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佛教盛行,历代名僧无数,有以佛教为主闻名(译经、讲解、取经、传法之类),也有以非佛教为主闻名(比如道佛结合、诗书画、科学、政治之类)。
本文为大家介绍我国历史上十大比较著名的僧人。
支道林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
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本姓关。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硎山,后至建康(南京市)讲经,与谢安、王羲之等交游,好谈玄理。注《庄子·逍遥游》,见解独到。后于剡县(浙江省嵊县)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晋哀帝时应诏进京,居东安寺讲道,三年后回剡而卒。他精通佛理,有诗文传世。据文献记载,《神骏图》画的是支遁爱马的故事。作《即色游玄论》,宣扬“即色本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有《释即色本无义》等。
附加阅读:
关于支道林的长相,王羲之曾说他“器朗神儁(神清气爽)”,谢安说他“双眼黯黯明黑(眼睛黑白分眀,冷峻深沉)”,孙绰也说他“棱棱露其爽(威严中透着爽朗)”。可是,阮裕却直言:“欲闻其言,恶见其面(想听他清谈,就怕见他人)。”
到了美男子王濛那里,更是丝毫找不出支道林是个帅哥的痕迹。王濠曾经在家卧床养病,为安心静养,特意交代门卫说:“别管谁来了,都说我卧病在床,谢绝客人来访。”这天,门卫慌张张跑进门汇报说:“门外来了一个长相稀奇古怪的异人,我不敢不给他通报。”王濛拍着床柱放声大笑:“那绝对是支道林,快请他进来。”按常理来说,能被美男子王濛的门卫评价为“异人”的支道林,颜值应该与帅哥相去甚远。《世说新语》“容止篇”描述美男向来不吝溢美之辞,如果支道林是个帅哥,肯定不乏溢美之辞,但翻遍此书,也找不出对支道林容貌的直接描述。再结合南朝学者刘峻对他“信当丑异”的评价,支道林大概是个有着冷峻电眼、丑得很有特色的僧人。正所谓“人不可貌相”,这个丑和尚却是个出色的社会活动家,与当时名士谢安、王羲之、殷浩、王濛等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交情。要知道,魏晋重视颜值远甚于历朝历代,在那个看脸的时代,支道林能结交到这么多名士朋友,与他那超凡脱俗的清谈水平不无关系。
支道林刚进京城时,曾去拜访王濛,一席话聊下来,王濛对其惊为天人:“这谈玄说道的水准太高了,估摸着跟玄学大家王弼差不离。”王弼可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清谈大家,是当时大师级的偶像,这评价太高了!这一来,名士郗超坐不住了,就去找谢安打听支道林的底细:“单论清谈水平,支先生比嵇康怎么样?”谢安直言不讳地说:“我这么跟你说吧!嵇康要是不竭尽全力的话,我估计拍马都赶不上支公。”郗超又问:“殷浩可是清谈高手了,跟他比呢?”谢安说:“要是说论辩的滔滔不绝,恐怕殷浩要高明一点;但是论言语的高妙深入,殷浩实在比不了。”听了大名士谢安的品评,郗超甚是心驰神往,恨不得立刻向支道林讨教一番。后来,郗超得到机会跟支道林切磋一番后,表示谢安所言非虚,从此成为他的忠实拥趸。在郗超的倾力宣传下,支道林更加名声大振。清谈圈子里名士云集,最不缺少的就是明星大腕,大家谁都不服谁。高手们身处其中,难免这多少会沾染上一些争强好胜的习气。支道林对此却看得很通透,曾劝好友许询不要太为难别人:“你清谈水平高是高,但得饶人处且饶人,何苦让人家难堪呢!”但说着容易做着难,他自己有时也免不了在言语方面刁难别人。支道林清谈的名气实在太大了,树大招风,就连他的好友王濛,也想抽空跟他切磋一二。
支道林从山里重新来到京城后,王濛提前构思了一些精妙玄理,在家排练了三天后,信心满满地来找支道林,铆足了劲要跟他死磕一把。哪想到王濛突突突一通说得口干舌燥,支道林听完,只是摇摇头缓缓地说:“唉!你我多年没见,清谈水平点几也没有长进啊!”得,说了半天,人家一句话就给全盘否决掉了。王濛一向自负美貌与智慧并重,面对这位才高八斗的丑和尚也只能甘拜下风,羞愧地说:“支公绝对是穿着袈裟的王弼、何晏,这毫无疑问。哪能是我们这些人能比得了的?”虽然当面对王濛不太客气,但支道林背地里对王濛还是很认可的,后来他曾对人描述起那次的清谈:“王濛着实了得,一口气说了十来分钟,可以说是字字珠玑,没有哪一句不是精妙绝伦的。”“书圣”王羲之听说支道林的清谈大名后,表示不信,也不太服气,觉得支道林不过一个乡下来的丑和尚罢了,能有多大能耐,平日里提到支道林,言语中难免有点不太恭敬。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支道林听说后,更加不服,姓王的不就仗着能写两笔大字么,居然看不起本大和尚!于是主动跑去会稽王家登门拜访,要跟王羲之切磋切磋。王羲之不想理他,歪在胡床上写大字。支道林心理素质好,也不介意,就在那儿不紧不慢地对着空气讲解庄子的《逍遥游》,讲得那叫一个“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羲之随便听了几句后,大受吸引,索性把毛笔一丢,衣襟一敞,端端正正坐在那儿,支棱起耳朵听得聚精会神。支道林一席话讲完,王羲之佩服得五体投地。支道林清谈的瘾头特别大,甚至到了为谈玄论道啥都不管不顾的地步。
谢玄的老爸谢奕去世后,十多岁的他就待在家里服孝守丧。一天早上,支道林去谢家吊唁,结果到了晚上才出来。有人问他,支大师你怎么在谢家待了那么久,支道林志得意满地说:“今天跟小谢畅谈了一整天,着实过瘾!”谈玄的兴趣已将守孝的礼法挤到角落里了。支道林的好人缘,在他死后也得到了现实的体现:郗超为他写传记,袁宏为他作墓志铭,周昙宝为他作诔文,孙绰写《道贤论》把他比作“竹林七贤”里的向秀。
法显
2.取经第一,佛教革新——法显
法显(334—420年),俗姓龚,平阳武阳(长治市襄垣县)人,东晋高僧,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法显六十多岁的高龄,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结伴,从长安出发西行。至张掖,又遇见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共进至敦煌。敦煌太守李浩,供给法显等五人渡流沙河,经鄯善,至乌耆国。与法显同行的僧人,或至高昌,或至罽宾,法显与其他三人则渡过葱岭,到达北天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法显等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20多个国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3年,于义熙九年(412年)归国。
