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文《荣枯鉴》小人经原文及译文



上次在《解厄鉴》中说:
《韬晦术》又名《小人经》,搞错了!
应该是《荣枯鉴》又名《小人经》。
跟朋友们说声对不起!不够严谨!
以下为“谋略系列”古籍
千古奇文《韬晦术》原文及译文
千古奇文《解厄鉴》原文及译文
千古奇文《止学》原文及译文
千古奇文《处世悬镜》原文及译文
千古奇文《度心术》原文及译文
《权谋残卷》原文及译文
《守弱学》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及译文
《三十六计》详解(完整版)​

《荣枯鉴》
五代●长乐老冯道
★★★★★
《荣枯鉴》又称之为《小人经》,从小人的角度来看待人世间的名利荣辱,世道变迁。“惹得起,躲不起;了解它,战胜它。”——马树全

君子以仁义与人交往,只担忧自己的仁义不够尽善尽美。
小人以阴谋诡计与人结交,唯恐阴谋不能达到目的。
君子斗不过小人,大概就是败在这里吧。

圆通 卷一
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
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
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
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
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
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

【译文】
善和恶各自有其内涵,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因此被束缚;天下事物变化都有自然规律,聪明的人不会去违背。道可以通达一切,顺应变化的人根本也不关心这些。
珍惜追求虚名者反而会受虚名所累,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爱惜身体的人才能得以保全身体;名利不是坏事,追名逐利也不是罪过,有过错的是因为人心善恶不同。
君子并非有什么尊贵之处,小人也并没有什么下贱之处,尊贵或低贱这些虚名不足以称道于世;君子不一定能得到什么,小人也不一定会失去什么,得到和失去跟内心的看法有关。名誉都是虚的,利益能诱惑人,但都是人难以抗拒的。
事成显贵的人有可能会成为君子;事败落魂的人必定是小人,一将功成万骨枯;能达到君子标准的人则很少,而小人则可能有很多,不要与众人为敌,否则会寡不敌众。
名声可以决定行事时是困难或容易的,心境可以决定命运是困难或容易的,如果能看透这些,面对君子时不必担心,也不会害怕小人。


闻达 卷二
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悦上者荣,悦下者蹇(jiǎn)。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小人悦上,下不惩恶。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
富贵有常,其道乃实;福祸非命,其道乃察。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无羁无耻,荣之义也。
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求官者莫名,德非荣也。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

【译文】
做官不做官,升职不升职这类事情,根本不是以善恶、是否小人作为判断标准的,让上级的领导高兴了,日子必定好过;想让下边的群众高兴的,一定会困难重重。
君子取悦于下层民众,可是上级却不会被你的名声所左右。小人取悦了上级领导,下层的民众就很少能看到其恶行被惩罚了。
下级群众以正直公正为品德高尚,上级领导常以谄媚、顺应当做忠诚;正直的人不懂得去恭维奉承,上级领导就会怀疑其忠诚;阿谀奉承的人无法保持正直的品质,下级群众就会抛弃他。
真正的灾祸来源于上级的不信任,下头反对你,顶多是给你来个坏名誉。因此,那些以攀附上级而富贵的人家都难免被人称作小人,只因为他们在两难之下要巩固实际利益而舍去好的名誉。想富贵么?规律很简单:一切从实际出发。灾祸与福贵并不是命中注定的,看你是否能找到其门道。
​以实际需要为主就不会受虚名所束缚,观察判断不以奸诈的行为作为耻辱的标准;既没有羁绊又没有耻辱,这是能够荣华富贵的内在含义。
想追求名誉的人就不要去当官,好职位不可能有好名声;想升官的人就不要考虑名誉,道德高尚不可能会荣华富贵(矛与盾的关系)。君子谈论的是思想境界,小人攻击的是思想境界,人格操守和价值取向的定位不同,结果当然不一样。


解厄 卷三
无忧则患烈也。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余庆弗绝。
上不离心,非小人难为;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
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

