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汇编(第一期)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用语我们都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
​       有些民俗传统也似乎顺理成章,却一知半解,
       本文将为你讲述有趣的历史典故,从而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体悟传统文化的真善美…

今天是元霄节,我们就从元霄开始说起
00.元宵节的来历
  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人很重视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春灯节,是很多家庭团圆的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加上吃元宵的习俗,这个节日就和团圆两个字牢牢的联系起来。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不管是南方北方都对这个节日比较重视,举行很多的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

  有关元宵节来历的说法多种多样,有3种说法流传较广。  元宵节来历传说一  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来历传说二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元宵节来历传说三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
  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鼓、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01.为什么把说大话叫吹牛?​
       从前宰羊时放完血,屠夫会在羊的腿上割开一个小口,把嘴凑上去使劲往里吹气,直到羊全身都膨胀起来,用刀轻轻一拉,皮就会自己裂开。这叫吹猪或吹羊。
       如果谁要说可以把牛皮吹起来,那就是说大话了,因为牛皮很大,而且非常坚韧,根本吹不起来。
       所以"吹牛"就是说大话的代名词!


02.为什么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
       汉朝时,长安街上有个夫妻开的豆腐店,老板娘生得漂亮,风情万种,人称"豆腐西施"。
       为招徕顾客,难免有卖弄风情之举,引得周围男人老以"吃豆腐"为名到豆腐店与老板娘调情,趁付铜板时摸摸老板娘的纤手等。
       后来,"吃豆腐"便成了男人轻薄女人的代名词。


03.为什么有钱人家的女婿叫金龟婿?
       金龟婿与唐代官员的佩饰有关。唐初规定,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符、鱼袋。
       鱼符以不同材质制成,"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
       鱼袋也是"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
        能佩戴金龟(或金龟袋)均是亲王或三品以上官员。后世遂以金龟婿代指身份高贵的女婿。

04.为什么富家子弟叫纨绔子弟​?
       古代人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叫"裳"。所谓裳就是大裙子,一走路,两腿呼呼进风。
       有钱人为保暖,两条小腿各套上长筒袜,这种袜子叫"绔"。
       更有钱人用细滑的丝织品做袜子,就叫"纨"。西汉宫女穿"开裆裤"说的就是这种袜子(那时候没内裤)。
这就是"纨绔子弟"一词的由来。


05.为什么男装纽扣在右,而女装纽扣在左?
       纽扣最初问世时,只有富人的外套才钉纽扣。按当时的风俗,男士自己穿衣服,女士则由仆人帮穿。女士衬衣上的扣子钉在左边,极大地方便了伺候女主人的仆人们。
       男士衬衣的扣子在右边,除了自己穿衣服,还因为用右手方便拔出挂在左腰的佩剑,这样就不容易被衬衫兜住。

06.为什么有“男左女右”的说法?
       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物质和人畜的两大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将其归类分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性格或性情,男子性暴刚强,属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阴于右。

      “男左女右”在中医应用上也有实际的科学意义: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即使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的习惯。
       “男左女右”在医学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在社会风俗上是划分区别的一种秩序安排。这种“男左女右”的习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广为传播了。

​请留意:这丫头坐在右边,上图也是。
07.为什么本命年要穿红?
       风水地理学认为,逢本命年时,生肖守护神要去天庭参拜,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述职,这时对人的保护就会减弱,妖魔邪祟就会乘虚而入,红色能够去灾辟邪。
       这与"过年"贴春联的来历也有关联,所以人们用穿红衣服,系红腰带来去灾辟邪,后来被人们发扬光大,连内裤袜子都要红色。


08.什么是三长两短?为什么不叫四长两短?
       通常用来指意外灾祸,民间多作“遇难”、“死亡”等讳词。
       “三长两短”和以前的人死亡入棺木有关。棺木是用六片木材拼凑的:棺盖、棺底、左梆、右梆这四片是长木材;前头、后尾这两片是方形的短木材。
       为什么不叫四长两短?因为尸体入棺木后才上棺盖,所以只称三长。“三长两短”作为死的别称流传的范围越来越宽广,便由俗语转为成语了。


09.为什么《百家姓》开头是“赵钱孙李”?
       明清文献记载,《百家姓》是宋朝初期,由一位吴越地区的儒家学者最先编辑。所以他用了当朝皇帝的姓氏为第一姓;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孙"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李"是后唐皇帝李后主的姓氏。这就是《百家姓》开头四姓"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
       (皇帝姓→过去王之姓→前朝皇帝姓→皇后姓,倒也合适)

10.为什么十二生肖没有猫?
      有民间神话传说用"鼠骗猫"的说法来解释这个问题,但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古时无猫。猫原产于埃及,何时传入中国已不可考,民间传说则由唐三藏从印度带回(但有专家又说是汉朝)。
       所以猫在传入中国以前,中国的十二生肖早就排完成定论了。而且,十二生肖中已经有了老虎这只大猫,所以小猫就拉倒了。


11.为什么称男女感情之事为“桃花运”?
    《诗经》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古时人们就觉得,桃花盛开的时候粉嫩娇艳,如同少女春心萌动时羞涩嫣红的脸庞。几千年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用桃花代表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
       古时人们记述自己生辰用的是“八字”,这个八字就是由天干和地支组成,按照排列组合顺序,每个人的八字随着年岁的变化都会碰到“子午卯酉”这样的组合,"子午卯酉"是地支中代表"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四个方向的,当这个"四象交会"组合出现时,桃花会盛开,就是走“桃花运”的时机,此时求感情最好,因此人们把爱情称作"桃花运"。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碰到桃花运,在我国玄学当中,桃花运何时来也是可以预测的。

