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在秦朝能吃什么?



​秦朝的国号来自于地名。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从一个地理名词转变为一个时间名词。


























详细内容,请继续阅读↓

回到“秦”
回到秦朝,吃不到面条、包子、馒头。
因为面条最早出现于汉朝。
包子、馒头据说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秦朝是没有这些玩意的。

回到秦朝,吃不到花生、红薯、辣椒、西红柿、菠萝、土豆、南瓜。
因为这些玩意最早产自美洲,直到明末才传入中国。
回到秦朝,吃不到蒜、香菜、黄瓜、胡椒。
因为这些玩意是张骞通西域后,才慢慢传入中国的。
秦朝人也吃不到茄子、莴笋、菠菜。因为这些玩意是三国以后才慢慢从西亚、南亚、东南亚等地传入中国。
秦朝人喝不到茶。因为这玩意也是汉朝才开始出现的。哪怕是到了唐朝,也是士大夫和达官显贵才能喝到。普通老百姓可喝不起。

秦朝人吃不到西瓜、苹果、葡萄、芒果、番石榴、草莓、菠萝等水果。
因为这些玩意最早也是汉朝才传入中国。而我们现在很常见的苹果,是清末同治时期传入中国的西洋品种。中国古代的苹果称为沙果,现在几乎看不到了。
回到秦朝,吃不到现在稀松平常的炒菜。
因为当时没有铁锅,没法炒菜。而且,炒菜要用食用油,现在常见的花生油、菜油,都是明清时期,随着老百姓普遍种植花生、油菜花等作物后,才慢慢出现的。

所以,现代人回到秦朝,想像现在一样正常地吃一顿,是很困难的。
点面食,当时没有现在的面食形态。
点炒菜,当时压根没有炒菜的概念。
点煮菜,这个有。
煮是秦朝人最常见的烹饪方式,几乎什么都可以煮。
我们知道,虽然秦朝的法律很严,对老百姓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约束,比如不准杀牛。
但是,秦律并未规定老百姓不准吃自己找来的食物。
所以只要你有本事,能猎杀野生动物,你就可以拧野货回来煮着吃。
田间地头的野菜,如葱、韭、藿(豆类的叶子)、葵(冬苋菜)。只要找得到,都可以揪回去吃。
秦朝人会直接煮,或配合黄米、高粱、大米、小米、白黍、黄粱等,做成羹吃。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秦朝没有辣椒,也没有大蒜,只有花椒和盐。煮出来的东西,味道只麻不辣。喜欢吃重油重辣的朋友,肯定会吃不惯秦朝的煮菜。
当然,口味清淡的朋友倒是没什么问题。
秦朝是有酱油的,可以伴着酱菜吃。
点蒸菜,这个也有。秦朝的烹饪方式与现在差不多。

点烧烤,这个也有。
秦朝人对于食物的烹制除了蒸、煮外,另一种常见形式就是我们现在吃到的烧烤了。
秦朝人烤的东西很多,鸡、鸭、鱼、羊,各类飞禽走兽。现在能见到的,基本都有。
秦朝人会把食物直接放到火上烤。当时的人称这种方式为“燔”。
会把食物串成串,放到火上烤。当时的人称这种方式为“炙”。
会把食物裹上泥巴,放到火上烤。当时的人称这种方式为“炰”。
由此可见,烧烤这方面,秦朝人的烹饪方式与现代人没什么区别。
但回到秦朝吃烧烤,问题与吃煮菜一样。
当时没有辣椒没有胡椒,没有孜然(唐朝传入中国),单靠花椒和盐调味,烤出来的玩意估计不对现代人的味口。

这里建议喜欢吃辣的朋友,如果要穿越,一定要穿越到明末以后。因为明末之前,中国是没有辣椒的。
再就是酱菜。由于秦朝的调料太少,所以当时的人在吃肉时,有蘸酱的习惯。
大体来看,几乎所有能吃的玩意,当时都可以被做成酱料。
如蚂蚁、虫、鱼、青蛙、蜂窝等。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制作成酱的记载了。并且直到唐宋时期,也仍然有人在吃这些玩意做的酱。
“交、广溪洞间,酋长多收蚁卵,淘泽令净,卤以为酱。或云其味酷似肉酱,非官客亲友,不可得也。”——《岭表寻异》
好不好吃不知道,但以现在人的眼光看,有点重口味了。

