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膨胀


隋文帝开皇年间,草原地带的突厥汗国由于内斗已分成东、西两部。中原无战事,杨广第一次下江南。

位于西域的西部突厥处罗可汗名叫阿史那达漫,母亲是中原汉人,姓向,原为泥利可汗的小夫人,泥利可汗死后按草原的继婚习俗向氏再嫁泥利可汗的弟弟婆实特勤,早些年间与婆实特勤入长安朝贡,正巧遇到达头可汗阿史那玷厥发动脱离东部草原的战争,道路中断,向氏与婆实就留居长安。
在杨广大兴土木的这一年,年轻的处罗可汗在西域的草原上把汗国治理的乱七八糟,汗国内部纷争不断,原本被征服的铁勒人不堪重负,纷纷叛离。为了稳定局势,处罗可汗率兵开始攻伐周边草原铁勒人的部落。
铁勒部落原本是两汉期间被匈奴征服的游牧部落后裔,种群复杂,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众多,有仆骨部、同罗部、薛延陀部……小部落酋长称“俟斤”,按地域分属于东、西部突厥可汗统治。
因为担心薛延陀部的插手,于是,处罗可汗招集薛延陀部各地的“俟斤”数百人,全部诛杀。此事件造成西域天山以北金山以西游牧区的各游牧部落纷纷反叛,各小部落拥立薛延陀部首领契苾歌楞当大可汗,称;易勿真莫何可汗,建牙帐于贪汗山(今博格达山)北,拥立薛延陀也至为小可汗,迎战处罗可汗,铁勒人的联军不断击败处罗可汗的军队。易勿真莫何可汗势力不断壮大,位于西域的伊吾、高昌、焉耆等地相继被铁勒势力控制。
洛阳城竣工,从江都归来的杨广进入东京洛阳登上端门,极为高兴,大赦天下,免除全国当年田赋。也就在这一年,杨广下诏:文武百官不能因考核优秀就可升迁,必须同时还要品行端正和功勋方可提升。
公元607年正月,东部突厥汗国启民可汗阿史那染干到东京洛阳朝见,从草原到东都洛阳城,启民可汗第一次看到中原大都会的繁华,观看了精心准备的歌舞杂技表演之后,更为震惊。于是,请求汗国改穿戴中式衣服和冠帽。杨广非常高兴,对吏部尚书牛弘说,正统衣冠已经完备,但目前还不能赐于这些胡人。启民可汗的来朝,拉长隋皇杨广的视线,光复西域列入计划。

同时,杨广派了一个小官羽骑尉朱宽,出海到达流求(今台湾岛),并带回一个流求人,了解流求的情况。主要目的教这个流求人学习中原语言,便于下一步与流求的酋长交流。
最早三国时东吴的孙权就曾派人去过流求,当时被称为夷州。
朱宽回归后描述了流求的情况:
去流求需行船数日,岛上居民住山洞,首领拥有16个洞穴,洞周围有三重壕堑,环绕着流水,种植带刺的树作为篱笆。能够雕刻绘画禽兽的图形。首领之下有四个统帅,各有洞府。岛上居民不分男女都用白色的绳子缠系头发,发髻从脖子后面盘绕到额头。男子用鸟羽做帽子,上面装饰着珠贝,用红色的羽毛装饰,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样式,胡须和身上的毛都拔掉了。妇女用有罗纹的布做帽子,形状为正方形,还用墨在身上刺上虫蛇的花纹。此外,居民还用藤条织成斗笠,用毛羽装饰。岛上的居民喜好相互攻击,争斗而死的人,会被胜利者聚在一起吃掉。常用的工具有刀、矛、弓、箭、剑、铍等。土地种植有稻、粱、黍米、麻、豆,会酿米酒,晒海水制盐,风土气候与岭南类似。岛上居民通过观察月亮的盈亏来记录时节,通过观察草木的荣枯来计算年份。既没有君臣之礼,又没有赋税和文字。
这种描述说明当时的流求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
杨广决定北巡,途中下诏征调民伕开凿太行山驰道,由东向西直达晋阳。驰道的性质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在隋时其战略意义巨大,目的是保证北部边疆外敌入侵,朝廷的救援军队可以快速到达。
得知皇帝北巡,启民可汗先后派儿子、侄子入塞迎接,后来又专程派出使节请求亲自入塞迎接圣驾。杨广未准许。

