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皇杨广“炀”的一面已被传说了1400多年,不加累述,我们先说“明”的一面。
杨广是汉父与鲜卑母的混血,10岁时,就博览古令书传,涉猎天文、地理、术数、方药,因其好学,善文,且性格沉稳。
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隋时,13岁的杨广封晋王,担任并州总管。与13岁为秦王的赢政恰好偶合,
14岁,被任命为武卫大将军,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因他身边有了一批为官正直,廉洁自守的幕僚。所以得以独当一面,镇守北方重镇。
18岁,调任雍州牧。
20岁,被任命为行台尚书令,成为隋灭陈朝的最高统帅,担当起一统中原的大任。
灭陈之战势如破竹。当时,江南的百姓痛恨陈朝“主昏于上,民苦于下”的局面,隋军渡江,江南百姓唱着“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的民歌。这当然是江南百姓对隋朝统一的支持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隋虽然象秦一样短暂,但文化却大大超过秦朝,儒释道并进,经学再度统一,注重文化教育,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进程,佛教的天台宗、三论宗、净土宗等门派就产生于这个时间段,适应了大统一的形势。
陈朝灭亡后,江南多次发生陈朝的旧臣叛乱,隋王朝需有一个文武全才的将领镇守,于是晋王杨广被调往江南接替扬州总管,坐镇江都。
长安派往江都的使者,杨广与夫人亲自到十里长亭迎来送往,备以美食,赠于厚礼,不论贵贱。使者发现,晋王府内无美妾,车马侍从,着装朴素,琴断鼓破,不悦声色,这使得杨广在朝野给人留下了好名声。在江都的十年,杨广修纂典籍,兴建寺院,多有建树,江南在杨广的治理下平静富饶。杨广已成众望所归之势。这也让杨广成为父母最骄傲的孩子。
公元600年四月,塞北突厥不断侵扰,31岁的杨广受命再度领兵北驱突厥,立下汗马功劳。
杨广南征平陈,北战驱寇,功劳冠于诸王,独著声绩,成为一代天骄。
当时储君是太子杨勇,正妻元氏,北魏皇族后裔,尚书左仆射元孝矩之女,是独孤皇后相中的儿媳。但是太子杨勇花心,纳了很多妃嫔,生了十来个孩子,还没一个是元氏所生。这让倡导夫妻忠爱一生的母后独孤伽罗极为不满。之后,元氏得了眼病,莫名其妙的死了。独孤皇后认为是杨勇与宠妃云昭训密谋害死。对太子杨勇开始猜疑。
刚好,冬至时,太子杨勇大摆宴席,歌舞鼓瑟,接受朝内外百官朝贺,违背了隋文帝杨坚节俭的习惯,杨坚认为杨勇的行为有背礼制,没有认清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作为嫡长子的太子杨勇越来越不让父母看好。当时皇帝杨坚与皇后独孤伽罗被朝臣称为“二圣”,皇后的言语权有时甚至胜过皇帝。因为有了对比,太子之位则岌岌可危。
太子杨勇的优势只是嫡长子,按礼法有继承的优先权而已。但杨勇内无政绩,外无战功,与其他兄弟相比也就逊色很多。太子杨勇诸多不规行为,一件件被有心人汇集上报“二圣”,成为被废的导火索。
太子杨勇失宠,处于无助状态,其他兄弟都开始了夺嫡的计划。而杨广的能力与资源其他兄弟无法比拟。
在权谋的利益场,努力到尽头时,最重要的就是资源,太子杨勇能力不及杨广,在人脉资源上也逊色太多。
杨坚与独孤氏所生的五个皇子中,杨广是长期在外驻守、征战的晋王,肯定比天天在东宫花天酒地的太子有人脉上的优势。立储是国本,朝中的官员也当然想有一个有能力的王子当皇帝,在舆论上杨广占有优势。