值得一提的是,秦朝有官营招待所,但没有商业酒店的概念。
也就是没有以盈利为目的,向大众开放,提供食宿的场所。(以盈利为目的的旅店,大体是在南北朝才出现)
所以,如果你不会做饭,又不是以贵族身份穿越回去。那回到秦朝就比较麻烦了。

主食
▼古人在厨房的工作壁画

秦朝普遍的主食还是“五谷”,即稻、黍、稷、麦、菽。
其中,稷在当时最普遍,稻子多用于酿酒,麦子通常直接蒸成麦饭,或舂成米糊。

先秦时期已有九谷,郑玄注《周礼》,“ ‘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其中‘九谷’为‘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麦。”
但实际上并不局限于这几种,秫、稷、粱、麦、苽、秫、稻、麻、豆、稌等皆是主食,黍、稷是人们最主要的主食,其中品种最佳者,称之为“粱”,亦称“嘉谷”。


麦是北方人主食,在战国时期是贵族主食,到了秦朝,依然如此。
苽是如今的茭白,秫是黍之黏者,常用来酿酒。


稻是南方主食。
麻可以为饭,多为贫苦人家食用,豆亦如是。
稌为稻的别名。
蔬菜
《诗经》里提到的蔬菜有一百多种,但实际日常食用的,只有二十几种。
譬如,葵(冬苋菜)、瓠(瓠瓜)、葑(茭白根)、藿(豆苗)、卷耳(苍耳)、蘩(白蒿)、薇(野豌豆)、萱草(黄花菜)、苓(甘草)、荼(苦菜)、韭(韭菜)、葱(小葱)、昌本(一种水草)、深蒲(一种水草)等。
这些蔬菜流传到现在,有些已经成为了野草或是作药用了。

秦朝常吃的蔬菜有五种,即“五菜”:葵、藿、薤、葱、韭。





薤 





葵菜是当时最常吃的蔬菜,现在称为冬葵或冬苋菜,不是向日葵;藿是大豆苗的嫩芽(大豆叶子);薤是现在南方常用来腌咸菜的藠(窖)头;葱是小葱,不是大葱;韭是韭菜,跟现在一样。
我们平时熟悉的大部分蔬菜,大多是在后来的朝代逐渐传入的。
水果
《诗经》、《礼记》、《战国策》等文献中记载的先秦时代水果如枣、栗、梨、柿、桃、橘、柚、山楂、杏、梅、李、榛等,在秦汉时期仍是主要果树,所以秦朝的水果种类比蔬菜丰富。

秦朝时期,水果相对于蔬菜来说,品种较为丰富。

桑葚/山楂/橘子

柿子/樱桃
樱桃、柿子、李子、梨子、桃子、杏、枣子、甜瓜、柑橘、山楂、栗、桑葚,这些水果还是有的。
不过,譬如,西瓜、苹果、葡萄、芒果、石榴、草莓、菠萝这些,是没有的。

肉类
贵族们的餐桌上,猪、羊、鹿、鱼、狗、雁等肉类是主要菜品,通常是烤制或炖煮。
而牛肉,是万万不可以吃的。在古代,牛是极其重要的生产工具,担任着耕地的重要任务,是勤劳的象征,地位很高。私自宰杀耕牛,是很可能掉脑袋的。
(上层社会吃肉时,需要用鼎把整块的肉煮熟,再用小刀插在肉上取出来,放在砧板(俎)上,切开,蘸调料吃,不过这一切都发生在吃饭时,而非厨房里。)

耕牛
秦朝对耕牛的保护非常严格,牛肉基本不会出现在秦朝百姓的餐桌。在当时,每年的乡里都要进行耕牛的评比,成绩优秀的有赏赐,成绩低劣的会受惩罚,如果牛减了膘,饲养者还会遭到官方的笞打。
​牛死了之后,如果不是病死,官府就要派人把牛宰了,将肉全部卖出,并将所得的钱全部上缴,然后上缴牛的筋、皮、角,这种情况下人们才可以买到牛肉。

“其非疾死者,以其诊书告官论之。其大厩、中厩、宫厩马牛?(也),以其筋、革、角及其贾(价)钱效,其人诣其官。其乘服公马牛亡马者而死县,县诊而杂买(卖)其肉,即入其筋、革、角,及?(索)入其贾(价)钱。”——睡虎地秦墓竹简《厩苑律》
除了牛肉,羊肉因为产量较少,长期被称作贵肉,一般贵族和有钱人才能吃到。秦朝普通百姓的肉食主要是鸡、猪、狗,而且往往要在祭祀时才舍得宰杀。

