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名菜来历故事与传说|东坡肉、佛跳墙、叫化鸡




东坡肉的故事
中国古代的诗人,李白活在酒香里,而还活在烟火气里的不多,苏轼当推为一个特别的例子。
“煮芹烧笋饷春耕”,于是有了“东坡笋”;
“手红冰碗藕”,于是有了“东坡藕”;
“桃花流水鳜鱼肥”,于是有“东坡鳜鱼”……
不过流传最盛的还是“东坡肉”。黄州东坡肉、眉州东坡一品肉、竹筒东坡肉、清汤东坡肉、南昌大塘东坡肉、东坡春鸠脍、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不一而足,不胜枚举了。
挂上“东坡”品牌的美食,不是空壳,几乎都与苏东坡的坎坷经历,为政亲民的事迹,以及热爱生活的品质有关。
九江派的东坡肉,颇有嚼头,更重要的是,通过故事呈现了一个亲民爱民的苏东坡。

东坡肉其实是“巧了不是”😁宋朝文学家苏东坡,为了到建昌访挚友李公择,来到永修境内的一个叫做艾城的地方。
当时正是处于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三伏天。这一天,一个农家小孩因为贪玩,中暑了,被路过的苏东坡所救。小孩的父母为了表示对苏东坡表示感谢,特地邀请他去家里做客,特地的买了两斤的猪肉,路过稻田的时候正好用一束稻草提着回去。不过这户人家也是赶巧了,虽然素不相识,但是苏轼确实是个爱吃猪肉的人,关于苏轼爱吃猪肉的典故非常多。农夫为了感谢恩人,想问苏东坡喜欢什么口味的。恰好这个时候,苏东坡遇到美景,正在填词,口中恋恋有词,“禾草珍珠透心香”。农夫一听这话,心里面琢磨着,难道是和草蒸煮透心香。这是说要把肉和草一起蒸煮,并且要煮得透心。吃饭的时候,端菜上来,苏东坡看到农夫用草捆着肉,一整块的端上来,没有动手去吃,不知道什么原因,又不好意思开口问是什么问题。农夫看到苏东坡没有动筷子,好奇一问,才对苏东坡解释说,前面问你喜欢什么样口味的时候,你不是说了要“和草蒸煮透心香”,我就是按照你说的要求弄得,你怎么不吃呢?苏东坡这个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个情况。没有想到稻草合着肉一起煮,有着一股清香,味道可口,十分下饭。随口而出:“晨曦舒彩,绚烂天半,水上荷香,朝露如珠,故赋诗‘荷上珍珠透馨香’,主人是误听了。”苏东坡想主人如此的好客,不想再打扰人家了,于是就要走了,在自己的包袱里面取了5两的银子,还留了一张纸条,上面这样写着“主人盛情难极,东坡不辞而别。”农夫回来看到这样的条子,一时间大为吃惊,没有想到救了自己孩子一命的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于是这件事情就一传十,十传百地传了开来,大家都学着这样用稻草煮着吃,后来人们亲切地称呼为东坡肉,也是如今的红烧肉。此后的街头巷尾就流传开来一句话:“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以上这个故事就是永修版本的东坡肉。现在,在江西省永修县一带的地方,要是有宴席,带着稻草的东坡肉绝对头菜,而且一上桌就是两大碗才够吃,是远近驰名的特产,是满汉全席里面的一道菜。永修东坡肉最大的亮点就是有一股清香味,正好能中和猪肉的膻味。别看现在的东坡肉这么香,在古代可没有这么高级的烹饪手法,当时的东坡肉肯定不能和现在的东坡肉相比。而且在宋朝猪肉并不普及,相反,大家并不喜欢吃猪肉,那时候没有胡椒、辣椒,猪肉的膻味一直没办法去除,不过现在有了稻草的加入,猪肉反而变得美味,也算是一件无巧不成书的事吧。

​关于东坡肉的真正说法
其实苏东坡的东坡肉,永修是一道,杭州也有自己的一道东坡肉,这算是两款东坡肉,不能混为一谈。在宋哲宗元年间,苏轼来到了阔别了十五年的杭州任杭州的知府。在这一年的雨季时节,浙江一带大雨不停,连续下了一个多月,庄稼被大雨淹没,百姓受灾。由于苏东坡及时的采取了有效的方法,使得杭州一带的百姓度过了难关。在期间,他组织了官府和百姓,开始规划西湖的水力资源,修建了堤坝,扩宽了水渠使得西湖的旧景变得更加的漂亮了,百姓因此受益。杭州的百姓为了感谢他,都夸他是一位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和黄州的时候喜欢吃猪肉,过年的时候,百姓给他送来了很多的猪肉,苏东坡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一大块一大块的,烧得红红的,最后分给百姓吃,百姓吃过无不喜欢,最后亲切的称呼为东坡肉。