       关于“桃花运”,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据说唐代书生崔护,某日在一片桃花林中看到了一间茅舍,他去敲门讨水喝,一位面若桃花的少女来开门…
       
崔护借着喝水的契机和少女聊了起来,这才知道她叫绛娘,崔护看到她家书桌上的一些字画,有些居然带有少女的哀怨情绪,于是两个年轻人越聊越投机,各自心中暗生情愫……
       崔护后来为参加科举考试努力读书,赶考之前想去见见绛娘,于是按照记忆中的路线,再次往绛娘的家,没想到房门紧锁,惆怅之下,崔护写了一首诗:

       在崔护考取功名回乡之际,他又一次来到绛娘家,结果了解到绛娘即将离世的消息。
       原来,绛娘自从和崔护在桃树下邂逅,就觉得这个书生是可以依靠终身的,这让绛娘相思成疾,病倒了。
       崔护于是在绛娘身旁细说心声,结果绛娘的病竟然不治而愈了。之后两人在桃树前结成百年之好。
       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在百姓之间不断传颂,人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桃花运”。
12.为什么回复姓氏要“免贵”?
       在夏商周时期,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通志·氏族略》有云:"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用来区别婚姻,同氏不同姓可通婚,同姓不同氏不可通婚。
       秦统一以后,姓氏合二为一。
       在口语中问“贵氏”犯忌,因“氏”与“死”同音,所以往往要问"贵姓",而有人问"贵姓",才能回答"免贵姓某"。
       当然,如果你姓张和姓孔,你就不需要回答免贵了,因为这是老天爷(即天皇老子、玉皇大帝张百忍)和孔圣人的姓。


13.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五行,五行分别对应五个方位。古代厕所建造在北面偏东的位置,厨房要建造在南面偏东。
       去南方时,习惯说南下(皇帝下江南),当要去厨房时,即去院子的南面,所以说下厨房。
       去北方时,习惯说北上(北上抗日)。当要去厕所时,即是去院子的北面,所以说上厕所。


14.​为什么过年要给孩子“压岁钱”?​
       北宋神宗年间,某年春节夜晚,有个副宰相王韶的小儿子南陔,跟随大人在街头观灯游玩时,不料被歹人掠走,想勒索王韶一笔钱财。逃跑中正巧遇朝廷车子经过,南陔大声呼救,歹人放下南陔仓皇逃跑。
       后来,宋神宗得知此事后,就赐予南陔一些金钱,给他压惊,从此"压岁钱"在民间流传开来。

民间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就出来祸害小孩。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
       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宋代以来,人们用现实流通钱币作为压岁钱,明清时代广泛流行,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连连好运”。)

15.为什么过年包饺子?​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
       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16.为什么佛家弟子都姓释?
       汉族出家人以释为姓,始于道安禅师。佛教初期魏晋沙门,以师为姓,故姓各不同。道安认为,根本道师乃释迦世尊,故"以释命氏",后来他译《增一阿含》,有"四海出家,同称释氏"之语。
       释姓一般为汉传佛教出家人统一使用之姓氏,并未收录于《百家姓》中。

17.为什么要把男宠叫面首​?
       南朝时,刘宋前废帝刘子业继位后,大肆淫乱宫闱。不仅霸占自己的亲姑姑,而且强令内侍当众强暴各叔王的妃子、公主。
       刘子业的姐姐山阴公主刘楚玉有样学样,请求刘子业赐了自己30个"面首"。
       面:即面貌漂亮。首:即头发乌黑,说这样的男子肾强。
从此,面首就确定为男宠代名词。

​18.压箱底是什么东西压了箱子底?
       中国古代有一种性教育工具是"压箱底"。它是一种瓷器,有的比拳头还小一些,外形多作水果状,有盖,内藏一对呈交合状的男女。
       平时,人们把它放在箱底以辟邪,到了女儿出嫁前,母亲把"压箱底"取出来,揭开盖以示女,让她体会"夫妻之道"。

19.五花八门指的是哪五花八门?
       原指“五花阵”与“八门阵”,这是古代兵法中的阵名,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后把该词用作比喻各行各业的暗语。现常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
       表此意时,“五花”与“八门”又指的下面这些:
【五花】:即金菊花、木棉花、水仙花、火棘花、土牛花。
●金菊花,比喻卖茶的女人;
●木棉花,比喻治病的郎中;
●水仙花,比喻酒楼的歌女;
●火棘花,比喻玩杂耍的;
●土牛花,比喻一些挑夫。
【八门】:即巾、皮、彩、挂、平、团、调、聊这八门。

20.什么是七情六欲?​
一般说来:
【七情】指喜、怒、哀、惧、爱、恶、欲;
【七情】在中医里指喜、怒、忧、思、悲、惊、恐。
【六欲】一般指生、死、耳、目、口、鼻;
【六欲】在佛家指的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华欲、人想欲。

​21.什么叫五大三粗?
【五大】:是指双手、双脚大再加上头大;
【三粗】:指腿粗、腰粗、脖子粗。
“五大三粗”是一个褒义词,原指一个人的外型出众,现在常用来形容人高大粗壮,身材魁梧。
手大如簸则是聚财的象征;大脚也是福相,正所谓脚大走四方,说的就是该理;头大也是聪明的象征。

22.​什么叫“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两成语出自《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四体】:指双臂、双腿。
【五谷】:一说是黍、稷、麦、菽、稻;一说是黍、稷、麦、菽、麻。
《论语 · 微子》上的那句话,形容的就是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23.八戒是哪八个“戒”?
《西游记》中,猪八戒的样子实在可笑,他名猪悟能(无能😁),法名八戒,这八戒是佛家用语,具体指哪八戒呢?第一戒杀生、第二戒偷盗、第三戒淫邪、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饮酒、第六戒着香华、第七戒坐卧高广大床、第八戒非时食。人要是做到这八点,还真可以成为圣人了!