秦朝法律虽严酷,但并未规定不能猎杀野生动物,所以像野兔、野猪、野鸡、蛇、鹿、豹等等,只要猎到就可以吃,如果是住在河流或临海区域,也可以捕鱼。
调味品
虽常用烧烤方式,但是却没有孜然、辣椒和植物油,在秦朝,用得最多的调料,就是粗盐,也用梅子、苦果、香草、蜂蜜、醋、花椒、姜、豆豉、茱萸、蓼、麦芽糖等。

饮品
秦朝的主要饮品有:水、浆、酒,不过,酒在当时属于奢侈品,平民一般很难喝到。
酒:浊酒、清酒、甜酒

先秦时期的酒有以果子酿造的果酒,也有以粮食酿造的米酒 ,一般酒精度数不高,大概在20度左右,根据一些资料显示,秦酒略带苦涩。
浆:大多数人认为就是米汤,但是也有人认为是把煮熟的的菜叶子放在米汤(或面汤)里,加酵母发酵而成的酸汤,现在陕西关中还在做,叫浆水。

秦朝没有茶。
茶得到汉朝才有,并且是贵族喝的,到了唐朝也只有一些朝堂之人才可以喝到。

茶叶

附:豆浆、豆腐的来历
秦朝没有豆浆。

古人制作豆浆
豆浆的发明者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相传刘安是孝子,其母患病期间,刘安每天用泡好的黄豆磨成豆浆给母亲喝,刘母的病很快好了,自此,豆浆在民间渐渐流行开来。
刘安在淮南八公山上炼丹时,偶尔将石膏点入豆浆中,变成了豆腐,豆腐从此问世,这在诸多典籍中均有记载。
烹饪方式
在秦朝,主要的烹饪方式,只有四种:蒸煮烧烤。
具体而言,有火炙(用火烘烤)、石燔(将谷物置于烧烫的石块上焙熟)、汽蒸、水煮。
主食:主要是煮、蒸。
肉食:肉食的烹调方式沿袭了周代的烹饪技法,主要有烹、炙、蒸、炰、捣、燔、脍、羹、脯、腊等。
在秦朝,炒锅这个现代人习以为常的炊具还没有出现,得到宋朝才会出现炒锅,植物油到汉朝出现。
因此,秦朝人的餐桌上是没有炒菜的,当然,油炸食物也是没有的。

用火烤肉是最简便的烹饪方式,如果把肉直接放在火上烤,叫做燔;穿成串叫做炙;把肉外面包上泥,然后放在火上烤,叫做炰,类似于今天的叫花鸡的做法。
秦时,把肉直接放在火上烤,叫做“燔”;穿成串,就是类似今天的烤串叫做“炙”;如果把肉外面包上泥,直接再放在火上烤叫做“炰”,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叫花鸡的做法。

其他几种做法,就比较非主流了。比如“脍炙人口”里的“脍”,就是把生肉切成片儿蘸着调料吃;“渍”是把肉放到酒里腌制浸泡;“醢”是做成肉酱;“脯”是把生肉切成条,腌好后风干,又叫“脩”。

       
植物油
蔬菜:菜齏和菜菹。
菜齏是将菜焯烫之后,切碎拌酱吃。

菜菹类似于今天咸菜的做法。

餐具、炊器
炊器,包括鼎、鬲、甗。
鼎,按功能分为镬鼎(煮肉食)、正鼎(盛肉食)、羞鼎(盛调味品),按器型分为四足方鼎、三足圆鼎以及一些异形鼎。

司母戊鼎
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制度,列鼎即正鼎,即用形状纹饰相同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按奇数分组,每组代表贵族的不同身份 。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
考古中发现,奇数的鼎往往与偶数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九鼎八簋为最高规格,天子享用。

鬲,饪食器、肉食器、礼器。


甗,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汉,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有一穿孔,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


釜,炊食器。



食器,盛装食物的器具。包括簋、豆、敦、盂、俎。
豆,最早用于盛放黍稷,后演变为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物。


敦,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


盂,盛食或盛水亦可盛酒。


俎,割肉用的砧板。


秦代一天吃几顿
▼秦汉时期的石画像 烤肉
秦朝时,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即朝食(时间10点到11点)和夕食(下午3点到5点)。酒肉在秦朝都属于奢侈品,普通百姓平时并不容易吃到,用主食填饱肚子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
想想还是生在现代的我们幸福,可以随意吃肉喝酒,尤其是可以随意吃牛肉,再加上烹制方法五花八门,感觉现在我们的日常饮食已经超越了当时的皇帝了!
一起来好好吃一顿吧!


