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家训》+名人家训15篇



晚清重臣林则徐被百姓誉为“廉吏第一人”。他一身正气,铁骨铮铮,在50岁时,他总结人生经验,撰写了一篇《十无益》立为家训: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不孝父母,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时运不济,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医药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1.姬旦
《诫伯禽书》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
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
走如马,不与马争走;
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
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赏析:《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2.司马谈
《命子迁》
且夫孝,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此孝之大者。

译文: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从事奉父母延伸到事奉君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最终圆满于立身行道,这才是孝道的完成。通过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才是最大的孝道。

司马谈(约公元前165-公元前110年),西汉时史学家,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司马迁之父。

赏析: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有人甚至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3.诸葛亮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褊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中国人心目中智者的化身。
3.诸葛亮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译文: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做到这些以后,虽然也有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但哪里会损毁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私情,碌碌无为,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中,就会难免沦落到下流社会,成为没有教养,没有出息的人。

赏析:《诫子书》和《诫外甥书》分别是诸葛亮为告诫其子诸葛瞻和其外甥庞涣所作。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能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可以说各有侧重,《诫子书》强调了“修身学习”的重要性,《诫外甥书》则阐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
4.欧阳修
《欧阳永叔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译文: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赏析: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5.琅琊王氏
家训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译文: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极点;把美名推让给别人而自己承担过失,是德的极点;传播好名声使亲人显赫,是孝的极点;兄弟和乐,宗族欢欣,是悌的极点;在财物面前没有比谦让更好的了:这五条,是立身的根本。

琅琊王氏,我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晋代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素有“华夏首望”之誉称。《二十四史》中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人为代表的35个宰相、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以及186位文人名仕。

赏析:以信为首,以行达信,开门施教,贵在待人。王氏家训把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放在首位,把“信”作为立身处世的第一要务。这摒弃了“死读书”关门式的教育方式,教育后人走出家庭,诚信地与人交往。
6.包拯
《家训》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译文:包拯在家训中说道:“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不顺从我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县)人,北宋名臣。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

赏析: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珙”者即包拯的儿子包珙。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镌刻在石上,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这寥寥数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足为世人风范。
7.司马光
《家范》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