【译文】
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则祸患会很强烈的。为国家操劳的人有可能失去身家性命,为自己操劳的人有可能安身立命。灾祸是每个人都不想要的,然而有些灾祸是自找的;灾祸是每个人都讨厌,然而每个人都难免碰上。君子不会去做坏事,但祸患却接连不断;小人不贤能,快快乐乐的生活却不会停止。
让上层领导对自己完全放心,不做小人就很难做到;但与下层百姓不结怨恨,不是君子就不用谈论。上层领导有麻烦时,不用辩护自己承担罪责的人才可以保全;下层百姓出了事故可能会追究责任时,抢先把责任推给别人的人可以免去责任。
君子不爱拉帮结伙,遇到灾祸而愿意帮助的人非常少。小人善于结交朋友,获取利益时则不乏尽全力帮助的人。道和义缺失却没有什么惩罚,遇到灾祸时没有解决的方法就必然受困,君子却没有能力改变,而有的小人却可能被谅解。


交结 卷四
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顺则为友,逆则为敌,敌友常易也。
贵以识人者贵,贱以养奸者贱。贵不自贵,贱不自贱,贵贱易焉;贵不贱人,贱不贵人,贵贱久焉。
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无止。明不接愚,愚者勿长其明;智不结怨,仇者无惧其智。
君子仁交,惟忧仁不尽善。小人陰结,惟患陰不制的。君子弗胜小人,殆于此也。

【译文】
真正智慧的人不会拒绝贤能的人,明白事理的人不会疏远坏人,善与恶两种人都要用。顺应自己的人作为朋友,反对自己的人当成敌人,朋友和敌人都是常常互相转化的。(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以尊重的心态去对待别人的人尊贵,以轻贱的心态去估息邪恶的人下贱;尊贵的人不知自己应尊贵,贫贱的人不愿自己被轻视,贵和贱就可能互相转换了。尊贵的人不会轻视别人,潦倒的人学不会尊重别人,贵和贱的身份有可能一直延续下去。
有的人总希望别人愚蠢而自己聪明,展示在众人面前是很愚笨的,这样的人具有非同小可的谋略;有的人忌妒别人聪明而自己愚蠢,才智也没有能力深深隐藏,这样的人将祸患无穷。聪明的人不会接触愚蠢的人,与愚蠢的人接触不会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有智慧的人不会轻易跟别人结下怨恨,结仇的人不会因为你有智慧就怕你。
道德高尚的人用仁义去交往,只是忧虑自己的仁义达不到尽善尽美。小人喜欢耍陰谋诡计去交往,只是担心陰谋诡计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君子没办法胜过小人,吃亏的原因就在于这个。


节仪 卷五
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
德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
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
位高节低,人贱义薄。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坏其身。君子避于乱也,小人达于朝堂。
节不抵金,人困难为君子;义不抵命,势危难拒小人。不畏人言,惟计利害,此非节义之道,然生之道焉。

【译文】
对外表现出如君子般仁义道德而内心则是耍陰谋诡计的小人的想法,这是真正的小人;对外表现出如小人般有心计而内心却如君子般高风亮节的人,才配称为真君子。道德高尚的人不居功自傲、炫耀自己。重仁义的人忽视了因此可能面对的伤害。
有的人仰慕君子(的道德高尚),行为处事时却按小人的方式,君子是没办法这么做;有的人口口声声说憎恶小人,实际行为处事时忘记了以仁义为准则,小人这样做没有任何的阻碍。君子是没办法这么做且获利很少,小人这样做没有任何的阻碍且获利丰厚,因此众人都想成为小人。
社会地位越高则气节越低(保住地位),有的人越贫贱则越顾不上道义(要生存)。君子最不能忍受污辱他的意志,小人最不能忍受是损坏他的身体;君子在乱世中避开隐居,小人却因此在朝廷中弄权。
气节抵挡不住金钱,人贫困时难以成为君子;道义抵挡不住性命,形势危险时难以拒绝成为小人。不害怕别人的言论,只顾计算利益与伤害的多少。这并非是具备气节和道义的途径,然而却是能够生存的途径。


明鉴 卷六
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福祸先知,事尽济耳。
施小信而大诈逞,窥小处而大谋定。事不可绝,言不能尽,至亲亦戒也。佯惧实忍,外恭内忌,奸人亦惑也。知戒近福,惑人远祸,俟(si)变则存矣。
私人惟用,其利致远。天恩难测,惟财可恃。以奸治奸,奸灭自安;伏恶勿善,其患不生。
计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谋,愚者当戒哉。