24.“身在福中不知福”是什么意思?
        现在常用来指人生活在幸福之中,却并不感到幸福。也形容对优裕的生活不满足。
       下面的内容,在网络上找不到,是小编在某个时刻了解到的:以前在农村,上了“寿”就可以做棺材,做好白坯后,在棺材上面贴上红纸黑字“福”、“寿”两字。(这是对棺材主人活着时的一种美好祝愿。)人死了,躺进了棺材,就是真正的“身在福中不知福”了。(“福”者,棺材也。坟地,“福地”也)。也就是说:当人们说某个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时,实质上是说这个人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就没有希望了,完蛋了。

25.什么是五福临门?
       五福临门的“五福”指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源自《书经·洪范》:“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是中国古人关于幸福观的五条标准。
       然而由于避讳,东汉桓谭于《新论·辨惑第十三》中把“考终命”更改,把五福改为:“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
       长寿、富贵、身体健康且心灵安宁、有美德、不遭横祸而善终,这是中国人对“福”最早的具体阐释。
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
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
       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       福,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人们孜孜追求福禄寿喜财的历史。“福”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亦是圆满、和谐人生的极致追求。

26.什么是不得善终(好死)?​
       不得善终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人不得好死。常指恶人应有的坏下场;也有一层意思是,生前还有什么事情没有处理,心愿没有完成,死不瞑目。
       与之相对应的反义词是寿终正寝,也就是说得到善终。
       得到善终,一是指得到好的结果,好的结局;二是指人正常死亡,不死于刑戮或意外的灾祸。       世间不得善终的九种方式:一、得病无医;二、王法诛戮;三、非人夺精气;四、火焚;五、水溺;六、恶兽吞食;七、堕崖;八、毒药咒诅;九、饥渴所困。因这九种原因致死的都属于横死。横死属于恶业招致的恶果。

       在中华民族传统观念里,“善终”是人生“五福”之一,是人生幸福最高境界。《书经·洪范》认为“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考终命”就是“善终”,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生命临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祥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人生在世,没有人希望自己“不得善终”,只会努力地争取得到“善终”。       要想“善终”,避免“不得善终”,最主要的是要修德为先,积德行善,始终保持平常心。

27.什么叫做“寝不横尸,卧不覆首,眠不北向”?
 什么叫做“寝不横尸”?
它出自于《论语·乡党》,原话是“寝不尸”。这里的“尸”指的是如尸体一样仰面而卧,也就是说,仰面睡觉,在古人看来就如横尸一样,是十分不吉利、不健康的。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么说确实有一定道理。研究发现,在所有的睡姿中,仰面睡觉肢体的放松程度最差,而且容易把手放在胸口、腹部,引发不适甚至噩梦。最重要的是,仰面入睡可能诱发睡眠呼吸暂停,甚至口水流入器官,更有甚者会引发食物的反流而导致窒息。
因此,古人把仰面睡觉视作“横尸”,是不为过的。


“卧不覆首”的说法,源于《千金要方》。原文讲:“冬夜不覆其头,得长寿”。
头为诸阳之会,为一身阳经汇聚之所,气血运行旺盛。覆首,一来容易影响气血的运行,二来可能引发头部出汗,腠理舒张,从而令病邪乘虚而入。更重要的是,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覆首而卧会影响到呼吸的顺畅,降低睡眠质量。
所以,卧不覆首的讲法也是很有道理的。

所谓“眠不北向”,出自于《老老恒言》。原文讲:“首勿北卧,谓避阴气”。
《千金要方》也说:“头勿北卧,及墙北亦勿安床”。
古人为什么忌讳向北而卧呢?很简单,北者,阴也。头部作为诸阳之会,睡眠时北卧,易受阴气所扰。尤其是秋冬季节,风寒之邪易从北而来,若于睡眠中直入于脑,则容易形成风寒头痛,甚则影响一身气血运行。
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头是多条经脉会聚的地方,所承接的气会向花洒一样从头部下到全身,睡眠时头的朝向确实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我国古代大医孙思邈的主张:
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即春夏两季头朝东睡,迎接阳气,秋冬两季头朝西睡,安养阴气。如果是嫌麻烦或者需要补阳气的人群,可以简单地保持头朝东的睡姿,就是很好的睡眠养生法了。
有权威的《礼记·玉藻》要求“恒东首”,即一年四季均头向东睡。据说是日出东方。
睡眠之法,自古就有人研究、探讨。以明末清初大医家曹庭栋总结得尤为系统,其“操、纵二法”更为人们所推崇。

【小编听一些易学师兄说:睡觉应南北向,以顺应地球的磁场也就是“合道”。总之都是很有“道理”。而小编认为:结合自家房间的实际状况,什么方向合适就搞什么方向,刻意的去做也没啥必要,你觉得呢?除非真有风水大师指点说必须的,不然还是从“家情”出发,再不然就谁的都不听,站着睡╭(ᵔ_ᵔ)╮】
28.什么叫做三媒六证?
       旧时婚姻,由父母包办,还必须有媒人介绍,表示郑重其事。
【三媒】:指男方聘请的媒人、女方聘请的媒人还有就是给双方牵线搭桥的中间媒人。
【六证】:指在天地桌上摆放一个斗、一把尺、一杆秤、一把剪子、一面镜子、一个算盘。出自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二折:“我大茶小礼,三媒六证,亲自娶了个夫人。”