译文:当人母亲不担心她不慈祥,担心的是过于溺爱而不知道教导他们。对于母辈,司马光认为:慈母之所以败子,关键在于爱而不教,只是过分的宠爱和溺爱。小则使儿女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知稼穑之艰,不晓生计之难;大则使儿女们任性孤行,不顾纲纪,无法无天,以至于做出不忠不孝、丧尽天良的事,到头来身入囹圄,身首异地,成为社会上的渣滓和罪人。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赏析:司马光自己说,《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他说;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就研究立身处世和处理复杂的身边矛盾而言,《家范》确实重要且实用。现代人需要从古训中汲取智慧,做一个“世事练达”之人。
8.陆游
《放翁家训》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事。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译文:才思敏捷的孩子,最容易学坏。倘若有这样的情况,做长辈的应当把它看作忧虑的事,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一定要经常加以约束和管教,让他们熟读儒家经典,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就这样十多年后,他们的志向和情趣会自然养成。不这样的话,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就不会只有一个。我这些话,是年轻人治病的良药,都应该谨慎对待,不要留下遗憾。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赏析:陆游一生极其重家庭教育,写了大约二百首有关教育子女的家训诗。《放翁家训》是陆游的一部家训专著,此书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约写于其四十四岁时,后一部分约写于其八十岁左右。《放翁家训》在宋代的家训中有一定的地位,此书结合陆游自己的切身经验写成,故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独特发人深省之处,其中最突出的思想是教育子孙要继承清白家风,做清白人,专心耕读,做乡中君子。
9.朱熹
《与长子受之》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
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就可以读书写文章、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就不用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向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已经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被俗务所影响,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外出求学。你要是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掉以前的坏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什么两样,以后回来,又只是不务正业的人,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朋友呢?
记住!记住!“勤奋学习,不要辱没了父母!”这一次行程,千万要努力呀。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的长子叫做朱塾,字受之,本来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不过可能由于父亲太过有学问又有名的压力,反而变得懒惰。使朱熹与好友吕祖谦的通信也不禁感叹教子之难。思前想后,朱熹受到孟子“易子而教”的方法,打算朱塾送到远在浙江的吕祖谦那里学习。朱熹把儿子叫来,告诉儿子自己的想法。朱塾不理解,就说父亲是大学问家,要向父亲求学的人络绎不绝,为什么要把自己儿子送到别人出求学呢?朱熹早料到儿子会这样一问,就给儿子看一篇提前写好的文章。这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训子从学帖》,也即本文《于长子受之》。
10.左宗棠
训孝威、孝宽
读书做人,先要立志,想古来圣贤豪杰是我者般年纪时,是何气象?是何学问?是何才干?我现在那一件可以比他?
想父母命我读书,延师训课,是何志愿?是何意思?我那一件可以对得起父母?
看同时一辈人,父母常背后夸赞者,是何好样?斥詈者,是何坏样?好样要学,坏样断不可学。心中要想个明自,立定主意,念念要学好,事事要学好,自己坏样一概猛省猛改,断不许少有回护,不可因循苟且。
务期与古时圣贤豪杰少小时志气一般,方可慰父母之心,免被他人耻笑。
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偶然听一段好话,听一件好事,亦知歆动羡慕,当时亦说我要与他一样。不过几日几时,此念就不知如何销歇去了。此是尔志不坚,还由不能立志之故?
如果一心向上,有何事业不能做成?陶桓公有云:“大禹惜寸阴,吾辈当惜分阴。”古人用心之勤如此。韩文公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凡事皆然,不仅读书,而读书更要勤苦。何也?百工技艺,医学、农学均是一件事,道理尚易通晓。至吾儒读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然后施为有本。人生读书之日最是难得,尔等有成与否,就在此数年上见分晓。若仍如从前悠忽过日,再数年依然故我,还能冒读书名色充读书人否?思之,思之!

译文:读书做人,先要立志,想一想古代的圣贤豪杰在我们这样的年纪时,是什么样的状态?什么样的学问?什么样的才干?我现在哪一件可以相比?想一想父母让我们读书,请老师教授学问,有什么愿望?有什么想法?我做的事哪一件可以对得起父母?看同龄人,父母经常背后夸赞的那些,做对了什么?斥骂的那些,做错了什么?好样子要学习,坏样子一定不能学。心中要思考清楚,拿定主意,一心要学好,事事要做好,自己的不足要勇于反省勇于改正,一定不能找借口,不能敷衍应付。务必有古代的圣贤豪杰小时候的志气,才能让父母放心,不让他人耻笑。人就怕没有志向,尤其怕志向不坚定。偶然听到别人的事迹,也知道激动羡慕,当时也说我也要和他一样。过去几天,这个念头不知道怎么就没有了。这是志向不坚定,还是不明白如何立志的缘故?如果一心向上,什么事业不能成功?陶侃说过:“大禹珍惜一寸光阴,我们应当珍惜一分光阴。”古人就这样用心勤勉。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
事情都是这样,不仅仅是读书,并且读书更应该勤奋苦读。为什么?其它各行业技艺,医学、农学等等,原理都一样,容易弄明白。我们读书,肩负天地人各种事物的责任,宇宙中古往今来的事情道理,都要融会贯通了然于心,然后做事情才有根据。人生中,读书的日子是最难得的,你们有没有成就,在这几年就能看出来。如果还像从前那样漫不经心过日子,再过几年依然故我,还能顶着读书人的名义冒充读书人吗?好好的去深思吧。


​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清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平定陕甘同治回乱,并收复新疆,推动新疆建省,为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作出了重要贡献。

