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历代“官帽”大全集




【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种“头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与“便帽”相对。
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个官僚体制的外化。
春秋戰國
春秋的帽子高而狭长,样式也简朴些。

由于中国古代的男人都留发,所以必须给男人的长发有一个去处,于是古代各个朝代的官帽都有一个横簪的存在,其作用就是束发和固定头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呀)


秦朝的官帽高度较低,但很讲究簪的花纹,显示了身份地位。官帽有沿袭也有创新。
秦始皇之前,官帽沿袭春秋战国时期,又瘦又高的样子,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认为秦朝属水,水的颜色是黑色。于是,秦朝官员的服装以黑色为主,包括戴的帽子。
(秦焚书坑儒,没有焚掉易经也是有道理的,诸子界注。)




秦代官帽样式
漢(髙帽子)
汉朝的官帽又恢复了春秋時的简朴,但提高了高度。現如今恭維他人、俗語説的“戴高帽子”的典故,就是从汉朝的官帽上引申而來的。



汉代官帽样式
三國
三国的帽子典型的是诸葛亮式的。突出了冠,发簪几乎不见。




三国官帽样式

晋朝又恢复了突出发簪的样式,总体看比三国时期美观。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时,成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黑纱制成的帽子,叫“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有一位叫刘休仁的,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扎边的帽子,亦称做“乌纱帽”。当时,帽子的形状也不固定,有的卷成荷叶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还伸出两个黑纱“耳朵”。

晋代官帽样式

隋朝时,官帽慢慢地开始发展成我们所熟悉的带双翅的样式。


隋代官帽样式

唐朝的帽子高度下降,发簪的样式像两个耳朵,样子摆脱了夸张。
唐朝:兔耳朵+幞(fǔ)头式,后面的两个尾巴,被称为幞头脚,由头巾包住脑袋后露出的两个角演变而来,很有意思。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书说:“自古以来,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这说明唐朝时候,乌纱帽仍然是作为“常服”的帽子。


唐后期,这两个幞头脚,因为各个皇帝的喜好不同,规定“或圆或阔,周丝弦为骨稍翘矣”。帽子上装上不同的玉饰,显示官职的大小。
中国隋唐时期男子最普遍的头饰就是“幞头”又称折上巾,是一种包裹头部的沙罗软巾,因为幞头都是青黑色,也称为“乌沙”,就是俗称的“乌纱帽”。

幞头系在脑后的两根袋子,称为“幞头脚”像两个耳朵,这时候的官帽据说是回归了朴素的一面。
唐朝的官帽区别并不大,
官员之间的区别都在于服装。



唐代官帽样式
宋(長翅帽)
宋代帽子的高度又降了些,两边的耳朵加长了。
据说长翅帽的发明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

宋朝的官帽和唐朝的官帽满相似的,不过矮一点,两边的而耳朵加长了,伸直了,称为“长翅帽”,这种长长的翅膀的发明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主要是为了防止文武大臣们在朝堂之中交头接耳,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正式官场活动必须要佩戴之外,一般的场合不佩戴。

长长的帽翅式。宋朝的最个性,每个官帽两边,都拖着一尺长的帽翅,走起来两边一晃一晃的。这么不方便,为什么还要戴?这是宋高祖赵匡胤的杰作。
这位“黄袍加身”以前是当兵的,继“杯酒释兵权”把功臣们的兵权收回后,每次朝堂议事,又怕百官们交接耳,议论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事,于是,老赵就想出来这么个解决办法。官员们戴上这个帽子,只能光明正大地面对面交流,就不能侧耳交流了,也就不用担心官员们是不是在议论他了,哈哈!

宋朝这两个帽翅,偶尔也稍加变化,以做装饰。比如包拯的曲柳拐弯式,还有折上式。


宋代官帽样式

元代的官帽像一个草帽,只是顶端高度增加了。​
蒙古人的统治,使得帽子的变化也没有传承性,少了之葥的書卷气息。但是帽顶上倒是增加了珠宝的装饰,用珠宝来区分官员的等级。

像顶草帽


元代鹭鸶荷莲帽顶


帽顶上的材质按照官员的等级来区分,最高级别的是玉,最低级别的是银。


元代官帽样式
明(烏紗帽)
明代又恢复了汉人的统治,使得官帽大体继承了宋代的样式,但款式还是有点改變:宋代的官帽上方是方形的,而明朝就改成了圆形,而宋代長長的“翅膀”也改短了,同時,帽子的材質也已经开始变成纱织的了,乌纱帽正式成为官宦的代名词,这也是乌纱帽的由来。

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并作为官员的代称,则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成为只有当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问津了。乌纱帽的产生时间有几种说法,有人说是唐朝,有人说是宋朝。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官员用乌纱帽时,由于纱经过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这两只帽翅从宋太祖时开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如果交头接耳,两只帽翅相触,很可能会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发现。人才啊!

