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没能成为第二个刘邦:关羽失荆州导致蜀国北定中原计划的破产


208年,刘备终于在荆州请出了卧龙诸葛亮,作为见面礼,诸葛亮给刘备献上了《隆中对》以分析天下形式。诸葛亮指出,中原和江东绝非刘备所能容身之地,唯有益州才是刘备应该攻取的地方。得到了益州之后,休养生息,招贤纳士,“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在诸葛亮辅佐刘备的十余年间,刘备事业的发展也严格按照《隆中对》的思路在进行:在刘表败亡后,刘备就和孙权结盟,共同应对曹操;214年刘备攻取了益州,获得了难得的根据地。随后刘备北攻汉中,取得了胜利,《隆中对》的前期计划基本得以实现。然而,蜀国却从未能够北伐中原的目标,原因何在呢?

诸葛亮
在隋唐之前,北方一直是中国的经济重心,虽然开发也较早,但是其经济难以和北方抗衡。三国之初(广义上的三国从黄巾之乱后开始),曹操很快统一了北方,“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孙权占据东南的扬州、荆州和交州,“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根基较为稳固;刘备则只有益州和汉中之地,虽然从战国开始,巴蜀就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开发,然而其经济实力依然难以和北方匹敌。

三国版图
人口是古代经济势力的重要表现。三国时期,全国编制的人口大约760多万,其中魏国独占440万,总兵力达到40万多;孙吴有250多万人口,总兵力20多万;而蜀汉只有100万左右,总兵力10多万。当然,这些人口数据都是在国家统计范围内的人口,三国时期的实际人口数据远远超过了编制人口数据,但不管从哪个角度统计,蜀国的人口也是最少的。诸葛亮在蜀汉一直致力于发展经济,然而劳动力的不足长期抑制着蜀汉地区的土地开垦。为此,诸葛亮在“六出祁山”的过程中就不断将西北的人口迁往巴蜀。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就迁走了西县千余家的百姓。

武侯祠
从面积上来说,蜀国的面积也是最小的。魏国拥有2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西域),占据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二;孙吴的面积为150万平方公里,蜀汉面积约为110万平方公里。而曹魏的土地基本位于黄河流域,地势较为平坦,耕地面积广阔;而蜀国的主要耕地位于巴蜀地区,广阔的南中等地不过是羁縻控制而已。

因此,从综合实力上来说,蜀国就绝非是魏国的对手。蜀国想要和魏国抗衡,就不能和魏国进行消耗战、拉锯战和持久战,应该在魏国根基未稳的时候进行突然袭击和战略决战,然而蜀国在建国不久就失去了这一次机会。按照《隆中对》的设想,等益州攻下后,就“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意思是等待时机,然后兵分两路进攻曹魏,一路军队由荆州集团郡北攻曹魏的总部——洛阳,以牵制大量的魏军,刘备则率领中央集团军乘机从汉中攻入关中,然后定都长安。

然而这个计划因为关羽的被杀而失败。218年,刘备北攻汉中,次年杀夏侯渊于定军山,此时关中也近在眼前。安定既定战略,应该该关羽北伐中原了,于是关羽发动樊城之战。可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孙吴进攻荆州大后方,关羽被杀,史称“大意失荆州”。关羽被杀也说明在外交上,“外结孙权”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践。关羽镇守荆州不仅没有让孙吴妥协,反而加剧了吴蜀矛盾。此后,刘备又在犯了更大的错误,他倾全国之力发动了夷陵之战,最终惨败,蜀国元气大伤,自己在战后去世。

白帝城托孤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掌握蜀汉大权。他重新修好了和吴国的关系,平定了南中孟获的叛乱,蜀国的局势终于得到了暂时的稳定。该时期,蜀国精力耗尽,最应该做的就是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而诸葛亮却也犯了战略上的错误,他不断地发动对魏国的战争,使得“益州疲惫”。而且,诸葛亮和魏国进行的战争还是长期的消耗战。魏延提出来兵走险招,从子午谷进攻关中的设想,这个计谋和韩信的“明修找道,暗度陈仓”十分相似,但是也被否决了。可以看出,诸葛亮后期的思想也趋向于保守。

影视中的魏延
蜀国国力在三国中最弱,又犯了战略的巨大错误,因此难以实现北定中原的梦想。在三国时期,魏国虽然强盛,但是并非牢不可破。在魏国内部有曹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的内斗,北有匈奴鲜卑的威胁,东南还需要布置重兵防守东吴。而蜀国只需要攻陷关中就能够使得魏国限于被动,然而就是一块近在咫尺的关中,让秦岭阻碍着。诸葛亮没有成为了第二个韩信,刘备也没能成为第二个刘邦。
欢迎关注公众号:文史北斗。本人喜欢历史,文化,文学,诗词等,自从毕业以来一直在阅读,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多有创作。我创立了的“文史北斗”,主要在于深度解读历史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欢迎你来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