29.喝“交杯酒”的来历
       据传,这一习俗源于先秦时期。《礼记·昏羲》载:新郎、新娘各执一片一剖为二的瓢饮酒。其意是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夫妻间享有相同的地位,婚后相亲相爱,百事和谐。
      到了唐代,除了沿用瓢作酒器外,亦可以杯替代。
      到了宋代,新婚夫妇喝交杯酒时用的是两个酒杯,先饮一半后再换杯共饮,饮完后则将酒杯一正一反掷于床下,以示婚后百年合好。
      清末的时候,交杯酒仪式已发展成为“合卺”、“交杯”、“攥金钱”三个部分。
       今天的婚仪中,“安杯于床下”之礼已被革除,“攥金钱”则为“掷纸花”所代替,惟“交杯酒”之礼仪仍然实行,为婚礼平添了喜庆的气氛。

30.闹洞房的来​历
       中国传统婚姻以其礼仪的隆重和场面的铺陈而颇具特色。它通常要经过提、订婚、迎娶出嫁、闹房等“程序”;其中以新婚当夜众亲友在洞房嬉闹新娘和新郎后,新人双双携手归寝为一高潮。旧时,此中滋生出一些乖情悖理的举动,因多发生在洞房里,故称为“闹房”、“闹洞房”、“闹新房”;由于这一习俗以新娘为主要逗趣对象,故又称“闹新娘”、“耍新娘”,旧时还称为“戏妇”。

       关于闹房习俗的来历,我国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驱邪避灾。
       相传,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见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进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他建议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时分,魔鬼终于逃走了。可见,闹房一开始即被蒙上了驱邪避灾的色彩。

闹洞房驱邪的风俗南北各地均有。新人入洞房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新郎前一晚就须睡在洞房,事先请两名女童手执红烛将新房内照一遍;天津人则请吹打班子在新房内吹打,以求吉利。
新人入房后,驱房内邪气依然十分重要。诸如在东涨,新郎进屋后要象征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执单刀朝每个角落虚砍一刀,并歌曰:“一砍妖,二砍怪,三砍魔鬼坏脑袋,四砍丧神快离开,笑看麒麟送子来。”更普遍的习俗是在新房内置长明灯。所谓“洞房花烛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有学者研究说,“听房”习俗,实质上也是防鬼怪进入洞房的一种保护措施。

关于闹房来历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闹房首先在北方出现,而且开始时主要是新郎,这大概与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性有关。他们以狩猎和游牧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骠悍和勇健,在新婚时忍受棒打可以证明一个男人是合格的大丈夫。世界上有些落后的民族以自残和被虐来表明男人资格,甚至拿猎取到的人头作为信物求偶,恐怕同出一义。
       闹房在古代保留了这一原始习俗。


31.新娘蒙“红盖头”的来​历
       古时候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御寒使用的;只仅仅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
       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
       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不废,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为了表示喜庆,新娘的盖头都选用红色的。

      新娘为什么要蒙盖头,还与神话传说有关。据唐朝李冗的《独异志》载,传说在宇宙初开的时候,天下只有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俩商议,要配为夫妻。但他俩又觉得害羞。于是兄妹俩上到山顶,向天祷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空中的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话一落音,那几个云团冉冉近移,终于聚合为一。
       于是,女娲就与兄成婚。女娲为了遮盖羞颜,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扇与苫同音。苫者,盖也。而以扇遮面,终不如丝织物轻柔、简便、美观。因此,执扇遮面就逐渐被盖头蒙头代替了。
       世界上许多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中,都有兄妹结婚的情节,而且都有用树叶、兽皮或编织物遮面避羞的描述。新娘蒙红盖头只是由其演变过来的。

​32.二百五的来历
       苏秦一直努力说服六国联合抗秦,史称"六国封相"。但苏秦在齐国的时候被刺客杀了。
       齐王为了抓出刺客,特贴出告示,声称苏秦为大内奸,刺杀苏秦者赏金千两。
       告示一出,立刻有四个上钩,声称是自己所为。
       齐王正恨刺客牙痒,怒道:1000两黄金每人250,顺便把这四个250推出去砍了!

33.拍马屁的来历
       一说是元代蒙古人有个习惯,两人牵马相遇,要在对方马屁股上拍一下,表示尊敬。
       二是蒙古族好骑手遇到烈性马便拍拍马屁股,使马感到舒服,随即乘势跃身上马,纵马而去。
       三是蒙古人爱马,如果马肥,两股必然隆起,所以见到骏马,总喜欢拍着马屁股称赞一番。


34.孺子牛的来历​
       齐景公非常疼爱庶子荼,有一次齐景公和荼在一起嬉戏,竟然口里衔根绳子,让荼牵着走。不料,儿子不小心跌倒,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折了。
       齐景公临死前遗命立荼为国君。景公死后,陈僖子要立公子阳生。齐景公的大臣鲍牧对陈僖子说:"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

35.智囊一词的来历​
       战国时期,秦惠王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疾。公子疾初任庶长,因战功封为严君。
       秦武王时,与甘茂分别为左右丞相。公子疾为人滑稽多谋,但因患瘿疾,颈前长了一个大囊肿,被秦人戏称为"智囊"。
       "智囊"一词后来逐渐转意,由指人身体上的囊肿,变成指聪明的人。


