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文|“官场五经”之《官讳经》原文及译文(为官秘要,字字惊心)



​​
《官讳经》是中国官场文化关于“讳”之思想的集大成者,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探讨为人处世的“潜规则”之书,它总结了封建时代千年来约定俗成的种种禁忌,既明确指出了“禁忌”为何,又深析了各种“禁忌”产生的根源,并且点明不守“禁忌”的诸多恶果,充满了对世人的劝诫。
作者在熟读二十四史的基础上,把王阳明的经典观点,结合封建时代的大环境进行释评,并在史实的基础上适当发挥配以历史故事,做成此书。此书共八卷,“情讳卷”、“言讳卷”、“行讳卷”、“事讳卷”、“荣讳卷”、“辱讳卷”、“进讳卷”、“退讳卷”。每一个“讳”字,都关乎一个人的胜败荣辱。
对于大人物来说,一个“讳”字可决定其是平凡还是伟大;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它决定其可成功还是失败。
​清朝名臣张之洞评价其为:
“为官秘要,字字惊心!”
《官讳经》
​​
情讳卷
情显机现也,情隐人秘也。
逢凶不怒,遭忌勿怨。
困用小人,顺恕君子。
理不压众,勇非无忌,懦者改智,智者改策也。
下附条目为书中所引故事,本处省略(诸子界|注)
○○三 辞色当含而不露○○六 让自己神秘起来○○九 怒不形于色○一二 控制愤怒○一五 困境巧“用”小人○一八 顺境中的胸怀○二一 “理”的坚持与放弃○二四 勇敢并非任性而为○二七 顺势而改变○三○ 把握好说话时机
原文:情显机现也。译文:情感显示,心思就会暴露了。释评:
封建专制时代,做官首先要知晓官场的忌讳,倘若不明“官讳”,不守“禁忌”,其人便深陷危难了。封建官场人心险恶,一个人如果不加防范,随意显示真情,那么就会暴露心底的秘密,而为对手所利用。情感是要有所隐藏的,心思是不能轻易让人看破的,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

原文:情隐人秘也。译文:情感隐藏,其人就会神秘了。释评:
封建专制时代,为官者为了树立权威,总是极力把自己的一切隐藏起来,故作神秘,迷惑世人。特别对心怀野心的人而言,他们为了掩饰自己的真意,表面上更是极尽虚伪。隐藏情感是成就大事的必要手段;使自己神秘起来,人们便会敬畏自己了。强权不能使所有人屈服,只知打压难全其事。原文:逢凶不怒。译文:遇上恶人不要发怒。释评:
封建官场的恶人是很多的,和他们抗争,要运用智慧,而情感冲动只会使自己受困。面对凶恶之人,要保有平和的心态,他们纵是猖狂已极,也是不能长久的。把愤怒写在脸上,心中难以平静,这不是整治恶人的良策,如果依此行事,那么失败的一定是自己了。让恶人无所察觉,出手才是最有攻击力的。原文:遭忌勿怨。译文:遭受猜忌不要责怨。释评:
有才能的人免不了为人猜忌,这是封建官场不能根除的恶疾,为官者必须坦然面对。封建当权者从来不会真正信任他人,他们的私心是不可能有所改变的。责怨当权者是无用的,更是招祸的,相反,不发怨言却是高明的对策。封建当权者并不惧怕人们的怨恨,迷惑他们才是聪明的选择。原文:困用小人。译文:困境中要利用小人。释评:
为了摆脱困境、解救危难,适当做些改变和妥协是必要的。人们虽然憎恶小人,但不可只以自己的好恶行事,在任何时候都拒绝与小人交结。小人是最好利用的,在困境中利用他们,并不会损害自己。心中和小人划清界限,外表上的东西不必认真,在此,人们要顾全大局了。原文:顺恕君子。译文:顺境中要宽恕君子。释评:
君子都是不善媚言的,他们勇于指出人们的缺失,却不会投其所好。身处顺境,当权者最易狂安自大起来,如果他们不肯虚心接受君子的谏言,那么后患就会显现。宽恕君子的“冒犯”和“不敬”,这是明智当权者应有的态度,他们不会暴跳如雷,更不会耿耿于怀。容不下君子的当权者难有英名。原文:理不压众。译文:有理也压制不了众人的意见。释评:
封建官场缺少公平和正义,一个人纵是真理在手,一身正义,只要众人群起而攻之,他也是寸步难行的。正直之人是孤独的,他们忧国忧民,得到的却是不合理的待遇。在封建官场,一路畅通不能依靠有理,那种自持有理便坚持抗争的人,终会被当权者抛弃。封建当权者自身不正,自不会给他人公道了。原文:勇非无忌。译文:勇敢不是做事毫无顾忌。释评:
为官者不能只凭胆量在官场上打拼,勇敢不是简单的任性而为,应该是有所顾忌和收敛的。封建官场制约人们的因素很多,敢想敢干不能如愿。真正的勇者不会只在声势上强调夺人,他们更会在处世方法上追求低调与稳妥。只要在目标上不舍不弃,其人就堪称英勇了。原文:懦者改志。译文:怯懦的人会改变志向。释评:
改变志向来迎合世俗,这是怯懦无骨的表现,不是真君子的风范。封建官场尽管是残酷的,但放弃人生的崇高理想,甘心堕落,仍是让人鄙视的行为。遇上挫折和磨难,不该失去信心,倘若因此全然改变,不计是非,就会走上恶路了。彻底屈服意味着一个人难有作为。原文:智者改策也。译文:有智慧的人会改变策略。释评:
封建官场虽然忌讳甚多,但还是可以用智慧来应对的。那种为此失去做人原则的人,实是愚顽之辈。改变策略要求人们见机行事,不做单一的正面对抗,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任何难题都不难化解。有智慧的人善于改变策略,他们不拘于定式,不使人生畏,如此,他们就不会被人拒绝了。