杨广此行目的,从榆林郡横穿东部突厥领地前往涿郡(今北京)开辟一条驰道。于是,先命武卫将军长孙晟前往启民可汗驻地沟通此事。
长孙晟对应付草原部落的谋略与手段很高明。曾多次受命出使,且不辱使命。成语“一箭双雕”就是说这位隋朝名将。他曾当着突厥可汗的面,用一只箭射下两只雕,得到了“霹雳弓”的称号。
启民可汗与长孙晟相识多年,沙钵略可汗阿史那摄图去世后,突厥内部发生了兄弟之间的权力之争。当时,就是在长孙晟的建议下,隋皇杨坚决定利用其内部矛盾,拉一个打一个,消弱其实力。当时就由长孙晟出使突厥,并以隋的实力支持阿史那染干击败对手,使其成为大可汗,说服阿史那染干率众南迁,向隋皇杨坚称臣,接受隋朝所赐的的“启民可汗”的称谓,在隋的帮助下开启民智。当时隋文帝杨坚被草原部落称为“圣人可汗”。
之后,长孙晟持节送安义公主合亲启民可汗,安义公主去世后,长孙晟又受命送义成公主去草原。这段故事如同西汉的远嫁乌孙王的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故事的的重复。
中原皇帝到访,启民可汗极为重视,特地召集了奚部落、室韦部落等首领数十人,在王庭迎侯。
长孙晟到达后,看到启民可汗准备的很周全,只是牙帐前杂草未平。为了让其他东部部落的首领对大隋高看一筹,于是就心生一计。两人之间有了一段记录在史料中的对话。
长孙晟指着帐前的草地,对启民可汗说:这地上的草一定很香吧!
启民可汗拔下一支闻了闻说,不香呀!
长孙晟说,天子巡视所到之处,封国国君要亲自洒水扫地,以示敬重,而今可汗您的御帐前杂草丛生,我以为是特别香的原因才没清理。
听到此话,启民可汗马上反应过来说,这是我的罪过,我的命都是皇帝的,能有机会出力,怎么会推辞。只是不懂规矩,承蒙教导。言毕,抽出佩刀,亲自割草。看着启民可汗的如此真诚,其他贵族和请来的酋长们也争着拔草清道。

而从榆林北至向西至东部突厥汗国御帐再向东至蓟城的长三千里、宽百步的驰道工程修建达成协议,启民可汗毫无异议。
这年的六月二十日,启民可汗与义成公主到杨广的行宫拜见。这次启民可汗再次上疏表达自己的愿望,在这封上疏中,启民可汗说:当年先帝怜悯我,赏于物资物资,赐于公主,我的兄弟嫉妒我,想要杀掉我,当时我走投无路。先帝怜惜我,支持并拯救了我,封我为大可汗,让我回去安抚百姓。如今陛下您统治天下,也像先帝一样照顾我和百姓,赏赐各种物品从不吝惜,我身受圣恩,感激不尽。现在我已不是过去的可汗,而是陛下您的臣民,我愿意率领部落改换服饰,如同中原。
杨广的回复是:漠北尚未平定,仍须征战,只要内心恭顺,何必在乎服饰。
此行,杨广命宇文恺制造了一个移动的剧场(史料没有详细记录式样,描述如同大型的房车,可以移动,可能相当于今天搭设舞台,周围环绕房车的露营场),可容纳千人,宴请启民可汗和他请来的客人,各部落争相献牛、马、羊、骆驼;杨广赐于启民可汗御车御马,乐队旌旗。诏令启民可汗位列亲王之上。
但防卫工程并没有松懈,在榆林,杨广下诏征民伕修筑自榆林至紫河(内蒙和林格尔县)的长城。
在草原上,启民可汗接待的非常到位,无论敬酒或起坐,十分恭敬,亲王、侯爵以下官员亲自在帐前生火烤肉,没人敢正视看杨广。
这一幕,如同人生最精彩的时光,趁酒性,杨广即兴赋诗一首:“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毡帐望风举,穹庐向日开。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索辫擎膻肉,韦鞲献酒杯。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诗意:边塞招展着大隋皇旗,我乘着华丽的御辇而来,可汗的毡房迎风而立,巨大的穹庐向东而开。如同当年南匈奴单于呼韩邪叩头而至,各部的首领也跟着一起朝拜,他们扎着发辫子端着美酒鲜肉,遥想当年的大汉天子,也不过登上过空空的单于台,而我得到的是臣服与拥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杨广的内心已开始膨胀,将自己与汉武帝比较,甚至觉得自己远胜汉武帝一筹,当年汉武帝也曾北巡向匈奴示威,但并没有与匈奴喝酒吃肉,那时候汉匈双方势均力敌,还在对撞中。
杨广不单自己四处修建行宫,认为启民可汗已接受中原文化,改变了蛮俗,命人为启民可汗的部落兴筑城池,建造房屋街道。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