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360》原文及译文(13-1)




前言
​        ​机缘巧合间,小编结缘了这部书。通读之后,掩卷长思!为古圣先贤的德慧赞叹,也唏嘘无能给大家免费结缘共赏!
        遂决定通过“诸子界”公众号来发布文章,以达到传播分享、阅读学习的效果。
(原编选团队远在马来,其编印中华典籍成书供各界免费结缘,皆为利益大众之举。分享利他并无侵权一说。)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小编用笨方法(拍照、识别、对照、校正、编辑、排版)搞出来的。
        三本书,花了十几天。估计仍有不少错漏未校之处,亦期待能得到大家的点赞、在看、分享。谢谢!
        欢迎阅读、留言、指正、分享!
诸子界·小编·静燈  上

《群书治要》序

​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太宗十六岁随父从军,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二十七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养民。
        太宗英武善辩,遗憾早年从军,读书不多。鉴于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守成维艰,在位期间,鼓励群臣进谏,批评其决策过失。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
       书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太宗喜其广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释卷。
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由是而知,贞观之治的太平盛况,此书贡献大矣!诚为从政者必读之宝典。

​        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达,此书至宋初已失传,《宋史》亦不见记载。所幸者,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代(一一九二——一三三○年)日本僧人手写《群书治要》的全帙。并于清乾隆六十年,由日人送回中国本土。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和台湾分别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二○一○年岁末,净空幸得此书,反复翻阅,欢喜无量,深刻体会古圣先贤之文化教育,的能为全世界带来永恒之安定和平。最极关键者,即国人本身,必须真正认识传统文化,断疑启信。圣贤传统文化实为一切众生自性流露,超越时空,亘古弥新。学习关键,端在“诚敬”二字。《曲礼》曰:“毋不敬。”前清康熙曰“临民以主敬为本”。“诚与敬,千古相传之学,不越乎此。”程子曰:“敬胜百邪。”说明修身进德、利世济民、唯“诚敬”二字,方能圆成。若对古圣先王之教育毫无诚敬,纵遍览群籍,亦难获实益。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也。
过去孙中山先生于三民主义讲演中(民族主义第四讲)曾云,“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来二百多年的事。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诸君都知道世界上学问最好的是德国,但是现在德国研究学问的人,还要研究中国的哲学,甚至于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补救他们科学之偏。”
英人汤恩比博士更云:「欲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静观今日世界乱象纷呈,欲救世界、救中国,唯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办到。

​老祖宗留传至今的治国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均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群书治要》至珍至贵!果能深解落实,天下太平,个人幸福,自然可得;背道而行者,则不免自招灾殃,祸患无穷。净空深知今日《群书治要》之重现,实有其神圣使命,欢喜委托世界书局重新影印出版一万套,拟赠两岸三地暨世界各国、各党、各级领导共同学习,则大同之治的世界指日可待。欣见《群书治要》重新出版在即,阎初仁者嘱余为序,谨以此数语,表随喜赞叹之意。
净空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于香江
群书治要360

​​《群书治要》一书,是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平”之智慧、方法、经验、效果的集大成之作,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文化宝藏。这部宝典既能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也必能为当今各个阶层的领导者提供可贵借鉴。而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群书治要》也是修身、治家、处事的智慧源泉。为让有心领纳先哲智慧的读者能迅速地吸收全书的菁华,以运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中心组成选译小组,制作了这一文白对照的选本。我们将《群书治要》整理为六个大纲: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每个大纲中,又归纳了若干条目。从全书中,我们力求选取既切合当今社会需要,而又精辟简明的短文,最后经过几轮筛选,选定了现前这三百六十段。而对选文进行白话翻译,则参考各种译本,加以推敲讨论。译完若觉仍欠圆满,则会在译文后稍加发挥,以便读者更好地领纳先贤的精神。由于学识有限、时间仓促,本书定有许多疏漏之处,敬请诸位仁人不吝赐教。衷心祝愿每一位读者,身心和谐、家庭和乐、事业和顺,让我们共同创造和谐世界!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六日
一句话总结:《群书治要360》来自古籍《群书治要》中的360段文字。而《群书治要》来自六经四史诸子百家。
目      录
《群书治要》序……………………………
《群书治要360》序………………
第一章、君道………………………………
一、修身………………………………………
甲、戒贪………………………………………
乙、勤俭………………………………………
丙、惩忿………………………………………
丁、迁善………………………………………
戊、改过………………………………………
二、敦亲…………………………………………
三、反身………………………………………
四、尊贤………………………………………
五、纳谏………………………………………
六、杜谗邪……………………………………
七、审断………………………………………
第二章、臣术…………………………………
一、立节………………………………………
二、尽忠………………………………………
三、劝谏………………………………………
四、举贤………………………………………
第三章、贵德………………………………
一、尚道……………………………………
二、孝悌……………………………………
三、仁义………………………………………
四、诚信………………………………………
五、正己………………………………………
六、度量………………………………………
七、谦虚………………………………………
八、谨慎………………………………………
九、交友………………………………………
十、学问………………………………………
十一、有恒……………………………………
第四章、为政………………………………
一、务本………………………………………
二、知人………………………………………
三、夫使………………………………………
四、至公………………………………………
五、教化……………………………………
六、礼乐……………………………………
七、爱民……………………………………
八、民生……………………………………
九、法古……………………………………
十、纲纪……………………………………
十一、赏罚…………………………………
十二、法律…………………………………
十三、慎武…………………………………
十四、将兵…………………………………
第五章、敬慎……………………………
一、微渐……………………………………
二、风俗……………………………………
三、治乱……………………………………
四、鉴戒……………………………………
五、应事……………………………………
六、慎始终…………………………………
七、养生……………………………………
第六章、明辨………………………………
​一、邪正…………………………………
二、人情…………………………………
三、才德…………………………………
四、朋党…………………………………
五、辨物…………………………………
六、因果………………………………… 
第一章·君道
一、修身
甲、戒贪