对于一个有远大方向的杨广来说,实现理想,必须拥有言语权。“夺嫡”成为首要目标。
杨广夺嫡有几个重要的帮手,一是杨素,时任尚书左仆射,此人多谋略,军令如山,微功必录,将士信服,是当时战无不胜的名将。二是宇文述,时任左卫大将军,为杨广出谋划策。还有一位叫张衡,此人当时是太子东宫的属官,用今天的理解就是杨广安插在太子身边的内线。一个篱笆三个桩就这样形成了联盟。
太子杨勇只有道义上的支持,没有形成资源的联盟。
此外,在夺嫡之争中,杨广拉拢了关陇集团的望族将领和子弟,而杨勇身边多是“文多轻艳,兼解音律”的南朝士人和非关陇集团的文人墨客。从表相上看,这是皇室兄弟之争,但更深层次的解读其实是关陇集团与士族集团矛盾斗争的结果。
在这场争储的斗争中,杨广在朝政、军事、舆论、策略诸多的较量中,赢了。
杨广北驱突厥半年后,在独孤皇后的建议下,太子杨勇被废,二子杨广成为储君。
储君涉及王朝的未来。杨广夺嫡成功更重要的内因是杨勇失德、失信、失礼,知子莫如父母这才是关键。
公元 604 年初,隋皇杨坚患病,将朝政交于杨广,前往秦岭之北,远离长安大兴城的仁寿宫养病,同年七月,病情加重,与百官诀别,君臣泪流满面牵手欷歔不止,临终,杨坚说下一段话:……人有了子孙后代,谁能不爱惜,既然我身为天下之主,有些事就必须割舍亲情。长子杨勇、四子杨秀没有臣子之心,心怀悖逆邪念,所以贬为庶人,如果让他俩得志,那么诸位公卿必遭受杀戮侮辱,百姓遭受残酷迫害,大隋将不会安宁,太子杨广,仁爱孝顺闻名于世,凭借他的品行和作为,能够成就我的志向。希望百官能齐心协力辅佐太子杨广共治天下……
随后,开创了“开皇之治”,时年64岁的隋高祖文皇帝杨坚与世长辞。
野史充斥着杜撰而正史则常常是板着脸的事后诸葛,虽然这个遗诏被后人认为是杨广编造,但站在当时的杨坚和百官的立场来说,可信度远高于杨广“杀父淫母”的野史。
文帝崩,杨广当晚宣布发丧,继承皇帝位,时年36岁。
隋第二任皇帝杨广将年号定为“大业”,向天下宣告,他将开创一个空前绝后的大业盛世。
隋文帝给杨广留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按葛剑雄教授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一书中的统计,杨广即位后的大业五年,当时隋朝的人口峰值达到了5600至5800万之间。“府藏皆满,无所容;天下积储,可供开支五六十年”。可见隋朝的经济实力十分强大。财富和人力为杨广的“大业宏图”打下了人力、财力、物力的基础。
杨广时期有众多的首创:第一个适应统一形势的佛教天台宗产生,第一个为选拔人才始创进士科,第一个建造最高水准的图书馆,第一个创办医校太医署,第一次使国土超过秦皇汉武,第一个提出“胡汉一家”的华夏共同体的思想,第一个在西域开辟了三条达于西海的贸易之路,第一个赐于倭国以中原衣冠的王朝,第一次接受外国留学生,第一个开凿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
杨广称帝后,第一个反抗的是弟弟汉王杨谅,在并州起兵,很快被击败。当杨谅被押到长安时,百官上奏应当诛杀。杨广的决策是:从皇族除名,削去官职,囚禁。这也许就是杨广“仁”的一面。当年,杨广下诏,免除妇女和奴婢的捐税和屯垦的田赋,规定男子22岁成年。这意味着不到22岁的男丁不承担赋税和劳役。刚好这一年,隋文帝供养在长安花天酒地的前陈皇帝陈叔宝病逝,杨广给这位陈朝末代皇帝的定的谥号为“炀”。
本文是东哥《西域四百年3:盛唐的背影》
2023年当当畅销书《西域四百年:汉匈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