【译文】
福运到来不能够察觉就不算是福气,灾祸来临前不预防就肯定成为祸害;福与祸能先预测知道,任何事情都可以平安处理完。
施加极小的诚信则大陰谋可以得逞,多注意细节则大决策就能谋划决定。行事不可以做到绝境(要留后路),言语不能完全说明白,即使对至亲好友也要戒备。假装畏惧而实际要忍受着,对外表现恭敬而内心在忌恨着,既使是奸邪的人也会被迷惑。知道戒惧谨慎的人接近了福运,能够迷惑别人的人就能够远离祸患,随时应对事物的改变则能长久生存下去。
交往的人必须是对你有用的,这样可以使利益长久;上天的恩赐难以预测,只有属于自己的钱财可以依仗(不要指望别人,只能依靠自己)。用奸诈的手段去整治奸恶的人,恶人被消灭后自己就能安居乐业;惩治邪恶不能用太善良的方式,这样祸患就不会再滋生了。
计策并非万全之策的就不要去施行,人并非有聪明才智的则不要去耍陰谋诡计,不是特别聪明的人应当要戒备呀。


谤言 卷七
人微不诤,才庸不荐。攻其人忌,人难容也。陷其窘地人自污,谤之易也;善其仇者人莫识,谤之奇也;究其末事人未察,谤之实也;设其恶言人弗辩,谤之成也。
谤而不辩,其事自明,人恶稍减也;谤而强辩,其事反浊,人怨益增也。
失之上者,下必毁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假天责人掩私,假民言事见信,人者尽惑焉。

【译文】
职位低贱的人不要告诫他做得不对的地方,没有才能的人不要推荐他。攻击他最被众人忌恨的缺点,(缺点暴露)众人就难以容忍他了。使他陷入窘迫的处境则众人自然会污陷他,这是毁谤人最简单的办法;好好善待那些跟他有仇的人而别人不知道跟你有关系,(诽谤他的言论就会无缘无故的出现)这应当是毁谤人的奇招;找出他干过的不为人知的各种小事(抓住他的把柄),这是毁谤人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到处散播他的真假无法分辨的种种坏话,这是毁谤人直接成功的办法。
遇到诽谤而不去辨解(选择沉默),事实真相慢慢自己就清楚了,别人的厌恶或许能稍微减少一些;如果遇到诽谤强行争辩,这件事只能是越描越黑,结果是别人的怨恨和厌恶越来越多。
失去了上层领导信任的人,下层百姓就可能抵毁他;失去下层百姓信任的人,上层领导必定会怀疑他。假借领导的意见打压别人而实现自己的目的,假借众人对事物的议论来获取信任,这样做事谁都会被你蒙蔽。


示伪 卷八
无伪则无真也。真不忌伪,伪不代真,忌其莫辩。
伪不足自祸,真无忌人恶。顺其上者,伪非过焉;逆其上者,真亦罪焉。求忌直也,曲之乃得;拒忌明也,婉之无失。
忠主仁也,君子仁不弃旧;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怀恩。君子困不惑人,小人达则背主,伪之故,非困达也。
俗礼不拘者非伪;事恶守诺者非信。物异而情易矣。

【译文】
没有虚假则也没有真实。真实的并不怕虚假的,虚假的不能代表真实的,害怕的是真真假假掺合在一起无法区分清楚。
伪造得不足以以假乱真就会给自己惹祸;真诚得无所顾忌也会让别人讨厌。顺应自己的上层领导的意思行事,即使是假装的也不会有什么过错;悖逆自己的上层领导的意思行事,尽管真诚也会得罪。提要求时最忌讳直截了当,含蓄的提出比较容易达到目的;拒绝别人最忌讳明白得说,委婉的拒绝不会有失误。
忠于自己的领导是有仁义的,君子如果仁义就不会放弃自己以前的领导;在行动中对以前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尊敬,小人行动中不可能心怀感恩。君子尽管陷入困境也不会以迷惑别人(达到目的),小人显达之后就会背弃曾帮助过他的人,这是做人虚伪的原因,跟在困境或显达没有关系。
虚礼俗套,不去遵循的人并非是虚伪。明知道坏事情,还信守诺言的人并非有诚信。事物不同而处理情况也应改变。

