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的残暴者!


先前,隋皇杨广在东部突厥的牙帐,可汗、叶护、设、特勤等各级首领拜见隋皇杨广,东部各部落的首领也相继入帐拜见。

在拜见中,隋皇杨广发现了一位身着绣有色彩鲜丽图案着长袍长裤戴冠且面似中原人的拜见者。虽然此人服装与中原服装略有不同,但之前杨广已拒绝了突厥人着中原服饰的要求,所以此人引起了杨广的关注。于是发问方才得知此人是高丽使者。
那一刻,隋皇杨广开始意识到高丽如果与突厥联手,极可能成为潜在的边患。况且,杨广登基以来,高丽并没有遣使朝贡。
于是,高丽使者被传来问话。
杨广当着各方首领和使节的面对高丽使者说:“你可转告高元,尽早来朝。如有不臣之心,朕当亲率大军与启民可汗一同讨伐,即刻诛灭。”
裴矩曾对杨广说:高丽本是商灭,周天子封商贵族子胥余的封地。秦末时,卫满灭子胥余后裔自立,汉武帝灭卫满后裔将其划为“乐浪郡、玄菟郡、临屯郡、真番郡”四郡,汉末大乱时,公孙氏盘踞,被曹魏所灭,直到魏晋,都设郡县,历代受封为王,今日反而不肯臣服,现在正值盛世,早该收复。
于是,大业七年,公元611年二月二十六日,隋皇杨广下诏讨伐高丽。动员各郡军队、粮草向涿州集结。
西部突厥小可汗阿史那射匮派遣使节请求和亲。
在河西的裴矩觉得这是一个裂解西部突厥汗国的好机会,于是上奏折说:当初,万国来贺会聚张掖时,也邀请了处罗可汗阿史那达漫。但是,处罗可汗自恃强大并没有来。建议乘小可汗亲近大隋,请求和亲之机,设谋削弱处罗可汗在西域的势力。重赏使节,传出风声,大隋皇帝将封阿史那射匮为大可汗,这样西部突厥用一分为二,双方都会听从大隋的旨令。

裴矩的建议,杨广觉得是个机会,于是,在召见使节时,极力的夸奖小可汗的明智,处罗可汗的无礼。同时远嫁公主,但前提是小可汗出兵攻击处罗可汗。并取出一支白羽的箭让使节转交小可汗,立即行动。
得到隋皇杨广的密诏后,小可汗阿史那射匮立即集结军队,攻击处罗可汗,毫无防备的处罗可汗大败,率数千骑兵,向东逃亡。沿途游牧部落,以为处罗可汗率兵来袭,不断的迎击。处罗可汗狼狈的流落到高昌以东的天山谷口。
高昌国王麴伯雅得知处罗可汗流窜到高昌一带,立即上报隋皇杨广。于是,裴矩带着处罗可汗母亲向夫人的信赶到玉门关的晋昌城,派人通知处罗可汗觐见隋皇。
这年的十二月八日,处罗可汗在高昌王麴伯雅的陪同下到达涿郡临朔宫,朝觐隋皇杨广。
隋皇杨广用盛大礼仪接待了来自西域的高昌王和处罗可汗。两位来自西域的首领叩拜谢恩。麴伯雅是虔诚的,但处罗大可汗表现的极不情愿,面露愁容。
这之后,处罗可汗部被分为三部:一部居守会宁,一部居守楼烦,而处罗可汗阿史那达漫则成了杨广的随从,被封为曷婆那可汗。
这个时间段,面露愁容的当是杨广,因为在下达远征高丽的这一年,军队和粮草的供应中调动了大量民伕,春耕秋收无力顾及,耕地荒芜,粮价飞涨,水旱荒灾,民怨纷起,数十万送粮的民伕,推着小车所载粮食不够路途所食,加之官员的贪暴,无粮可缴的民伕怕受罚,大量逃亡,聚集在山林,沦为强盗。