赏析:这封家书是左宗棠写给两个儿子孝威、孝宽的家书。
左宗棠对于教育子女非常重视。他不允许儿女抽烟涉赌,要懂得待人之礼,懂得谦让。他在家书中对儿子说,“看同时一辈人,父母常背后夸赞者,是何好样?斥詈者,是何坏样?好样要学,坏样断不可学。” 对于错误,“一概猛省猛改,断不许少有回护,不可因循苟且。”尤其在最后,谆谆教导儿子“人生读书之日最是难得,尔等有成与否,就在此数年上见分晓。若仍如从前悠忽过日,再数年依然故我,还能冒读书名色充读书人否?思之,思之!”左宗棠的一个孙子因为交友不慎,染上了吸食大烟的恶习。左宗棠知道后马上派人把他抓了起来要砍他的头,最后还是家人纷纷跪下求情,左宗棠才肯饶他一命。由此可见左宗棠家教家规之严,其后代至今也人才辈出。
11.张之洞
《诫子书》
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不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方今国是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以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余少年登科,自负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予智自雄。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之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至嘱!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汝尽心求学,勿妄外鹜。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
译文:你出国留学,已经多半个月了,父亲一天都没有忘记你。父母爱子,无微不至,恨不能一天不离开你,然而让你出国,还是希望你用功上进,以后成为国家栋梁,有用之才。现在国事混乱,外敌众多,边境屡屡失守,腹地也危险。振兴的办法,首先就在治国。治国的办法不一,而训练军队最重要。你自小就顽皮,在书房里,遇到先生外出,就玩闹嬉笑,无所不为。幸亏科举废除了,否则你一辈子都是个老秀才,绝不能科举高中,在朝堂做官。所以一开办学校,就送你入校。当时很多前辈不以为然,但我很了解你的性情,知道你绝不是科举考试的材料,所以再难也想办法送你进学校,果然除了体操外,没有一点进步。我少年就科举高中,自负是个清流,你却这样的表现,真让我生气羞愧要死。然而世上的事情都很难,学习军事也好,所以送你东渡日本,进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不违背你的性情。你现在既然去了,应该努力上进,彻底掌握。不怕吃苦,不自恃娇贵,要勇敢刚强,务必培养成合格的军人。你的前途,不可限量,国家正在发展军事的时候,你只想着学成,不要想着别人不了解。牢牢记住,不要忘记。
我还有要告诫你,你和我一起在两湖,自然是总督大人的贵公子,没有人不恭敬地待你。而如今却已离国万里,你平时那些可以依仗来傲视他人的条件,不再能依仗了,万一不小心生出祸端,就会让我们十分担忧。你今后应该自视为贫苦百姓,地位低下的士卒,吃苦尽力,来处理求学时遇到的问题。这不只是得到学问上的好处,而且可以借此来磨练身心,就算以后得到我的庇荫,在毕业之后,谋得一官半职,也要深切了解底层百姓的艰苦,而不致于自认为聪明,自认为杰出。我已是五十岁开外的人了,官居一品,天下闻名,但还是要小心谨慎,常常担心自己做错事,不敢放纵。
你跟随我的时间很长了,一定亲自感受到教益,不要自认为是尊贵公子,就漫不经心,这不是我对你的希望,你一定要谨慎啊。冷暖更应该自己注意,尤其警戒奸邪赌博等行为,即使不被人知道,也耗费时间荒废学业。万一被人知道,甚至被日本官吏拘捕,那我的脸面往哪里放?你自己不觉得,那我怎么办呢?你更应该努力革除这些问题。我所嘱咐的这些事。要牢记嘱咐!我身体很好,家里大人小孩都平安,不必挂念。你用心求学,不要随便关注其它事情。如果你能不断进步,我也就心安了。
​​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称之为“张香帅”。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晚清名臣,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积极提倡变法图治,抵抗侵略,兴办洋务企业,创办了多所现代化学校和工厂,孙中山评价其“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毛泽东也评价说“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赏析:这封家书是张之洞写给留学日本的儿子的,但具体是哪个儿子留学日本,诸说不一。信中张之洞给儿子说了让儿子留学日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本来期望儿子上进,但儿子的表现却让父亲大失所望。科举之路看来是走不通了,也许留学是一条出路,这种想法和现在的很多父母的想法何其相似!所以儿子留学日本之后,张之洞期望儿子“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并且反复叮嘱儿子“志之,志之,勿忘,勿忘”,唯恐孩子“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因为从信中看,张之洞儿子去日本留学之后,表现并不出色,没有让当父亲的宽心,所以让张之洞忧心忡忡的是儿子如果继续堕落下去,“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这也是现在很多留学生父母担心的问题。
可惜的是,虽然有张之洞的谆谆教诲,但他有两个儿子张仁乐和张仁蠡却都在日本侵华时投靠日本人做了汉奸,张仁蠡也在解放后被枪决。
12.林则徐
《训长子汝舟》
父自正月十一日动身赴广东,沿途经五十余日,今始安抵羊城。风涛险恶,不可言喻,惟静心平气,或默背五经,或返躬思过,故虽颠簸不堪,而精神尚好,因思世途险,不亚风涛,入世者苟非先胸有成竹,立定脚根,必不免为所席卷以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择友之道应尔也。
若于世事,则应息息谨慎,步步为营,若才不逮而思徼幸,或力不及而谋痨等,又或胸无主宰,盲人瞎马,则祸患之来,不旋踵矣。此为父五十年阅历有得之谈,用以切嘱吾儿者也。汝母汝弟,身体闻均安好。汝二弟且极用功好学,父闻之,心为一快。
客居在外,饥饱寒暖,须时加调护;友朋应酬,虽不可少,而亦要有限制;批阅公牍,更宜仔细,切不可假手他人。对于长官,尤应恭顺小心,即同僚之间,亦应虚心和气。为父做官三十年,未尝以疾言遽色加人,儿随父久,当亦目睹之也。闲是闲非,不特少管,更应少听,一有差池,不但殃及汝身,即为父亦有不测也。慎之慎之!