第一章   君 道


​一、修身
甲、戒贪

1.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卷十九 汉书七)
【译文】
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君王很多,然而太平盛世再也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者舍弃了治国的常理常法,而放任自己个人的私欲行事,导致奢侈横行而仁义废弛。
2.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卷二十六 魏志下)
【译文】
大凡事物成长得快则衰亡也快,缓慢适时地成就才会有好的结果。早晨开花的植物,到了傍晚就会凋落;茂盛的松柏,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所以,道德很高尚的君子不求很快得到成效。
 3.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卷十一史记上)
【译文】
利益本身,是万物所生产出来的,是天地所孕育出来的,如果有人要想独占,会导致很多祸害。
​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卷三十四 老子)
【译文】
贪恋五花八门的色彩,使人眼目如盲,不能看清事物真相;追求音声的娱乐,使人耳朵如聋,不能听到声音的真义;讲究美食的享受,使人口舌失去辨味能力,不能尝到食物的真味;沉迷骑马打猎的快意,使人心神狂妄暴躁;稀有难得的物品,使人贪心增长,而造成行为偏差。
5.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孙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卷二 尚书)
【译文】
皇祖大禹有这样的话:在内迷恋女色,在外迷恋游猎,纵情饮酒毫不节制,贪嗜歌舞不知满足,住着高大的房子,墙上还雕饰彩色图案。以上几项只要沾有一项,就没有不亡国的。
6.故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卷三十五 文子)
【译文】
所以使国家动乱导致衰败的国君,只顾致力于扩大地盘,而不致力于推行仁义;只顾致力于占居高位,而不致力于推行道德。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放弃了使国家长存的条件,而造成了走向灭亡的后果。
7.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则群臣知所要矣。(卷四十八 体论)
【译文】
君主最大的祸患,没有比爱好虚名更大的了。一旦君主爱好虚名,群臣了解君主想要的是什么,就会投其所好。
乙、勤俭
8.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卷十四 汉书二)
【译文】
古代的人说:「一个农夫不耕种,有的百姓就要挨饿;一个妇女不织布,有的百姓就会受冻。」万物生长是有时节的,但使用却没有节制,这样财物一定会用尽。古代治理天下,达到非常细致周详的地步,所以有充足的积蓄可以依靠。
9.故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卷四十七 政要论)
【译文】
所以,修身治国,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了。经传(《礼记》)上说:「欲望不可放纵。」遍观有家有国的领导者,其取得成功,无一不是凭借勤俭节约;其导致失败,无一不是由于奢侈浪费。勤俭的人节制欲望,奢侈的人放纵情感。放纵情感的人危险,节制欲望的人安全。
丙、惩忿
10.禁令不明,而严刑以静乱;庙算不精,而穷兵以侵邻。犹钐禾以计蝗虫,伐木以杀蛣(蛣作蠹)蝎,减食(减食作食毒)以中蚤虱,撤(彻)舍以逐雀鼠也。(卷五十 抱朴子)
【译文】
禁令不明确,却用严刑来平定祸乱;朝廷对战事谋划不当,没有反省,却竭尽兵力去侵犯邻国。这就好像割掉庄稼以消灭蝗虫,砍掉树木以消灭蛀虫,吞下毒药以杀死跳蚤、虱子,拆除房舍以驱逐麻雀、老鼠一样。
11.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卷十七 汉书五)
【译文】
作为君主的圣人,时时以天下人民的利益为考虑,不因为自己个人的愤怒伤害了天下的公义。
丁、迁善
12.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卷九 论语)
【译文】
孔子说:「我与他人的相处中,他人的言行,必定有可以让我学习效法之处。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对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反省自身,若有类似情况,则自我改正。」
戊、改过
1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卷九 论语)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有过而不改,这是真正的过错。」诸子界公众号:专注中华典籍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分享。欢迎阅读、传播,谢谢关注、星标!
1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卷九 论语)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犯了过错,人人都看得见;改正了,像日月食后重现光明那样,人人都敬仰他。」
       
15.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省略→瞽诵诗谏,公卿比谏,士传言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卷十七 汉书五)
【译文】
从前圣明的君主的制度,史官在前记载过失,乐工朗诵规劝的谏篇,百姓在路上言论,商人在市集上议论,这样君主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听到了过失就改正,看见了符合道义的事立刻就效法,这是他们能长久拥有天下的原因。
16.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有行如此,之谓大忌也。(卷三十一 鬻子)
【译文】
人的重大忌讳是知道自己的过错而不改正,以至伤害身心,乃至丧失生命,如此行事,可称为人的大忌了。
17.先民有言,人之所难者二,乐知(知作攻)其恶者难,以恶告人者难。(卷四十六 中论)
【译文】
古人曾说,人难以做到的有两件事,乐于别人指出缺点并加以改正,很难做到;把自己的缺点告诉别人,也很难做到。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