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官帽以竹丝作胎,真青绉纱蒙之,自奉御至太监皆戴之。” 
明杨基《寄题水西草堂》诗:“乌纱官帽半笼头,紫竹渔竿长在手。”

乌纱帽


比起宋朝时期
明朝的官帽显得更加圆润


  


明代官帽样式
清(紅纓帽)
到了清朝,官帽由乌纱帽换成了红缨帽,又变得和元代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只是加了帽檐,帽子上也有了顶戴花翎。

官員的帽子款式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就是帽顶上的宝石,以宝石来区分每一位官员的级别。不同品阶帽子上的顶珠宝石也不一样。


乌纱帽虽然不再用,可是老百姓已经习惯了称呼有官职的人为戴乌纱帽,被罢官的人成为摘乌纱帽。
清朝的官帽装饰最多,也是最为豪华的。元代和清代没有发簪的位置了(因为男人不再束发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顾名思义是上朝时戴的,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


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3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一品以下不能镶嵌东珠,改为其他小宝石。

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纹镂花金、九品用杨纹镂花金。
一品官员头顶的就是南红朱砂珠子。


三品用蓝宝石



清代官帽样式

古往今来多少人,来到世上本为平头百姓,为着这顶乌纱帽处心积虑地奔波,这一顶顶官帽下,或许有治国惠民的智慧,或许有贪赃枉法的计谋。官场风雨之后,有人摘取乌纱重新归位平头百姓,有人为了乌纱却丢掉了项上人头。官帽的意义非凡,映射了官场的变幻无常。
作为中国人,多了解和学习自己国家古代各方面的曆史文化知識,把优秀的傳統文化傳承好,樹立民族复興的文化自信、豈不美哉?!
图文自网络整合。感谢所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复兴而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们!欢迎阅读转发!

推荐阅读:
千古奇文《罗织经》原文及译文
千古奇文《守弱学》原文及译文
千古奇文《度心术》原文及译文
千古奇书《鬼谷子》原文及译文
千古奇文《韬晦术》原文及译文
千古奇文《势胜学》原文及译文
千古奇文《解厄鉴》原文及译文
千古奇文《荣枯鉴》小人经原文及译文
千古奇文《驭人经》原文及译文
千古奇文《势胜学》全文及译文(简版)
从仕智谋《仕赢学》原文及译文
千古奇文《权谋残卷》原文及译文
千古奇文《处世悬镜》原文及译文
帝王之书《群书治要360》全文及译文(完整版)
千古智书《予学》原文及译文
千古奇文《止学》原文及译文
千古智谋奇书《素书》全文及译文
“无所不能”之书《阴符经》全文及译文
传统文化经典《忠经》原文及译文
传统文化经典《孝经》原文及译文
千古奇文《忍经》原文及译文
古今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原文及译文
千古奇文《无根树·解》|修道秘法
千古奇文《渔樵问对》原文及译文
《权书》原文及译文(上)文人兵谋制胜秘籍
《权书》原文及译文(下)文人兵谋制胜秘籍
《围炉夜话》全文及译文
处世三大奇书《菜根谭》(清刻本)原版全文
处世三大奇书《增广贤文》原文及译文
《茶经》全文及译文
《棋经十三篇》原文及译文
国学经典《鉴心录》译文版
国学经典《省心录》宋·林逋
李宗吴《厚黑学》全文
《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
《三十六计》原文及译文(详解校正版)
《二十四孝》典故大全
鬼谷子《七十二术》完整版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原文及译文
传统文化名篇《了凡四训》全文(附视频)
为人处世《十无益》(附十穷十富十多十少)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大全集
《六韬》之【文韬】原文及译文Ⅰ
《六韬》之【武韬】原文及译文Ⅱ
​《六韬》之【龙韬】原文及译文Ⅲ
​《六韬》之【虎韬】原文及译文Ⅳ
《六韬》之【豹韬】原文及译文Ⅴ
《六韬》之【犬韬】原文及译文【全文完】
黄石公《三略》全文及译文谋略第一书《长短经》(又名《反经》)概述
《明心宝鉴》全文(Ⅰ)
《明心宝鉴》全文(Ⅱ)
《明心宝鉴》全文(Ⅲ)
《明心宝鉴》全文(Ⅳ)
《明心宝鉴》全文(Ⅴ)
《明心宝鉴》全文(Ⅵ)
《明心宝鉴》全文(Ⅶ)
《明心宝鉴》全文完结篇(Ⅷ)
古代百科全书《幼学琼林》原文及译文(一上)​​
古代百科全书《幼学琼林》原文及译文(一下)
古代百科全书《幼学琼林》原文及译文(二上)
古代百科全书《幼学琼林》原文及译文(二下)
古代百科全书《幼学琼林》原文及译文(三上)
古代百科全书《幼学琼林》原文及译文(三下)
古代百科全书《幼学琼林》原文及译文(四上)
古代百科全书《幼学琼林》原文及译文(四下)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格言联璧》全文完整版上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格言联璧》全文完整版下
传世经典《幽梦影》清·张潮
“幽梦三影”之《幽梦续影》
“幽梦三影”之《幽梦新影》
欢迎阅读&传播,谢谢关注&星标!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