攻击小小的高丽,原本并不需要多少军队,只要向对付突厥一样,利用百济、新罗与高丽的矛盾,再加以扶助便可击溃,可是隋皇杨广要兑现他给高丽使节的“承诺”:他将与突厥启民可汗马踏高丽。
这时候,邹平人王薄占据山林,带人抢劫官府。并写了首诗以招民众。这首诗便是隋诗中的《无向辽东浪死歌》。
诗的大意是说:我就是长白山前一个看透世道的男儿,穿着红色的战袍,长槊伸到半空中,大刀反射着太阳的光芒,原本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听说官军要到了,我只能提刀向前冲,只要不用到辽东作战,就算砍头又有什么关系?
这首诗在落迫的民间传唱,平原东部一个号称“阿舅贼”的人,平时行侠仗义,此时也汇集数万人起兵造反。
漳南人窦建德,当时是百夫长,汇集一群游手好闲、逃避服役的人当起了强盗。
鄃县人张金称,也在河曲聚众起兵。
蓨县人高士达,在清河境内集结变民,四处抢掠。
…… ……隋皇杨广时代的农民大起义,自此拉开了序幕。
面对国内的民变不断,隋皇杨广并没有以安定内乱为首选,而是发布了一征高丽的檄文,其中强调了为什么出兵高丽的原因,这篇长文中,杨广说:
高丽王高元昏聩不敬,纠结勃碣山一带的蛮族,盘踞辽东,作乱不止。如今又收容逃亡之人,聚居一处,已成边患。高元对大隋极为不敬,不肯入朝觐见,不肯跪拜称臣。叛逆之徒充斥于边塞,烽烟不断,百姓无法正常耕作。高元又纠结契丹人、靺鞨人的部落,与大隋为敌。我大隋推行郡县制,一统四海,高元却掠夺大隋百姓财物,阻断海外各国与大隋的交往,实在罪大恶极。大隋百姓如今忍无可忍,再加上连年遭受天灾,家家缺衣少食,战争不断,兵役无期,百姓转运粮草,疲惫不堪,以致于身填沟壑。百姓愁苦,无法生存,都想造反,高丽王高元却不来朝觐,大隋怎能不出兵讨伐?
此次出师杨广要求各路大军秋毫不犯,广施恩泽。史料记载共113万之众,号称200万,运送粮草的人数则是兵员的两倍。共用了40天,全军才出发完毕,绵延千里,战旗飘荡,这是历史中一次战役出动人马最多的一次。
在这次出征的队伍中,杨广还带着启民可汗和高昌王麹伯雅父子以及西域来的使节,要让这些人看看大隋荣光。

《隋书》记载,隋军败了。败的有多惨,很惨,越过辽河抵近平壤的35万大军只回来了不足3000人。
打胜仗的原因只有一条“上下同欲”,打败仗的原因也只有一条“主帅无能”。也许《隋书》想表达的目的也就是主帅无能,因为当时是隋皇杨广率军御驾亲征。
沧海桑田,是非成败转头空,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说。
远去的历史总会有蛛丝马迹。千年后,陕西、河南、辽东先后出土多位大隋参与远征高丽的将军墓志铭,其中大隋第一次征高丽的大将军豆卢寔的墓士铭上记载:“天子问罪东夷,陈兵朔野,以公为左第二军海冥道副将,公蒙霜露,率先士卒……于是六军临辽,七卒共奋,克殄夷丑,预有其勋,以平辽功,诏授金紫光禄大夫”。除豆卢寔外,在考古学者长达数十年的发掘中,隋炀帝第一次东征回师后,至少有16位大将因功提升,这些人把荣耀刻在了墓碑上,似乎可以证明一征高丽并非大败。
答案就在隋皇杨广的撤军命令,这道诏书这样说:“……我巡视燕人故土,问罪于辽河之滨。文武百官齐心协力,三军将士奋勇争先,手执利刃,投身行伍,舍家报国,令人感动。然而,由于粮草物资不足,又耽误农业生产。我对此深感愧疚,担心会造成物资匮乏。虽然士兵目前衣食无忧,但他们不顾私利,踊跃从军,朝廷应当给予优厚的待遇……”
隋军越过萨水(清川江)距平壤不过三十里,高丽宰相乙支文德派使节到达隋军大营面见主将,表示如果撤军,高丽王将到辽东城隋皇的行宫朝见。
第一次东征,正月十三日出发至八月,全线撤军,隋军的战果:攻克高丽武厉逻城,设立辽东郡和通定镇。
《三国史记》是一部记述朝鲜半岛新罗、百济、高句丽历史的官修正史。采用纪传体。是朝鲜现存的最古史书,也是研究东亚历史的重要文献。其中,记录高丽婴阳王高元,在隋与高丽的战争中成功率军抵挡百万大军的进攻而闻名。书中称婴阳王高元“风神俊爽,以济世安民自任”。这似乎说明高丽当时也处于国富民强的时代。
随杨广出征观战的高昌王麴伯雅父子成了最大的获益者,回到洛阳后,隋加封麴伯雅为左光䘵大夫、车师太守、弁国公,并将北周皇室宇文氏女封为华容公主嫁于麴伯雅,宇文氏另一女子嫁于麴文泰。麴氏原本就是中原汉人世家之后,临行前,麴伯雅感激涕零,上表隋皇,表示回高昌后将下令恢复中原服饰,以表达对中央王朝的效忠。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正月二日,隋皇杨广下诏,征调军队再次集结于涿郡。并修筑辽东城(今辽阳)。

