大纲,只是占到了我当年学习的10%。剩下的90%都是在自我大量阅读、导师私人指导、同学互通有无中完成的。
而这10%以外的东西,我给不了你。
仔细琢磨之后,我决定从第三类做起。
因为对于一名非专业的父母来讲,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不然就算能对皮亚杰啊维果斯基的理论如数家珍,知识也是浮在头脑的表面上。
不在理论知识和自己的实践经验之间架起桥梁,那学了跟没学一样。
这点跟孩子的学习过程,一毛一样~
另外,要想真正深入学习一个体系、一个理论,就要去读它的原著。而不是断章取义,道听途说。
主意一打定,剩下就是行动了。
为了照顾到大家方便,我可能主要会采用“语音分享”的形式(图片视频辅助),一次10~15分钟。
这样你在上班路上或者蹲大号的时候,都可以毫无压力地参与进来。
目前暂定每周六早晨分享。
还可能会需要同学们提前下载“千聊”app,我也是第一次用这个平台,还在熟悉中。
输出久了,我也需要输入。
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专业知识,精读教育精选,白话讲解最新的心理学科研成果。
我打算从带大家精读《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这本书开始。
不贪多,不求快,也免费(我会给大家发全额优惠券)。
我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只是与你共学的育儿班级课代表。
我会像跟小7读绘本时一样,在你可能不明白的地方停下来,或随时加入自己的感悟。大家有问题,也可以在课程后面给我留言。
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
给我们自己一点时间,
坚持,会看到改变!
接纳再推翻,再接纳再推翻。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努力变得更好,对社会更有用。
如果不出意外,那就周六见啦!
爱你们的,
小7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