译文:我在正月十一日动身到广东,沿途经过五十几天,今天才平安到达广州。一路上风涛险恶,无法言说。我只有平心静气,或是背诵经典,或是反省自己的过失,所以途中虽然颠簸不堪,而精神倒还好。因而想到人生的道路十分险峻,不亚于江海上的风浪,所以入世者如果不能胸有成竹,站定脚跟,一定免不了被风浪席卷而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选择朋友时一定要注意的。
对于世事,则应当时刻小心谨慎,稳健地步步为营。假若才能不够想依靠侥幸,或者是力量不足却费心谋事,又或者心中毫无主见,如盲人骑瞎马,那么灾祸就会接踵而来。这些都是我五十年来亲身经历的心得,用来嘱咐你的。你的母亲和弟弟,听说身体都很好,你的二弟极其用功好学,我听到之后,心中为之一快。
你客居在外,饥饱冷暖要好好注意。朋友之间的应酬,虽然不可少,但也要有个限制。批阅公文,更要十分仔细,千万不要让别人代劳。对于上级长官,则尤其应当恭顺小心;就是同事之间,也要虚心和气。我做官三十年来,从来没有疾声厉色对人,你跟我很久了,应是亲眼目睹这些。对于别人的闲是闲非,不但要少管,连听也不必听,因为一旦发生什么差错,不但祸事要殃及你的身上,就是我也会受到意想不到的牵连。希望你特别要谨慎!
林则徐,福建省侯官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并因此受诬陷被革职发配新疆,途中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诗句,被誉为“民族英雄”。

赏析:这封家书,是林则徐担任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时写给大儿子林汝舟的。
12.林则徐
《训次儿聪彝》
尔兄在京供职,余又远戍塞外。唯尔奉母与弟妹居家,责任甚重,所当谨守者五:
一须勤读敬师,二须孝顺奉母,三须友予爱弟,四须和睦亲戚,五须爱惜光阴。
尔今年已十九矣,余年十三补弟子员,二十举于乡;尔兄十六岁入冸,二十二岁登贤书。尔今犹是青衿一领。
本则三子中惟尔资质最钝,余固不望尔成名,但望尔成一拘谨笃实子弟。尔若堪弃文学稼,是余所最欣喜者。
盖农居四民之首,为世间第一等高贵之人。所以余在江苏时,即嘱尔母购置北郭隙地,建筑别墅,并收买四围粮田四十亩,自行雇工耕种,即为尔与拱儿预为学稼之谋。尔今已为秀才,就此抛弃诗文,常居别墅,随工人以学习耕作,黎明即起,终日勤动而不知倦,便是田园之好弟子。