36.“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来历
       宋代宰相王安石中年丧妻,续娶了一名叫姣娘的小妾,时年18。老夫少妻的生活,使得姣娘私下与年轻仆人偷情。
       据说有一次王安石藏在连接睡房的杂物间,亲眼见到姣娘与仆人在床上做那事,本来火冒三丈,但一忍再忍,马上出门拿竹竿去捣门口的树(那树上有个乌鸦窝),搞得乌鸦受惊乱飞大叫……到了中秋佳节,王安石为姣娘吟诗道:“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
       姣娘本就是才女,听到诗中之事,内心大惊,知道自己的事情已经暴露,吓得跪在王安石面前,说:“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够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
       王安石听了,也深知其苦,即赐银千两,送姣娘与仆人成婚。

37.犬子的来历
       "犬子"是司马相如小名,《史记》记载,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
       他长大后,也觉得名字不好听,加上又仰慕蔺相如的为人,自己便改为相如。
       但随着司马相如的成名,"犬子"也不断为人所知。人们便争相效仿,谦称自家儿郎,用上了"犬子"一词。

38.“敲竹杠”的来历
     “敲竹杠”的来源有四个历史故事。
       ①清代林则徐禁烟,有一个水运商将烟土藏在竹杠中偷渡,想要以此逃避官员的检查。
       这一天,商船行驶到浙江绍兴码头,检察官等数人上船例行检查,并没有发现烟土,准备放行。但是好巧不巧的他遇到了一个“专业”人士,因为这位官爷吸着旱烟走了上来,后随手将烟筒杆在船上的竹杠上敲了几下。
       这么一手直接让船商慌了起来,以为这位官爷凭借着竹杠中的声音,知道了他偷偷藏鸦片的事实,于是乎赶忙掏出银两贿赂官员,以此请求包涵。
       至此之后,敲竹杠一词也算流传下来,似乎是在告诫被敲竹杠的人,要识时务者为俊杰,赶紧破财消灾,吃亏认怂。

       ②从前有一个渡口,一位艄公在收取过河钱,结果一位打扮成乞丐模样的人死活不给钱,艄公看这个人穿着寒酸也是起了恻隐之心,便叹了一口气想着就与人为善,让他过了这个河。
       但因为之前问乞丐要钱是伸着手的,为了让伸出的手收回来更加自然雅观,艄公便顺势敲了一下乞丐怀中抱着的竹杠,却不想这一敲却敲出了大名堂。
       原来这位乞丐其实是得了一笔意外横财,可能不是什么干净的路子,因此当船工无意间敲了乞丐的竹杠之后,乞丐以为船工发现了,害怕他报官,于是赶紧悄悄的塞给艄公一些银子。
       艄公觉得非常奇怪,不是之前没钱吗?怎么又给钱了,于是不信邪的艄公又敲了一下乞丐的竹杠,结果乞丐又给了一些银子。
       自此之后,人们把勒索财物利益的行为称为“敲竹杠”。

       ③故事发生在四川山区,说是有钱人进山烧香需要乘坐一种用竹竿做的滑杆,滑杆需要人抬着走,有些不厚道的人家在抬着客人走到半山腰的时候就会敲着竹竿要求增加工钱,要是不给钱就把人扔在半山腰上,乘坐滑竿的人没办法只能掏钱。
       很明显,干活的人不仅不讲究诚信,还了勒索客人钱财。此处将敲竹杠排到了贬义的位置,之后的说法也更加贬低了敲竹杠的意义。

       ④说的还是清朝末年市场上,一个店家在收到钱之后会将铜钱装在竹杠里,晚上全部倒出来盘点,结果当时有家店铺老板就很不老实,每当有外地顾客进门之后,老板便敲竹杠提醒伙计要载客,久而久之,敲竹杠便成了勒索他人的代名词。
       “敲竹杠”无疑是件不正当的索财行为,然而传说故事中所介绍的敲竹杠说敲诈的都是一些心中有鬼的人,做错事情在先,看似因果轮回报应不爽,然而在真正的现实生活当中被敲竹杠者却往往是受害者。

39.生日吃长寿面的来历
       生日吃寿面的习俗源于西汉年间。相传,汉武帝崇信鬼神又相信相术。一天与众大臣聊天,说到人的寿命长短时,汉武帝说:《相书》上讲,人的人中长,寿命就长,若人中1寸长,就可以活到100岁。”坐在汉武帝身边的大臣东方朔听后就大笑了起来,众大臣莫名其妙,都怪他对皇帝无礼。汉武帝问他笑什么,东方朔解释说:“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100岁,人中1寸长,彭祖活了800岁,他的人中就长8寸,那他的脸有多长啊。”

       众人闻之也大笑起来,看来想长寿,靠脸长长点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想个变通的办法表达一下自己长寿的愿望。脸即面,那“脸长即面长”,于是人们就借用长长的面条来祝福长寿。
渐渐地,这种做法又演化为生日吃面条的习惯,称之为吃“长寿面”。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40.戒指的来历
       戒指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宫廷。女性戴戒指是用以记事。戒指是一种“禁戒”、“戒止”的标志。当时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在后宫被皇上看上者,宦官就记下她陪伴君王的日期,并在她右手上戴一枚银戒指作为记号。当后妃妊娠,告知宦官,就给戴一枚金戒指在左手上,以示戒身。       戒指传至民间,其作用就不仅是简单的装饰品了。男女互爱,互相赠送,山盟海誓,以此为证。
       它起源于实用,而后逐渐转向审美和财富的统一,并逐渐被赋予不同的文化意义。

