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其作者为卜商(就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国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一起将《春秋公羊传》著于竹帛。
在汉代,公羊学大显于世。魏晋以后消沉一千多年,鸦片战争前后却重新复兴,而且风靡一时,成为近代维新运动的思想武器,并且是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中国思想界接受西方进化论的思想基础。
公羊传
1、君子见人之厄则矜制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语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译文】君子看到了人处于危难之中,便会生起怜悯之心。而小人见到了有人处于困厄之地,则会幸灾乐祸。 2、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语出《春秋公羊传》 【译文】
饥饿的人们会为了食物而唱歌,劳苦的百姓会为了他们所从事的劳动而唱歌。这句话指明了诗歌最初是为了反映真实的生活。 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公羊传·僖公十年》 【译文】
想要去为难一个人,即便他没有犯下什么过错,也不必去担心找不到借口。 4、松柏之下,其草不殖。
--《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 【译文】
在高大茂密的松柏下,小草是不能够繁殖生长的。这句话指明了在强者的面前,弱智是无法得到生存的。 5、臣义而行,不待命。
--《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 【译文】
如果臣子可以按照道义去做事情,那便不必去等待命令。 6、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译文】
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能打到马肚上。比喻力所不能及。 7、风马牛不相及。
--《公羊传·僖公四年》 【译文】
风、马、牛是毫无相关的,指没有联系,一点也扯不上关系。 8、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公羊传·襄公二卜六年》 【译文】
与其去杀死一个无辜的人,宁愿冒着失职的罪名也要去放了他。 9、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公羊传·宣公三年》 【译文】
鼎的轻重大小,除了国君之外的人是不可以使用的。古人们是很讲究地位等级和身份差异的,每个人都不能逾越身份和等级的限制。鼎是国家的象征,别人询问就是在超越本分,是不应该的。 10、君如矜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使帅一二奎老而妥焉,请唯君王之命。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译文】
大王如果怜悯我这个不祥的人,请赐一块贫瘠、五谷不生的薄地,让我带着几个年老体衰的人在那里了此残生。请让我遵从您的命令吧。
相关资料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榖)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汉书·艺文志》,《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将春秋三传的渊源说得很详细。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尚书》和《春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这是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甲骨文)最早的两部书。《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春秋》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公羊春秋》作为家学,最初只是口耳相传,至公羊高的玄孙公羊寿(汉景帝时人)方与齐人胡毋生(《汉书》作胡母生,复姓胡毋,名子都,生是“先生”的意思)合作,将《春秋公羊传》定稿“著于竹帛”。所以《公羊传》的作者,班固《汉书·艺文志》笼统地称之为“公羊子”,颜师古说是公羊高,《四库全书总目》则署作汉公羊寿,说法不一。《公羊传》的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传文逐句传述《春秋》经文的大义,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历代今文经学家时常用它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同时它还是研究先秦至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后世注释《公羊传》的书籍主要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
致谢书
内容来自相关书籍或网络收集整理,感谢所有为中华典籍和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分享而贡献力量、付出努力的人们,功德无量!
编辑整理古籍经典,意在分享智慧,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愿于君有益!🙏🙏🙏
END
欢迎阅读转发,感谢关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