鸠摩罗什
3.译经大师、三论之祖: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344-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新疆库车县)。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谛(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635—713)并称为四大译经师。
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于是备受瞩目和赞叹。在东晋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西安西北)从事译经,成为我国一大译经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维摩诘》、《阿弥陀》、《金刚》等经和《中》、《百》、《十二门》和《大智度》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由于译文非常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无碍,所以深受众人的喜爱,而广为流传,对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时称“四圣”。
菩提达摩
4.一世祖师,传奇人物: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536年),简称达摩,南北朝时人,佛教中国禅宗初代祖师,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于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相传达摩是《易筋经》的撰写者,少林七十二绝技的创造者,将佛教禅宗带入中国的布道者,拥有诸多神奇传说的人物,中国佛教禅宗一世祖师。
智顗
5.智者大师,天台创始——智顗
智顗(yǐ)(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北潜江)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为法华宗。十八岁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二十三岁拜慧思为师,修习禅法,证得法华三昧。并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强调止观双修的原则,发明一念三千、圆融三谛、一心三观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在传承系谱上,尊龙树为初祖,以北齐慧文为二祖,慧思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来,代代相传。隋炀帝授予智者之号。世称“智者大师”或“天台大师”。着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及四教义等传也,生前度僧四千余人,传业弟子三十二,以灌顶、智越等最著名。
智顗大师,在中国素有“小释迦”的尊号。智顗一生力弘法华精神及龙树教学,并以中国独特的形式加以体系化。他所提出的“五时八教”,综合佛陀的教法思想和经典内容,在判释经教上被视为最具代表性,而奠定天台宗教观基础。此外,智顗修正南方“轻禅重讲”与北方“轻讲重禅”的弊病,倡遵“教观双运”、“解行并进”的教学,独创依禅观而修行的止观法门,消溶中国几百年来南北方佛教的偏颇。由於他博识善辩,深达禅观,陈、隋两朝都对他相当尊重,陈宣帝甚且敬称他为“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
玄奘
6.饮誉华夏,西游美名——玄奘
玄奘(602-664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至天竺学习佛教。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一作贞观元年),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明·吴承恩《西游记》等,均由其事迹衍生。鲁迅先生曾高度赞扬其“舍身求法”精神,尊其是“中国的脊梁”。
惠能
7.名扬海外,禅宗六祖——惠能
惠能(638—713年),俗姓卢,唐代岭南新州(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祖籍河北范阳(定兴县),其父行瑫于唐武德三年(620年)被贬官流放至新州为民,寓于新州南夏卢村,后与朗传奇村女子李氏结婚。唐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惠能诞生,开元元年(713年),圆寂于新兴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岁。六祖圆寂的国恩寺成了禅宗顿教三大祖庭之一,有“中国禅宗发源地”与“岭南第一禅宗圣域”之称,名扬海内外。唐宪宗追谥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禅师的真身,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中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惠能,中国古代有这么一名僧人,他和孔子、老子一起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又被欧洲学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这已够传奇的了;更奇的是,被称为大圣人、大思想家的他竟然目不识丁,是个文盲。这样的奇人,开天辟地以来,全世界唯此一人!
