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对益州的经济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有从北向南转移的趋势。在魏晋之前,北方的经济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到了南北朝,南北方的经济大体上平衡了。魏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如此之快,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吴蜀、东晋、南朝这些偏安王朝的开发。其中蜀汉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本文就简单介绍一下。 一,农业开发
巴蜀之地,号称“沃野千里”,是长江流域难得的粮食基地。自从秦代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之后,巴蜀就逐渐成为了“天府之国”。《汉书・地理志》称呼巴蜀“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硫食果实之饶”。在东汉末年,巴蜀遭遇的战乱较少,因而封域之内,仍是“栋宇相望,桑梓接连”。
但是,益州相对于北方来说,人口依然是地广人稀。在东汉时期,益州的人口从470万增加到了720万。经过东汉末战乱的影响,益州的人口只有400多万。400万的人口数量不仅无法和曹魏匹敌,还无法抗衡东吴。因此,蜀汉要开发南中,就必须要想方设法增加人口。

《三国志》记载的人口,并不准确
增加人口的一个办法就是向外掠夺。当时三国鼎立,天下基本稳定,各地的流民都走向安居,所以无法通过招揽流民来增加人口。于是蜀汉通过对外战争来增加人口。从诸葛亮到姜维,蜀汉多次发动了北伐战争,每次战争之后,蜀汉都会将当地的百姓迁徙到巴蜀。另外一个政策就用税收政策来促进人们早婚早育。由于三国时期,社会稳定,蜀汉的人口也不断增加,鼎盛时期突破了500多万。当然,由于时间简短,无法恢复到东汉的峰值。

诸葛亮执政时期,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才国内休养生息,务立其本,鼓励开发山林水泽之地。他十分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加强对都江堰的维护,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水早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诸葛亮每一次北伐之前都要务农殖谷,令军民“衣食足而后用之”。诸葛亮对农业的重视,是蜀汉能够和魏晋抗衡几十年的重要原因。
蜀汉在外交上坚持“以攻为守”,这又限制了农业的发展。由于长期发动北伐战争,使得百姓的负担加重,“民有菜色”,自然就减缓了人口的增长速度,也限制了益州的开发速度。
二,工商业政策
巴蜀地区虽然面积有限,但是资源却比较丰富,《史记》载“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巴蜀产铁铁和井盐,自古以来冶炼业和盐业发达。蜀汉建立后,就将这些资源国有化,实行“盐铁官营”,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三国志》载:“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迁盐府校尉,校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

巴蜀地区的纺织业也十分发达。当时巴蜀生产的蜀锦十分有名气。诸葛亮于是将蜀锦的生产国有化。他在成都建立了官营的蜀锦生产基地,因此成都有了“锦城”的称呼。蜀汉的蜀锦远销江东等地,成为了蜀汉重要的财政来源。诸葛亮也曾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蜀汉对外贸易的另外一大项目就是马市贸易。蜀汉西部地区接近青藏高原,是著名的产马之地。而东吴没有马,于是需要从蜀汉购买马匹。另外,三国时期,饮茶之风开始兴起,蜀汉开始向中原和江南输入茶叶。可以说,中国早期的“茶马贸易”就此出现了。
蜀汉以盐、铁、铜、锦、马、茶等输入外地,使得巴蜀成为三国时代的产品输出地。同时,巴蜀也成为沟通中南半岛和中原、江南的贸易通道。左思的《蜀都赋》夸张地写到“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蜀国人口较少,限制了本国市场的发展。
三,蜀汉对南中地区的开发
南中地区,也就是云贵高原一带,在汉代被称为“西南夷”。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中之后,就将这里的四个郡拆分为了七个郡,并启用当地的大族为官,加强了对南中的控制。
诸葛亮之所以要平定南中,一方面是想稳定后方,避免巴蜀陷入四战之地,另一方面就是想获得南中的资源以及兵源。平定南中,诸葛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南中的大族又“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根据王瑰的《铸币业和铜业视域下的蜀汉经济特征》一文分析,东汉末期,巴蜀的铜矿资源已经开始枯竭,而南中的铜矿相对充足。蜀汉得到南中,也有利于开发当地的铜矿资源。

尽管蜀汉经营南中带有剥削、掠夺性质,但是毕竟推动了南中的经济开发。诸葛亮曾在南中屯田,修建水利工程。今云南保山县有一个能够灌溉3000亩的堰塘,被人们称为“诸葛堰”,可见该水利工程和诸葛亮有关。蜀汉又将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到了南中,云南的傣族有诸葛亮教他们使用耕牛的传说,佤族传说诸葛亮赐给他们稻谷,基诺族传说诸葛亮赐教会他们种植茶叶。
蜀汉地区的纺织技术也传入了南中地区,促进了南中纺织业的发展。《遵义府志》载:“俗传武侯征铜蛮不下,时蛮儿女患痘,多有殇者。求之武侯,教织此锦为卧具,故至今名曰武侯锦。”今天西南许多少数民族都擅长纺织,如苗族有生产“诸葛锦”、壮族编织的“诸葛侗锦”,或许是吸取蜀锦编织技术而成的。

蜀汉对南中地区的经营,虽然力度不大,但是却逐渐在改变南中的生产方式,为以后云贵高原的经济开发奠定了基础。和东吴强制“山越”迁徙不同,蜀汉对南中民族的政策是温和的,这一方面能够使其保留古老的文化传统,也能够维护民族团结,何乐而不为。
欢迎关注公众号:北斗维斟。本人喜欢历史,文化,文学,诗词等,自从毕业以来一直在阅读,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多有创作。我创立了的“北斗维斟”,主要在于深度解读历史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欢迎你来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