译文:你哥哥在北京做事,我又远远地谪戍在边疆伊犁,只有你在家侍奉母亲和照应弟妹,责任很重大,所以要恪守以下五条:一是要勤奋读书,尊敬老师;二是对母亲要孝顺,小心侍奉;三是要关心爱护弟妹;四是要与亲戚和睦相处;五是要珍惜光阴。你今年已经十九岁了,我当年十三岁就成为生员,二十岁就成为举人。你的哥哥汝舟也是十六岁成为生员,二十二岁中举,但是你至今还是个秀才。本来我的三个孩子中你比较鲁钝一些,所以我一直不指望你读书成名,只是希望你成为一个忠厚至诚的好后生。你若能放弃科举专心务农,那是我最高兴的事!
农民在“士农工商”中居于首位,是人世间第一等高贵之人。所以我当年在江苏任职时,就嘱咐你母亲购置苏州北郊空地,建一处房舍,并收购四周四十亩农田,雇人耕种,即是为你和你的弟弟拱枢务农预先准备下的。你现在已是秀才,若能就此抛弃诗文,住到苏州北郊的房舍中,跟随雇佣的农工学习耕作,清晨起床,劳作终日而不知疲倦,这就是农田里的好弟子。

有资料显示,作为中国近代“睁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略通英语、葡萄牙语,虽然主张抗击西方侵略,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贸易持开放态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他组织翻译西方报刊书籍,是中国组织引进翻译《国际法》的第一人,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组织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对于晚清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赏析:林则徐在给儿子的家书中,以自己五十年的阅历,首先叮嘱儿子“思世途险,不亚风涛,入世者苟非先胸有成竹,立定脚根,必不免为所席卷以去”。因此一方面教导儿子要学习成才,谨慎交友,在官场要虚心和气,才能能够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也期望儿子如果不能读书成才,也可以踏踏实实务农,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反映了林则徐以“耕读传家”传统观念教子的儒家思想。
13.曾国藩
《诫子书》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将四条教汝兄弟。
  我作官做了三十多年,官职已经到了最高等级,可是学业一点也没有成就,德行一点儿也没有可赞许的地方,到岁数大了只有伤悲,不胜惊慌惭愧。现在将要与你们永别,特将以下四条教给你们兄弟。
  一曰慎独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第一、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修身养性做人做学问的道路,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能够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可以问心无愧,就可以对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质问。如果一个人在独处时没有做过一件问心有愧的事,那么他就会觉得十分安稳,自己的心情也常常会是快乐满足宽慰平安的,(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是人生中最好的自强不息的道路和寻找快乐的方法,也是做到守身如玉的基础。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第二、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就能使身心强健。内心专一宁静浑然一体,外表衣着整齐态度严谨,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方法;一出门就像要去拜访一个尊贵的客人,就像普通老百姓在祭祀祖先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恭恭敬敬的样子,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气氛。想要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安抚老百姓,必须做到一丝不苟恭恭敬敬这样老百姓才能信服,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效果。聪明的人和机智的人,因为他们都能够做到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所以总能够给别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庄重严谨恭恭敬敬,就会一天比一天壮大自己,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傲慢无礼肆意而为,就会一天比一天消亡自己。如果能做到无论对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无论对小事情还是大事情都态度恭恭敬敬,不敢有一丝一毫松懈怠慢的意思,那么自己身体和内心的强健,还值得怀疑吗?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既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第三、讲究仁爱就能使人心悦诚服。天底下人的生命,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机理才成就自我的性格,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气息才成就自我的形象,我(指曾国藩)和普通老百姓相比,对于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其实都是相同的。