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之路!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秋,玄奘与一位从秦州来长安学习《涅槃经》僧人一同走出长安城西金光门,开启了长达19年的西行求法。这将是一条由信念、坚忍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法之路!

玄奘的西行,并未获得大唐官方的认可和支持。
秦州、兰州、凉州一路顺利,玄奘已是知名的法师,在凉州开坛讲经,听众日多一日。凉州是西域贸易的要道,很多西域胡商结伴听讲,并捐了大笔钱财,由于禁边令,玄奘到达瓜州由于没有出关的度牒,滞留了。
佛教传入后,给汉字“缘”赋于了更为丰富的感情色彩,“缘”本意只是装饰服装的边沿的丝制物。在佛法中原化的过程中被赋于一种超越人力所能控制的因素,进入了佛法的释义,一切事物都因缘而生的因果关系,并被广泛用于解释修行、解脱和涅槃。
玄奘当然相信“缘份”的存在。
在从瓜州至玉门关这一路上,他遇到了州吏李昌、同道慧威、道整、慧琳、胡僧达磨、胡人石盘陀,通过石盘陀介绍认识了胡翁,还得到了一匹多次往来伊吾且能识途的枣红老马,出玉门关过烽火台时遇到守关的王祥,这位烽火台的台长又介绍另一座烽火台的台长王伯陇……这些人给了玄奘不同的资助。
当时玉门关外的“五烽”是控制莫贺延碛道的重要卡点(注:《沙州图经》载,“五烽” 分别为新井烽、广显烽、乌山烽、双泉峰、第五烽)。
越过烽火台,玄奘骑着又廋又老的枣红马进入那时叫“莫荷延渍”的八百里无人区,白天狂风迷眼,白骨为标。夜间磷火游动如同魑魅魍魉,左右相随。在戈壁和荒漠中,玄奘不慎将水馕打翻,面对无水的绝境,前行还是后退?玄奘走了10里回头路,又调转方向,继续西行。“宁可就西而死,不能向东而生”,经过五天四夜滴水未进的绝境之后,老马找到了水源,挽救了几度昏迷的玄奘。坚强的信念支撑着玄奘一步步向西而行。
信念的力量,足以让人战胜对危险的恐惧,穿越对生死的考验。

进入西域的门户伊吾。玄奘牵马来到一座寺院,寺中老和尚得知中原来的高僧到了,来不及穿鞋就跑了出来,见到来自故乡的人,这位老和尚哽咽的说不出话。
伊吾原本驻有隋时的军队,隋末的动乱,这些士兵只能遥望东方,虽然年年有西域各国朝贡的队伍和商队经此一路向东,但每次带来中原的消息都各不相同。得知玄奘的到来,这些远离故土的士兵急切的想知道中原的情况,于是,玄奘在伊吾受到热情的款待,伊吾王亲自出面宴请这位东土的高僧。
西域的商人早将玄奘西行的事告诉了沿途的城邦。高昌王麴文泰派出的使者就在伊吾等侯玄奘。
隋皇杨广时代,麴伯雅父子带着两位中原公主回到高昌,由于“解辫削祍”事件,发生高昌的“义和政变”。驻高昌的铁勒监国官与高昌上层勾结突袭高昌王宫。麴伯雅父子带家人逃亡西突厥部。当时,铁勒与突厥敌对,而高昌王麴伯雅与西突厥部的可汗是亲家,于是,麴氏高昌的流亡政权在西突厥部的王庭过了5年寄人篱下的日子。
麴文泰在随父出奔的年月里,苦读兵书,培养亲信,积蓄力量。在西突厥部的支持下,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初,麴氏父子率领武装力量占领了田地郡(今鲁克沁),之后与先期潜入高昌的张雄里应外合,宫廷见血,夺回王权,成功复辟。
麴伯雅复国后,改年号“重光”,重新光复高昌之意,随后,立即与西突厥部一同向长安朝贡。
高昌王麴伯雅病故后,世子麴文泰继位,向长安报丧,皇帝李渊专门派河州刺史朱惠代表大唐朝廷到高昌吊唁。那时候,西突厥部与唐朝是盟友,联手对付漠北的东突厥部,西突厥部亲唐,高昌自然也向唐朝纳贡称臣。
为了感谢唐朝的支持,高昌王麴文泰继位的第二年朝贡,给长安送去了雌雄小形犬各一条,叫“拂林犬”,高六寸,长一尺,通人性,会牵马衔烛,跟人玩耍,这是史料中第一次记载小型宠物犬。
李世民登基后,高昌王麴文泰及时上贺表,派使者给新皇帝送了一件玄狐裘,一只白玉盘,李世民回赐大量礼物,还专门给麴文泰的王后宇文氏一具用金翠珠宝制成的花形首饰,当时称为花钿。此外,高昌国呈表自愿承担了向长安汇报西域各国动向的任务。

大唐高僧的到来,原本就信大乘佛法的高昌王当然高度重视,况且高昌的佛法、经文都是由中原回传大乘佛法。
原本玄奘的要走北线,并不打算路经高昌。也就是从伊吾沿天山过可汗浮图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遗址),进入草原地带,那里水草丰美,不存在过流沙的自然风险。
在伊吾讲经的十来天里,得到消息的高昌王又派出高规格的迎接队伍到达伊吾,通知伊吾王护送高僧到达高昌境,当时的高昌国是西域强国,伊吾王不敢得罪高昌王。
于是,这支迎、送的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的向高昌开进。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