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的人生(三)
李世民登基后,专门下诏强调了陇西李氏一族的渊源。据载,西凉的创立者李暠是李世民的先祖,西凉亡国后,李暠的孙子辈中一个叫李重耳的投奔南朝宋,任汝南太守,后来以城归降北魏,其后人则为北魏武川镇的镇将,成为关陇集团的核心力量。李世民便属于这一支脉。
李暠的先祖是西汉飞将军李广,其先祖是秦名将李信,再向上可以追溯到春秋末年的李耳。
李世民曾在诏书中说:“朕之本族,起自柱下。”
李耳曾当过东周的柱下史,负责管理王室的藏书和档案。李耳便是伟大的“老子”,孔子求学时的老师之一。
道家思想出自老子,刚好,李渊限佛,李世民登基后,虽然并未执行李渊的限佛令,但在尊儒的基础上,将道置于佛之上。因为是先祖的学说,李世民本人对道教更为重视,对佛教的态度相对谨慎,当时佛教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人不从事生产、免兵役、劳役、赋税,信众大于道教,在社会治理中存在负面影响,大唐初创时必需采取一些抑制的方式以来控制,尊道抑佛,平衡信众数量和导向,以确保佛教不形成影响王朝政局的势力。
但是,这年的另一件大事给玄奘出行带来麻烦。
李世民刚刚登基,东部突厥继任的颉利可汗就率领几十万大军攻入大唐境内,逼进到距离长安不远的渭水便桥,长安城岌岌可危。
面对这样的局面,李世民只带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到达渭水南岸,跟颉利可汗隔着渭水喊话,李世民指责颉利可汗阿史那咄苾违背盟约。得知河对岸骑白马者是大唐皇帝,突厥士兵大为惊讶,纷纷下马遥拜。
之后,唐军潮水般由远处汇聚而来,旌旗招展,铠甲耀日,遮蔽渭河南岸。
李世民告诉颉利可汗,如果两家开战,西部突厥会趁机抢占东部突厥的土地和草场,那么颉利可汗将无家可归。这正戳中了颉利可汗的痛点,于是,双方君主在渭水便桥之上杀白马盟誓,双方结为兄弟之邦,不再互相攻伐,突厥归还掳掠的唐朝百姓。颉利可汗拿了大唐给的财物,引兵北归。
此事件,成为李世民心头之痛,积蓄力量、秣马厉兵消除来自北方的威胁成为帝国的首要目标。随后颁布的禁边令,让玄奘出行不易。
到了玄奘决定西出求法的时间,隋末历时十余年的动乱,中原大地只保留下一个年号:贞观。李世民登上帝王的舞台,开启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正月朝会,皇帝李世民与尚书右丞魏征有了一段对话。
李世民:君主怎么才算明,怎么才算昏?
魏征:听取不同的意见,综合成正确的意见,就会聪明。君主善于垂听各方面的意见,不被溢美之词所蒙蔽,才可以了解真实的情况。
李世民:人们都说,天子有至高的权威,可以无所畏惧,我如今对上畏惧天谴责,对下畏惧民心,每日里谨小慎微,还怕上不合天心,下有负人望。
魏征: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法则,陛下应当始终如一,就可以尽善尽美。
(各位读者,感激前期的大力举荐,本人已荣登“影响力作家”社科类排名的前三位。今起进入读者投票环节,只需识别二维码进入“当当购物”便可直接投票,每日可投十票,至 4 月 20 日截止。赠人玫瑰,手有余馨,轻松一点,大吉大利,洪福齐天!遥祝健康顺利!)
李世民:我最近读了隋炀帝杨广的文集,发现杨广文字优美,学识渊博,也明白尧舜的伟大,桀纣的龌龊,可是他做出的事,为什么跟他的言论相反?
魏征:君主即便是圣贤哲人,也应当虚心接受批评的意见,这才可以使智者献谋,勇者出力,杨广自恃干练,不可一世,自以为是,虽满口仁义道德,却一肚子男盗女娼,从来不会想到会大难临头。
李世民:这是不远的身边事,我们应该记取教训!
关中大旱成灾,很多百姓卖儿卖女换取粮食,李世民下诏,从国库中拿出金银绸缎,为被卖的孩子赎身,归还父母。并下诏:庄稼欠收,这是君主的责任,万邦生存,是我唯一的愿望。当日,天上飘雨,万民喜悦。
刚好,李世民在御花园看到蝗虫,捉起几只,说,人民靠庄稼为生,小小的东西尽然也吃庄稼,我宁愿你吃我的内脏。于是,张口把蝗虫吃了。当年,蝗虫没有成灾。
…… ……
这就是唐帝李世民与隋皇杨广不同之处,这便是“义”。华夏文明所强调的仁义之心,关爱百姓、关注现实,并在行为中体现出仁慈和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