佛跳墙的来历
佛跳墙,又名满坛香、福寿全,是福建福州的当地名菜,属闽菜系。
“佛跳墙”名的由来,在福州民间有三种传说:
01
佛跳墙的第一种说法​
佛跳墙原名“福寿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福州官钱局一官员宴请福建布政使周莲,他为巴结周莲,令内眷亲自主厨,用绍兴酒坛装鸡、鸭、羊肉、猪肚、鸽蛋及海产品等20多种原、辅料,煨制而成,取名福寿全。周莲尝后,赞不绝口。问及菜名,该 官员说该菜取“吉祥如意、福寿双全”之意,名“福寿全”。
后来,衙厨郑春发学成烹制此菜方法后加以改进,口味胜于先者。到郑春发开设“聚春园”菜馆时,即以此菜轰动榕城。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来尝此菜,当福寿全上席启坛时,荤香四溢 ,其中一秀才心醉神迷,触发诗兴,当即漫声吟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
同时,在福州话中,“福寿全”与“佛跳墙”发音亦雷同。从此,引用诗句之意:“佛跳墙”便成了此菜的正名,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02
佛跳墙的第二种说法
福建风俗,新媳妇出嫁后的第三天,要亲自下厨露一手茶饭手艺,侍奉公婆,博取赏识。传说一位富家女,娇生惯养,不习厨事,出嫁前夕愁苦不已。她母亲便把家里的山珍海味都拿出来做成各式菜肴,一一用荷叶包好,告诉她如何烹煮。
谁知这位小姐竟把烧制方法忘光,情急之间就把所有的菜一股脑儿倒进一个绍酒坛子里,盖上荷叶,撂在灶头。第二天浓香飘出,合家连赞好菜,这就是“十八个菜一锅煮”的“佛跳墙”的来头了。

03
佛跳墙的第三种说法
据说,唐朝的高僧玄荃,在往福建少林寺途中,传经路过“闽都”福州,夜宿旅店,正好隔墙贵官家以“满坛香”宴奉宾客,高僧嗅之垂涎三尺,顿弃佛门多年修行,跳墙而入一享“满坛香”。“佛跳墙”即因此而得名。

​由于“佛跳墙”是把几十种原料煨于一坛,既有共同的荤味,又保持各自的特色。吃起来软嫩柔润,浓郁荤香,又荤而不腻;各料互为渗透,味中有味,各种香气混合,香飘四座。同时营养价值极高,具有补气养血、清肺润肠、防治虚寒等功效。
上席时如配以蓑衣萝卜(白萝卜切 成的丝)一碟、油芥辣一碟、火腿拌豆芽心一碟、冬菇炒豆苗一碟,再用银丝卷、芝麻烧饼佐食,更是妙不可言,其味无穷。

佛跳墙之煨器,多年来一直选用绍兴酒坛,坛中有绍兴名酒与料调合。煨佛跳墙讲究储香保味,料装坛后先用荷叶密封坛口,然后加盖。煨佛跳墙之火种乃严格质纯无烟的炭火,旺火烧沸后用微火煨五六个小时而成。
真正的佛跳墙,在煨制过程中几乎没有香味冒出,反而在煨成开坛之时,只需略略掀开荷叶,便有酒香扑鼻,直入心脾。盛出来汤浓色褐,却厚而不腻。
佛跳墙富含营养,可促进发育,美容,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乃进补佳品。

制作这道美食,工序十分繁琐。原料有几十种之多:鲍鱼、辽参、鱼唇、花胶、元贝、鹅掌、鲍汁、蛏子、猪肚、蹄筋、墨鱼、鹌鹑蛋、冬菇、冬笋等等

这道菜的精华其实还是在汤里,各种名贵食材煨成一锅,其汤鲜无比,所以佛跳墙又被誉为“天下第一汤”......
(要充分体现每一种食材的口味和特点需要先将这十几种食材分别独立制作成一道菜,再汇聚到一起,加入高汤和绍兴酒,文火煨制十几个小时以上,这种味道才能真正达到醇厚的特点。 )

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有一位饭店的老板有一天出门,偶然的闻到街头有一缕奇香飘来,于是他遁香去找,却发现一帮要饭乞丐的破瓦罐中有剩酒与各种剩菜倒在一起,这位老板因此而得以启悟,回店以后他就以各种原料杂烩于一瓮,再配之以酒,就这样创造了佛跳墙。
福州的“佛跳墙”这道名菜,近百年来一直风靡全国,享誉海外,至于由来之说,传说虽不见经传,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也就更充分说明了佛跳墙这道菜经久不衰的魅力了。
叫化鸡的来历