假如我(指曾国藩)只知道自私自利而不知道对老百姓讲究仁爱对事物加倍爱惜,那么就是违背甚至抛弃了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至于那些享有丰厚俸禄的大官,高高地位于众人之上,就应该承担起拯救老百姓于溺水之时和拯救老百姓于饥饿之中的责任。读古书学习古人的思想,大概知道了古书中的意思,就应该有大力推行古书中自己已经领悟的古人正确思想的责任。孔子的儒家学派教育子弟,大都要求子弟要讲究仁爱,而讲究仁爱最根本的,就是要想成就自己首先就要成就他人,要想富贵自己首先就要富贵他人。能够成就他人富贵他人的人,人们哪会有不心悦诚服的归顺于他的呢?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见识。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第四、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使神明感到钦佩。一个人每一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能做到与他白天所做的事情所用的力气相匹配的,就会得到旁人的认可和鬼神的赞许,这是因为他是在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假如普通人家男人耕田女人织布,一年到头辛苦劳动,才有了几担谷和几匹布的收入,而富贵人家的老爷少爷却一年到头安逸淫乐,不做一件事情,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穿的都是锦罗绸缎。喝醉了酒以后就像猪一样呼呼大睡,醒来后他一叫唤就有下人们对他唯唯喏喏,这是天底下最不公平的事情,连鬼神看见了都不会允许他(富贵人家)这样胡作非为,难道富贵人家就可以长期这样安逸淫乐享福吗?古代圣明的帝王和贤良的大臣,没有一个无时无刻不是把勤劳工作作为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如果从个人安身立命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努力操练和学习技术本领,积极锻炼自己的体魄,感觉到自己知识太少时就加倍努力去学习知识,时时刻刻做到居安思危,这样才能够做到通过增长自己的学识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而从为天底下老百姓着想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做到让普天下的百姓都吃饱饭、穿暖衣,不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让他们都接受教育,不再像水边的蒿草一样没有自己的主见,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背负的责任。大禹、墨子大都提倡对于个人生活应该非常节俭,而对于工作应该非常努力,辛勤劳动以使自己丰衣足食。勤苦劳动的人长寿,安逸享受的人短寿,勤劳的人因为经常参加社会劳动,学有才干而能够派上用场,安逸享受的人因为从不参加社会劳动,毫无才干而会被社会所淘汰,一个人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而使神明都对他的行为感到钦佩敬仰,一个人贪图安逸享乐就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不能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而使鬼神都对他的行为感到厌恶。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这四条是我从数十年的人生中积累的,你们兄弟们记住并且履行,而且要把它传给子子孙孙,这样,我们曾家就可以长盛不衰,每代都有人才。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赏析:此篇《诫子书》实为曾国藩遗嘱,是曾家世世代代的家训。历览古今,皆是成由节俭败由奢。曾国藩不仅教育子女勤俭持家,而且也在注重子女品德修养和子女的治学之道,提倡谦虚谨慎的读书治学态度。他说:“吾人之学,最要虚心。”何尝不是?而其说:“一曰慎独则心泰;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这日课四条教导子女们,即使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要谨慎自律,严格要求自己;强调个人精神状态,只有精神状态好了,才能自强自立,对待工作、生活庄敬而严肃;要有爱心,做到“仁者爱人”;要会勤俭节约,生活要以俭字为主,情谊宜重,有度宜俭。
当代社会,家长过多忽视家庭教育,将子女成绩与升学看得尤为重要,却不注重培养子女以良好向善的人性为目标,从而校园流血事件频发,这不得不让我们去反思当今的家庭教育。
欢迎阅读传播,谢谢关注星标
音频《中华家训》全16集
提示:点文中链接即可收听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古代,家训一直是一个家庭的传承是立根之本,处事方式。家训中的智慧和精神修养,值得了解认知。

├┈01 刘邦的醒悟
├┈02 霍家的兴衰
├┈03 杨家的传承
├┈04 儿童的识字
├┈05 咬得菜根苦
├┈06 误读的聪明
├┈07 取舍德与才
├┈08 强者的意志
├┈09 宽容的力量
├┈10 心存敬畏
├┈11 诚者自成
├┈12 读书改变气质
├┈13 读书的境界
├┈14 做人的本分
├┈15 谦逊待人
├┈16 择友的标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