41.耳环的来历​
      俗话讲:不上轿不扎耳朵眼,女儿出嫁的时候,佩戴的饰物。寓意:常回家看看。
       女人佩戴的耳环,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最初叫“珰”,东汉刘熙《释名》说:“穿耳施珠曰‘珰’。”
       史料记载说,在中国古代,穿耳戴环曾经是“卑贱者”的标志。明代《留青日札》一书中说: “女子穿耳,带以耳环,盖自古有之,乃贱者之事。”原来穿耳的最初意义,并不在于装饰,而是为了起到警戒的作用。因为有些妇女过于活跃,不甘居守,有人便想出在女子的耳上扎上一孔,并悬挂上耳珠,以提醒她们生活检点,行动谨慎。但那个时候的女子对穿耳之举,并不像现今妇女那么热衷,而是处于被迫的地位。
到了宋明时期,由于礼教思想的抬头,妇女穿耳之风空前流行,耳环成了女人喜欢的饰品。不说一般的妇女,就连皇后、嫔妃也不例外。时间一长,穿耳戴环便形成了风气。
       所以,《陌上桑》里,男人为之倾倒的罗敷是“耳中明月珠”;《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是“耳著明月珰。”罗隐在《杂咏》诗所写的游春女子是“金环耳际摇”。

       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害眼病的姑娘,不久双目失明了。后来,她幸遇一位名医,名医认为她可以复明。在征得姑娘的同意后,拿起闪闪发光的银针在她两侧耳垂中各刺一银针后,奇迹出现了,姑娘重见光明。姑娘非常感激,于是请银匠精制一对耳环戴在耳上,以示永不忘记名医之恩。当姑娘戴上银耳环后,她日益眉清目秀,并逢人传诵名医的声名。穿耳戴环能明目的奇迹相继传开以后,许多富裕人家的姑娘和妇女都纷纷穿耳戴环,并流传到今,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

42.黄脸婆的来历​
       古代女性所用的化妆品落后,一般所用的搽脸粉含铅,有毒性,长期使用会导致脸色变黄所以年纪愈大的女性,受害时间愈长,受害愈深。故年长一些的女性就会呈现黄脸婆的症状。

43.称太监为“公公”的来历​
       古人为啥将太监称作公公?
原来,太监本应被称作“宫公”,就是被阉割的男人,受过宫刑,由于读音相同而念成“公公”,后来以讹传讹,也就逐渐被“公公”代称了。

44.吃醋的来历
       唐代《朝野佥载》里记载:房玄龄怕老婆很有名,一直不敢娶小妾。唐太宗想赏几个美女给自己的爱卿,结果被魏征劝阻了。皇帝派内侍去房玄龄家里去打探口风,结果房夫人一哭二闹三上吊,外加一顿拳脚撕咬,老房衣冠不整几乎不能上朝。
       皇帝御驾来到老房家,下旨道:天子欲赐十二名女子于房玄龄照顾饮食起居,以表彰房丞相,如果你应允这件事,赐美酒一杯;如果你不允此事,朕赐你毒酒一杯。
       房氏“宁妒而死”,拿起毒酒一饮而尽。
      结果呢?“毒酒”不过一杯醋而已。宁可选择吃“毒酒”死,也不允许老公纳妾,这浓浓的酸意里却浸透着对夫君无限的爱。

45.“胡说八道”的来历。为什么不是胡说七道或者是九道呢?
       人们经常把有些人办事或说话不符合实际(或不符合规定)称之为“胡来”或“胡说”;把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的瞎说称为“胡说八道”。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胡是中国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胡说”一词始于东晋之后,这时候,居住在西北的主要有匈奴、鲜卑等民族。胡人说话中原人听不懂,因此,中原人把他们的话叫胡说。八道,即八正道,一称八圣道;为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它主要论述通向涅磐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胡人讲解佛经八圣道在词语上可简作胡说八道,而听不懂佛法,又看不懂佛文的人,把胡人讲解佛经说成是“胡说八道”。故后世以“胡说”、“胡说八道”、“一派胡言”等词语喻不可信。
       到后来,把汉人的一些不符合规定的说法和做法也称之为“胡说”“胡来”了。今泛指一切没有根据的说法。
       

胡说八道这句成语也与道教有些源渊。道教追求长生不老与得道成仙,但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八个阶段,也就是八道。哪八道呢?一为入道,进入道门;二为学道,学习修道的理论和方法;三为访道,对道的研修要请高道大德加以指点;四为修道,个人修行;五为得道,通过修行、参悟,自己的道行日益高深;六为传道,有了道行,不仅要个人修持还要普渡众生进行传道;七为“了道”,通过上述修道的过程终于得道,脱胎换骨完成了修道的过程;八为成道,也就是升入天界成为神仙了。
       胡说八道文字最早出自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八回:“你那曾见《素问》、《难经》、《本草》、《脉诀》,是甚般章句,怎生注解,就这等胡说乱道,会甚么悬丝诊脉!”