变乱也在继续,灵武人白瑜娑,联合东部突厥越过陇右劫掠。而在东都洛阳的朝廷远征高丽再次提上议事日程。这个时间段,太行山以东各地民变蜂起,四处抢劫。
这年的四月二十七日,隋皇杨广御驾东征,渡过辽河,隋军拉开了二征高丽之战。在进入攻坚,征服高丽指日可待之时,大隋王朝后院起火。
下面的对话可以明辨别危难时,帝王身边人忠与奸的差距。
二征高丽,负责运送粮草军需的是杨广身边誓言旦旦的宠臣杨玄感,时任礼部尚书,世袭楚国公。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杨玄感的副手是治书侍郎御史游远。
杨玄感:杨广暴虐天下,身陷荒原绝域,上天灭他的时候到了,我将亲率正义之师,诛杀无道君主,你是否配合?
游远:你父子受国家大恩,数代富贵满门,朝野上下无人能比,应当尽忠报国,想不到你父亲杨素入土不久,你就反叛,我宁死也不可能跟乱臣贼子为伍!
于是,游远被杀祭旗,杨玄感在黎阳反了,攻击东都洛阳。东征军立即撤军平叛。鼓噪仅三个月的贵族子弟杨玄感兵败身亡。
也就在这次平叛后的人士调整中,卫尉少卿、唐国公李渊出现在史料中。
八月二日,长江以南一些地域开始变乱。一个叫刘元进的余杭人称帝。在唐县一位魔术师能变作佛祖,自称弥勒佛,当地民人深信不疑,这位叫宋子贤的人阴谋起兵。在扶风一个向海明的和尚也自称弥勒佛,聚众起兵,称帝。即刻被灭。
在章丘,16岁的杜伏威自称将军聚众起兵,下邳人苗海潮聚众起事,彭成人张大虎聚众叛乱……
这种民变风起云涌,以成燎原之势,声势越来越大。在平乱中,又有一个人露出头角,此人叫王世充,时任江都丞,西域人,本性支,随父母到中原,后来父亲死了,母亲改嫁一王姓人家,故改姓王,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后巧言厉色,性情奸诈,能说会道,喜好兵法,杨广身边的宠信之人。
大业九年是西域高昌的延和十三年,回到高昌的麴伯雅,信守承诺,下达了“解辫削衽”令。也就是恢复中原服装“右祍冠带”的习俗。
当时的高昌是中原汉人的聚集区,虽然世代受中原王朝节制、册封,但是久居西域,受胡人风俗的影响,男人扎数道小辫子与脑后,穿“左祍”的紧身小袖袍,紧身裤,女子的衣着与中原大同小异,头发结辫于顶,锦带结扎,插银钏子。其实,“左衽”与“右祍”就是上衣交领是左边压右边,还是右边压左边的区别,中原服饰“右祍”,换现代说法就是把衣扣放在左边还是右边的衣襟上。中原人认为右手右脚动,左手右脚静,右为阳,左为阴,所以服装右祍。
麴伯雅的改革其实就是改“左祍”为“右祍”,解辫戴冠,但遭到另一派宗室的反对,在铁勒监国官的支持下,起兵突然向王宫发难,麴伯雅携家人在建义将军张雄的保护下投奔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此事件被称为“义和政变”。
在西域高昌发生“义和政变”的公元614年,春二月二十日,隋皇杨广再次下诏征调军队,第三次征高丽。
(未完待续:本文为《西域四百年三:盛唐的背影》第二章:隋皇的“炀”与“闵”)

本文作者:《西域四百年一:汉匈争夺战》获2023年度最具创新力奖。《西域四百年二:南北大融合》即将出版!
(火灾频发,亡人不断,张运着急)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