一行
8丈量地球,密宗领袖:一行
一行(683~727年),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本名张遂,魏州昌乐(河南省南乐县)人。张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张公谨。张氏家族在武则天时代已经衰微。张遂自幼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为避开武则天的拉拢,剃度为僧,取名一行。先后在嵩山、天台山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曾翻译过多种印度佛经,后成为佛教一派——密宗的领袖。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后,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绝。直到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专人去接,他才回到长安。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
怀素
9.僧界狂人,草书之圣——怀素
怀素(725-785年),唐时人,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怀素既是狂僧,又是醉鬼,更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有如疾风中的劲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是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艺术的杰出代表,对后世影响深远。
姚广孝
10.和尚军师,袈裟谋臣:姚广孝
姚广孝(1335~1418年),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幼名叫天禧,字斯道。祖籍河南汴梁(今开封),曾祖父随宋室南渡时逃到江南,落脚在长洲相城(苏州)。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诗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时代起的谋士、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明成祖即位后,赐名姚广孝。
明朝洪武末年至永乐年间,在风云变幻、惊心动魄的政治舞台上,姚广孝若隐若现,神出鬼没,他身披袈裟,口喧佛号,是地地道道的和尚;他出谋划策,指点江山,是货真价实的军师。他最擅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能亲自指挥千军万马,守城却敌,在明成祖朱棣夺取江山的斗争中,他是第一功臣。但他恰如一条神龙,见首不见尾,使人感到莫测高深。他实在是一位神秘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腥风血雨的朝代更迭中,计定江山的谋略家灿若繁星,不可胜数。这也不足为奇。但能够将超凡脱俗、四大皆空的和尚和积极用世、竭精殚智的谋臣集于一身者,却极为少见。而姚广孝就是这样一位神秘的和尚军师,一位身披袈裟的政治家和谋略家。
济公
济公(1130年或1148年-1209年),俗名李修缘,号湖隐,法号道济,台州天台(今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人。南宋高僧,后人尊称为“济公活佛”。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癫。初在国清寺出家,后到杭州灵隐寺居住,随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济公懂中医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喜好打抱不平,息人之诤,救人之命。他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2006年,“济公传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济公传说”又荣获“浙江最具地域特色民间故事”。
鉴真
鉴真(688-763),唐代高僧,日本律宗初祖,亦称“过海大师”“唐大和尚”。祖籍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
据《宋高僧传》等记载,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自幼出家,曾游历洛阳、长安等地,究学佛教三藏。后归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法。天宝元年(742)应日本留学僧荣叡和普照之邀,决定赴日弘布戒律,但五次东渡因遭官府阻拦或遇飓风皆未能成功。其间双目失明,荣叡身亡。天宝十二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等人到扬州向他致礼,并邀其“向日本传戒”,于是决定第六次东渡,于日本天平胜宝五年(754)底,与比丘法进、昙静、尼智首、优婆塞潘仙童等一行在日本萨摩秋妻屋浦(今日本九州南部鹿儿岛大字秋目浦)登岸。次年被迎入首都奈良东大寺。不久,为日本天皇、皇后、太子等人授菩萨戒;为沙弥证修等440余人授戒;为80余僧舍旧戒授新戒。自是日本始有正式的律学传承。
鉴真在营造、塑像、壁画等方面,与弟子采用唐代最先进的工艺,为日本天平时代艺术高潮的形成,增添了异彩。如唐招提寺建筑群,即为鉴真及其弟子留下的杰作。整个结构和装饰,都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色,是日本现存天平时代最大最美的建筑。鉴真去世前,弟子们还采用干漆夹纻法这一技艺,为他制作了一座写真坐像,日本奉为国宝。
1980年2月,日中友好团体为了增进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下去的情谊,曾将坐像送回北京、扬州两地供中国人民和佛教徒瞻礼。鉴真及其弟子大都擅长书法,去日时携带王羲之、献之父子真迹,影响所及,至今日本人民犹热爱中国书法艺术不衰。当时日本佛典,多从朝鲜传入,口授、手抄,错误在所难免。
据《续日本纪》记载,天皇曾为此委托鉴真校正经书错误。鉴真对日本人民最突出的贡献,是医药学知识的传授,被日本人民奉为医药始祖。日本豆腐业、饮食业、酿造业等也认为其行业技艺均为鉴真所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