46.乱七八糟的来历
       发生在西汉时期的同姓王联合大叛乱“七国之乱”和西晋时晋朝皇室内宫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给当时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社会生活被搞得一团糟。
       后来人们便将这两次叛乱联系起来,构成了“乱七八糟”这句成语。

47.跳槽的来历​
       跳槽一词原是青楼用语,在明清时代,这句话含有狎邪之意。
​       最早这个词是说:一个妓女和一个嫖客缠绵了一段之后,又发现了更有钱的主,于是丢弃旧爱,另就新欢,如同马从一个槽换到了另外一个槽吃草,这种另攀高枝的做法被形象地称为跳槽。
       如今跳槽被当成变换工作的代语。

48.握手的来​历
        握手最早发生在人类“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在狩猎和战争时,人们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他们遇见陌生人时,如果大家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没有藏武器。
       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握手”礼节。


49.“抓周儿”的来​历
       抓周儿的仪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顿“长寿面”之前进行。讲究一些的富户都要在床(炕)前陈设大案,上摆:印章、儒释道三教的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账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儿”还要加摆:铲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缝纫用具)、绣线、花样子(刺绣用具)等等。
       一般人家,限于经济条件,多予简化,仅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

       据史书记载,此风俗兴于魏晋南北朝。《颜氏家训·风操》有述:“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
       唐宋时期,抓周儿这一风俗已很流行,民间十分重视,仪式也很隆重。《梦粱录·育子》篇中有关南宋时杭州风俗说:“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日卒’,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秉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段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文件,谓之‘拈周试哗’。”


50.一天三餐制的来历
       在宋朝之前,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只有皇室四餐,诸侯三餐。西汉时,给叛变被流放的淮南王的圣旨上,就专门点出,"减一日三餐为两餐"。
       这归功于宋代经济的繁荣,除了酒肆之间不再如唐代被约束在市坊中间,夜市晚上不实行宵禁,晚上夜生活丰富,所以才加一顿晚饭。

51.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来历​
       古时候,有对父子俩开了一个小茶馆。知县白老爷是一个贪财好利的主儿,经常来白吃白喝。虽然父子俩受不了,有气,但也没办法。
       有一段时间老掌柜病了,小掌柜司炉掌壶。等老掌柜病好以后,发现县太爷再没来了,于是问儿子是何缘由?
       小掌柜一笑说:"我给他沏茶,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52.“沐浴”的来历
       在古代,如遇重大事件或节日,人们要“沐浴更衣”,以示尊敬,那么“沐浴”又是从何而来呢?
       我国沐浴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就有沐浴的记载。“沐”指洗脸,“浴”指擦洗全身。《周礼》中也有“王之寝中有浴室”的记载。到春秋时期,我国人民已开始使用专门的设备来洗澡了。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曾著有《沐浴经》三卷,这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研究洗澡的专著。

       据史书记载,公元334年,东晋石虎在邺城盖了“龙温池”,这是我国较早的大型私人浴室。西安临潼闻名中外的温泉浴室“华清池”,则建于唐代。

       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的繁荣,营业性的公共浴室应运而生。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有“公所在浴处,必挂壶于门”的记载,说明宋代的公共浴室还挂有招徕顾客的标志。非但如此,当时已出现了代客擦背的专职服务人员,他们很受洗澡人的欢迎。苏东坡曾在一首《如梦令》词里赞叹过他们的劳动:“寄词擦背人,昼夜劳君挥肘。”及至16世纪,我国的公共浴室就相当普遍了。​

53.胭脂的来历
       胭脂,自古以来在东方文化中就是女性美的一种象征,胭脂在中国,先秦已有。若深究其源,又有两说:
       一为胭脂起源于匈奴说。自来持此说者,都是根据《西河旧事》等书之记载。据说匈奴在汉武帝时,失去祁连、燕支二山之后,曾凄凉地唱出一首悲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燕支,又作焉支,其山遍生燕支花,即红花。匈奴嫁妇,采其花,榨其汁,凝为脂,以为饰。后来,燕支才写作燕脂、胭脂。
       二为胭脂始于商纣之说。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记载:燕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为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

  这两种说法,根据现代考古的发现,都难以成立。曾发现一件颇有说服力的出土物证,即辽西牛河梁神女庙遗址出土的神女头像。其像“面涂红彩”,“唇部涂朱”,“出土时颜色鲜红”。不难想象,倘若先民妇女自己尚不知涂红施朱,就不会去为神塑像搽胭脂、抹口红了。依此判断,用植物性染料作胭脂的可能性更大。无论结论如何,东方女性涂口红,搽胭脂,至少已有5000多年历史了。

54.生孩子发红蛋的来历
       在我国远古时期,北方易水中游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氏族商。后来建立的商朝,就是由这个氏族发展起来的。商的始祖是“契”,他的母亲简狄是部族首领喾的妻子。
       传说有一天,简狄到易水边洗澡,忽然有一只喜燕在她身边的一株大柳树下生了一个蛋,简狄见后,就将燕子蛋吃了下去。
       一年后,简狄生下了一个眉清目秀的男孩,整个氏族的人都为此而高兴,并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首领喾更是兴奋,叫人煮了许多红鸡蛋,分送给大家共享。这个孩子就是“契”。契长大以后接替父亲当了氏族的首领,成了商的始祖。
       从此,商这一族的人就将燕子奉为神鸟,并认为,谁家妇女只要吃燕子蛋,就会生一个聪明而又本领高强的男孩子。
      契的功绩和生孩子吃红蛋的古老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55.“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来历​
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不过这个我还能理解点,因为好像四川那边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56.“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来历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57.有眼不识金镶玉”的来历​
本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玉的。

58.“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来历​
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59.“狗屁不通”的来历
     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
       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

60.“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来历​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62.“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来历​
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

63.“倒霉”的来历
“倒楣”一词原是江浙一带的方言,指事不顺利或运气坏。
       大约在明朝末年,那时候,由于“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重地限制了广大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的发挥,加之考场舞整之风极盛,所以一般的读书人要想中举是极不容易的。为了求个吉利,举子们在临考之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当地人称之为“楣”。考中了,旗杆照竖不误,考不中就把旗杆撤去,叫做“倒楣”。
        后来传播开来,慢慢就变成了“倒霉”了。