附:餐桌礼仪
中国为礼仪之邦,自然,用餐时也有餐桌礼仪。
首先,是食物的摆放位置。
上菜的时候,带骨头的肉要放在几案左边的砧板上;切好的大块肉放在几案右边的豆里;饭食放在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人的右手方;细切的肉和烤熟的肉放在豆之外,离人远些;醋调和的酱放在盛殽胾的器皿之内,离人近些;蒸葱放在醋和肉酱之左;酒浆放在羹汤之右;如果还要摆设干肉,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
其次,是主客之间的就餐礼仪。
如果客人的身份较主人卑下,就应端着饭碗起立,说自己不敢担此席位,这时主人就要起身劝说客人不要客气,然后客人才又落座。
主人请客人和他一道祭食。祭食的方法是,主人先摆上哪一种就先祭哪一种,逐一祭之,祭个遍。
吃过三口饭后,主人要请客人吃切好的大块肉,然后请客人遍尝各种菜。如果主人尚未吃完,客人不可漱口表示已经吃饱。
陪着长者吃饭,如果主人亲自布菜,要拜谢之后再吃;如主人不可亲自布菜,就不必拜谢,可以径自动手取食。
大伙共同吃饭,要注意谦让,不可自顾自吃饱;要注意手的卫生;不要把饭搓成团;不要把多取的饭再放回食器;不要大口喝汤,以免满口汁液外流;不要吃得啧啧作响;不要啃骨头,以免弄出声响;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再放回食器;不要把骨头扔给狗;不要争着抢着吃好吃的东西;不要为了贪快而扬去饭中的热气;吃黍时不要用筷子;羹汤中的菜要经过咀嚼,不可囫囵吞下;不要当主人面调和羹汤;不要当众剔牙;不要喝肉酱。
陪伴长者饮酒,看见长者给自己斟酒就要赶快起立,走到放酒樽的地方拜受。长者说不要如此客气,然后少者才回到自己的席位准备喝酒。长者尚未举杯饮尽,少者不敢饮。
长者有所赐,做晚辈的和僮仆的不得辞让不受 。
元朝以前,饮酒多是在餐后举行。
然后,是尊卑老幼须遵循的座次、秩序、礼节。
南北方向铺设的席,以西方为尊位;东西方向铺设的席,以南方为尊位。
后期宴席坐次发展成室内以东为尊,堂上以南为尊。
席与席之间,要有一丈的距离。
主人如果不问话,客人不可率先发话。
为长者扫除席前之礼,一定要用扫帚遮住簸箕,撮垃圾时,要使簸箕朝向自己。为尊者铺设坐席,要问面向何方;为尊者铺设卧席,要问脚朝何方。
后记

中华几千年,当然不是只有战争权谋的历史,还有美味佳肴的历史,美食文化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今中国菜主要分为“八大菜系”,包含了“烹、炒、煎、炸、炝、煮、焖 、烘”等一百多种烹饪技法。
2000多年前的秦朝,人们的饮食习惯又是什么样呢?
很多人会说,看看电视上的古装剧不就知道了!

但是如今很多电视剧制作不严谨,细节错误到处都是。比如,汉朝的贵妃寝宫中摆着一碟圣女果,唐朝的大妈在长安街市叫卖着烤玉米,宋朝的好汉们在荒郊野外的黑店里要一盘拍黄瓜……

这全然不顾这些蔬菜水果,此时还呆在欧洲美洲波斯等一应故土,尚未被有识之士传入我泱泱大中华。国人“能吃、敢吃、会吃”,但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人们的餐桌其实很单调。
秦朝的饮食跟我们现代人的饮食可是大不一样,现代人的“家常菜”在那时候,大部分别说食材没见过,连烹饪方法都有着天壤之别。
免责声明:资源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漫画图:潸沵
版权声明:本文图片创意,版权归作者所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