从前,有个古怪的叫化子,一不讨金银财宝,二不讨衣衫布裤,专门偷有钱人家的鸡吃。
说起偷鸡,他的手段倒是蛮高明的。他把点清油灯用的灯草摘成米粒大小,含在口中,往鸡群一吐,鸡一见这些白白的灯草粒,还以为是白米呢!便“笃笃笃”地一个劲吃起来。当鸡吃得起劲时,他便轻轻用手从鸡背后往鸡屁股后插进去,将鸡立起。鸡吃了灯草粒,喉咙被噎住了,要叫也叫不响,他便神不知鬼不觉地把鸡偷走了。
李庄有个财主,百姓都痛恨,叫化子便老偷李庄财主家的鸡吃。这日他又摸到李庄,准备到财主家偷鸡。他在财主家房前屋后转了个圈,没看见一只鸡。他又转到后院围墙边,忽听得里面一阵鸡叫声,便轻轻爬上墙头,看见园内有几十只肥鸡。心想,狗财主好生刁滑,原来把鸡关在后院,害我找得好苦。他取出灯草米粒,含在口中,等灯草米粒湿时,“啪”地一声,吐向鸡群,就见那只只肥鸡一个劲地扑向灯草米粒,低着个头,翘着个尾,“笃笃笃”地吃起来。正当鸡吃得痛快时,他拿出一根打着活络套的绳子,向一只肥胖的老母鸡颈上套去,活套不偏不歪,正套在那只老母鸡的头颈上,他把绳轻轻一拉,活套在鸡头颈上捆牢了。他刚想收绳拉鸡,突然听得背后“呼”地一声,一根棍棒盖头打下来,他两腿一软,从围墙上跌倒在地。原来,狗财主早有提防,财主的家丁边拉边推,把叫化子拖进大院,又是一阵乱棍,打得他皮破血流。狗财主站在一旁,一个劲地骂:“你这个贼胚,偷吃了我十来只鸡,今天要叫你连毛带骨吐出来。”财主骂痛快了,便叫家丁把他关进牛屋里,准备明日送官。
深夜 ,偷鸡的叫化子关在牛屋里好不伤心,心想明日送官不知会吃个啥苦头。忽听“咿呀”一声,牛屋门开了,原来是财主家的长工。长工一进牛屋,便轻声说:“我见你白天被财主的家丁打得挺厉害,刚才又听说明日要送你见官去,我便偷偷来放你,你快点逃吧。”偷鸡的叫化子借着月光看清了长工的面目,说了句:“谢大哥救命之恩。”扭头便走。
时间一晃已是几月。长工因放了偷鸡的叫化子,被财主赶了出来,这天,他想外出找活做,当他走到一片荒山坡时,突然,从小树丛中窜出一人,口喊恩人,拉着长工便走。长工定眼一看,原来这人正是那天被财主毒打过的偷鸡的叫化子。偷鸡的叫化子将长工拉到小树丛中,然后又从旁边的一堆火堆里取出一个用泥包着的东西,只见他把那泥包的东西,在地上轻轻几下扑打,里面露出一只热烙烙,香喷喷的鸡来。

他撕下一块鸡腿,送给长工:“吃吧,这鸡香嫩好吃,我偷的鸡都是这样吃的。”长工也不客气,两人便坐在小树丛里吃起来。边吃边谈倒蛮投机。偷鸡的叫化子问长工为什么流落他乡,长工便把前因后果讲给他听。偷鸡的叫化子得知长工为了救自己而被财主赶走,心里也很难过。长工吃着香喷喷的鸡肉,觉得倒别有风味,他想如果能开爿小店,做这种鸡卖,说不定吃客不少哩!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偷鸡的叫化子,又归劝说:“老是偷鸡过日子不行啊!”偷鸡的叫化子听听,也觉得蛮有道理。两人就在小树丛里商量起了开店的事。
不几日两人借得十余两银子,开起了一爿小小酒店,酒菜便是泥包鸡,吃客的确不少,生意越做越大,不过百姓都知道偷鸡叫化子的身世,没有一个叫泥包鸡的,都称它为“叫化鸡。”
后来,偷鸡的叫化子与长工觉得百姓喜欢这个名称,反正生意又好,干脆就顺吃客心意,把泥包鸡叫作叫化鸡了。这样一来,叫化鸡便叫出名了,直到现在人们还习惯把这种鸡叫作“叫化鸡”呢。

致谢书
内容来自相关书籍或网络收集整理,感谢所有为中华典籍和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分享而贡献力量、付出努力的人们,功德无量!

END
欢迎阅读转发,感谢关注支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