64.​披麻戴孝的来历
      我国许多地方的老人去世后,送葬的时候总要最亲的人(如儿子)拜路,三步一跪,五步一拜。送葬的人穿一身黑衣服,再用一只麻袋弄成披风样式,从头顶披戴到腰间。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儿子,他们成家以后都不孝敬老娘,老婆婆想教育他们一顿,尽到做娘的责任。
       第二天,老婆婆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死了不要你们花一文钱,用破草席把我一卷扔在阴水洞里就行了。不过你们要从今日开始,天天看着屋后树上的乌鸦和山林里的猫头鹰是怎样过日子的——一直到我闭了眼为止。”不花一文钱,这正中了两个不孝子的心意,他们马上答应了。
       兄弟俩本来无心看什么乌鸦与猫头鹰过日子,但经老娘一提醒,出工收工时便不由自主地注意了起来。
       原来,乌鸦与猫头鹰都是细心地喂养自己的孩子的,这些小家伙不管妈妈飞来飞去衔吃的有多快,还是张大嘴巴,嗷嗷待哺。可是,小家伙长大以后又怎样对待生养自己的妈妈呢?小乌鸦还不错,妈妈老了飞不动,觅不到食,就让她待在家,衔来吃的填在她嘴里,等到小乌鸦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喂养她。这样反哺之情,代代相传。
       而小猫头鹰却截然相反,妈妈老得不中用了,就把妈妈吃掉。令人伤心的是,小猫头鹰后来也被自己的孩子吃掉。这样反咬一口,一代吃一代。
       兄弟俩越看越看不下去,如今这样对待老娘,将来孩子也这样对待我们怎么办?他们不敢往下想,渐渐地改变了对老娘的态度。
      可是,天不作美,兄弟俩刚刚开始孝敬赡养老娘,她老人家却偏偏过世了,兄弟俩后悔莫及。
       为了表示孝心,安葬那天,他们不是穿红戴绿,而是模仿乌鸦羽毛的颜色,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猫头鹰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
       打那以后,这个风俗就逐渐流传开来。有的地方比较穷,就裁一条黑布戴在胳膊上。都是为了表示要永远记取乌鸦与猫头鹰善恶孝逆的教训。

65.给亡人烧纸的来历​
       传统上,逢年过节祭奠老人和逝去的亲人时,人们尤其是老人们喜欢烧一些用纸叠成的所谓金银元宝。那么,给死人烧纸钱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在汉代,有个名叫尤文一的秀才,寒窗苦读十几年,却没能获取功名。他便弃笔从商,投在大发明家蔡伦的门下,学习造纸。
       尤秀才聪明过人,很受蔡伦的器重,很快蔡伦就把自己的技术全部传给了尤秀才。
       过了几年,蔡伦死了,尤秀才就继承蔡伦的事业造起纸来。尤秀才比蔡伦更胜一筹,造出的纸又多又好。可是,当时用纸的人很少,造出的纸卖不出去,在库房里堆积如山。
       为此,尤秀才十分犯愁,渐渐地茶饭不进,卧床不起,三天没过,竟然闭上眼睛死去了。家里的人顿时哭得天昏地暗。左邻右舍知道了消息,都过来帮助料理丧事。
       尤秀才的妻子哭着对大伙说:“家境不好,没有什么可以陪葬,就把这些纸烧给他做陪葬吧。”于是,专门派一个人在尤秀才的灵前烧纸。
       到了第三天,尤秀才突然坐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叫着:“快烧纸,快烧纸。”人们以为尤秀才还魂了,都害怕起来。尤秀才却说:“不要害怕,我是真的活了,是阎王老爷把我放回来的。”
       人们都感到十分好奇,纷纷询问根由。尤秀才说:“是你们烧的这些纸把我救了。这纸烧化之后,到了阴曹地府就变成了钱。我用这钱还了债,赎了罪,阎王老爷就把我放回来了。”家里人听了,无不欢天喜地,又烧了不少纸。这件事传出去之后,也有人不相信。
        一个有钱有势的老员外把尤秀才找去,对他说:“我家用金银陪葬,不是比纸值钱得多吗?”尤秀才说:“员外不知。这金银是阳间所用的,绝对带不到阴曹地府去。不信,员外老爷可掘开祖坟,那些陪葬的金银保证分毫没动。”员外听了点头称是,并买了尤秀才家大量的纸。于是,买纸的人一下子多起来,尤秀才造出的纸还供不上卖哩。其实,尤秀才并不是真的死而复生,只不过是为了多卖纸,和妻子商量设下的一个计策。然而,给死人烧纸的风俗却一直流传下来了。
【这哥们还是“营销界”的鬼才鼻祖呀】
   

66.中秋吃月饼的来历
       中国很早就有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那天吃月饼的习俗,这种习俗的来源说法不一。普遍的说法是:
       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今天,我们在中秋节吃月饼,不仅为了庆祝丰收,而且也是对亲人团圆的一种期盼。

看完这些,你是否对我们古老的文化传承至今而心生感叹呢?
下期见!
​说明:本文内容,几乎来自网络收集,凡有作品及声明权益处均已注明;因传统文化与习俗是古已有之的内容,并不存在多少“原创”的可能性,故个人文字著述部分有,然不多。而所谓“原创”,在其版式与体例编辑排制罢。如有异议,欢迎提醒与指正,谢谢!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