降心 卷九
以智治人,智穷人背也;伏人慑心,其志无改矣。
上宠者弗明贵,上怨者休暗结。术不显则功成,谋暗用则致胜。君子制于亲,亲为质自从也;小人畏于烈,奸恒施自败也。
理不直言,谏非善辩,无嫌乃及焉。情非彰示,事不昭显,顺变乃就焉。
仁堪诛君子,义不灭小人,仁义戒滥也;恩莫弃贤者,威亦施奸恶,恩威戒偏也。

【译文】
以智力整治众人,智力用尽的时候而众人就会背弃你;收伏人必须慑服他们的内心,使他们的志向(臣服)不会改变。
被上层宠信的人不会感觉比别人明智和尊贵;被上层埋怨的人停止暗中结党营私。不显现出的权谋手段则容易成功,谋略暗中使用则可出奇制胜。君子受制于珍爱亲情,以亲情作为要挟自然会曲从的;小人害怕于比他们更厉害的,以奸诈的方法不断施加自然能制服的。
道理不用直接讲清,劝谏并非要善于争辨,没有忌恨波及就达到目的了;为人处事的态度并非宣传才会显示出,处事的行动并非公布才会表现出,只要能顺应形势的变化就能达到目的。
仁爱能够拖累君子,道义却不能使小人有所收敛,仁和义都切勿滥施(必须掌握分寸);施恩别忘了不在乎名利的人,惩罚更要施加奸邪可恶的小人,恩和威切勿只对一方施加(应并重)。


揣知 卷十
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知人不惧,知心堪御。
知不示人,示人者祸也;密而测之,人忌处解矣。君子惑于微,不惑于大;小人虑于近,不虑于远。
设疑而惑,真伪可鉴焉;附贵而缘,殃祸可避焉。结左右以观情,无不知也;置险难以绝念,无不破哉。

【译文】
善于观察的人能够了解别人,善于思索的人能够理解别人的真实想法;了解了别人才能无所畏惧,理解别人的内心真实想法才有能力进行提防。
真正有智慧不要展示给别人(懂得藏才隐智),展示出来的人会给自己带来祸患;隐密的去试测,人们的忌恨会慢慢消除。君子在小事上可能装糊涂,但大事上绝对不糊涂的;小人一般只考虑眼前的利益,不考虑未来的发展。
设置疑难而进行试探他们的反应,真诚和虚伪就可以鉴别了;依附有前途的人并与之结缘(牢固关系),烦恼和祸患就可以避开了。总结各方面的信息用以观察事态的发展,就没有不知道的事情;时时如同身处险境和困难中用以断绝不可能实现的妄想,就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


《荣枯鉴》作者简介

千古奇文《荣枯鉴》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谋略名篇《小人经》。

它的作者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河北沧州人,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天道》: 
穷达皆由命, 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 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 春来草自生, 
请君观此理, 天道甚分明。

冯道出身于农民之家,幼年就勤奋好学,善写文章,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唐庄宗李存勖占据河北,欣赏冯道的品行,开始重用他,曾充任翰林学士,唐庄宗李存勖被害后,李嗣源继位,冯道被拜为宰相。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代君王,高居相位二十余年,创造了官史上的奇迹,世称"十朝元老"。

历史上的冯道是一个饱受争议人物,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斥其为"奸臣之尤"。元代诗人作有《冯道》一诗,嘲讽道:"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朝梁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后人便用"朝梁暮晋"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节操。

作家黄仁宇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他:这五十四年不是大政治家建功立业的际会,甚至也不是忠臣烈士青史留名的机缘,所以在这非常时期,产生了一个冯道,他替一般人民请命,保存了传统统一政府行政的逻辑。一般的作史者,对付这样一位"视丧君亡国,亦未尝,以屑意"的"无才无德痴顽老子",又不能随便褒贬,也只好把他当作一位例外的人物看待,让他去自命为"长乐老"了。冯道曾主持国子监对《九经》进行刻板印刷,是中国历史上首度大规模以官方财力印刷套书。

冯道的一生,就是一部"做官学"。他所作的《荣枯鉴》更是一本经典的谋略著作,用曾国藩的话说:“一部《荣枯鉴》,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读书的目的并不一定是使用,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洞悉其奸,也能防范在先。


欢迎阅读,感谢关注!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