言讳卷
言不可尽善,善不可尽言。
奸意莫从,上意必察。
人恶者难辩,人敬者勿表。
真言求功,虚言求幸。诚不容欺,才不及历矣。
下附条目为书中所引故事,本处省略(诸子界|注)
○三五 讲真话是原则问题○三九 说话要留有回旋余地○四二 冷静观察以防陷阱○四五 言不由衷是大忌○四八 恶名必会拖累人○五一 有理不在声高○五四 直言要正中要害○五七 死中求活的“智计”○六○ 道不同不为谋○六三 历练性情
原文:言不可尽善。译文:进言不可以只讲亲善的话。释评:
封建官场令人恐惧,因言致祸的事很多,人们在进言上小心谨慎是应当的。但是,在事关原则的问题上,人们也要有讲真话的勇气,否则,就是失职了。只讲亲善话的人,他们的人品是可疑的;不负责任的胡乱吹捧,对人有害无益。辨别忠奸不要以言为据,以免受其迷惑!原文:善不可尽言。译文:好意不可以全部说出。释评:
封建官场形势多变,人心难测,纵是善言好意,在小人眼里也会被歪曲,这是一定要设防的。直抒胸臆是为官者的大忌,把自己的秘密和盘托出,一旦有变,回旋的余地就极为狭小了。封建官场缺少真心朋友,倘若识人有误,认“贼”为友,自己的真心话就会成为他人手中的把柄。原文:奸意莫从。译文:奸人的意见不要听从。释评:
奸人只会诱人上当,他们的言辞如何动听,人们都不该轻信。封建官场的奸人十分阴险和狡诈,他们以“善人”的面目出现,最工于言辞与心计。不会识别奸人,受其陷害就是“注定”之事了。奸人的意见并不都是刺耳的,看似“入情入理”的背后,必是很深的陷阱。不知一个人的本质,其言就不可尽信。原文:上心必察。译文:上司的心意一定要明察。释评:
为官者若是不知上司的心意,他的谏言必是难保恰当的。在封建官场,忠言并不一定是最有“价值”的,只有和上司保持一致,才最被上司看重。特别在上司“孤立”的时候,如果坚定地支持他,那么其人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人言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人们必须做出取舍。原文:人恶者难辩。译文:被人厌恶的人是难以辩说的。释评:
言语的功效有限,如果一个人遭人厌恶,那么他的任何言辞都将失效。封建官场内斗不休,要极力避免成为当权者嫉恨的对象。官场中人不仅要在言辞上避讳,更重要的是不要卷入权力的争斗之中。相信可以说服当权者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令人反感的人愈是辩说就愈加不利。原文:人敬者勿表。译文:让人敬重的人是无须表白的。释评:
赢得信任和敬重,要靠忠诚无私和高风亮节,口上言忠终无大用。有大德的人总是拙于言词,他们不屑在言语上与人争锋。喜欢表白自己,这是内心虚弱的反映,他们唯恐为人轻视,反而暴露了自己的真实状态。急于表白,其想法必有不成熟之处,这只能给自己带来难堪了。原文:真言求功。译文:讲真话能求得功名。释评:
求取功名要有冒险精神,讲真话虽在封建官场凶多吉少,但只要找准时机,找对话题,还是可以转祸为福的。真话难得,特定时候更会显得宝贵;他人不说,自己才能赢得先机。其实,真正能打动人的还是真话,只要能说到当权者的痛处,不损当权者的体面,他们终会有人不怒反喜了。原文:虚言求幸译文:说假话能求得宠幸。释评:
昏庸之主不辨忠奸,不识真伪,于是,被愚弄的总是他们。封建官场假话盛行,小人更把此道作为邀功取宠的要诀。小人说假话的本事“炉火纯青”,他们的假话总会使正义之人受害。受宠幸者若是靠说假话得来,此人定是奸险之徒,对此,人们要极力防备,勿失警觉。原文:诚不容欺。译文:真诚的人不能容忍他人的欺骗。释评:
人与人言语上的冲突,往往是他们人格有异的体现,这样就难以相处了。在此,勉强自己是痛苦的,要求他人改变也是乏功的。真诚的人如果被人欺骗,那么他必是反应强烈的,也是难以掩饰的。没有了心灵的相通,争执就不会平息。封建官场有忠有奸,他们难以相容,其矛盾无法化解。原文:才不及历矣。译文:有才能的人比不上有历练的人。释评:
缺少历练的有才之人,他们说话办事有恃无恐,这就很容易惹祸了。才能不是封建官场的通行证,历练方是避免猜忌的真正本钱。不加历练,人们就不知封建官场的种种奥秘;只凭才能,人们就会被封建官场的表面现象所误导了。轻视历练会结怨犯上,有冤也难以申诉。

行讳卷
寄上有终也,疑下有毁也。
德非力取,名由难得。
卑者勿傲,谋者不谗,掩行避灾,律行防祸。
敌小害大,智者险少矣。
下附条目为书中所引故事,本处省略(诸子界|注)
○六九 要随时预料到风险○七二 猜疑生祸患○七五 时刻掌握大义名分○七八 苦难历练真君子○八一 用人脉铺路○八四 不进谗言,正话反说○八七 不加掩饰并非明智之举○九○ 欲望底线不可破○九四 不与小人公开为敌○九七 智藏不露也是大智
原文:寄上有终也。译文:依附上司有终结的时候。释评:
在封建官场,忠臣若是失去了当权者的支持和保护,他们不仅难有作为,而且有性命之忧。忠臣把自己的命运全都寄托在当权者身上,这是颇具风险的行为。封建当权者多为群小包围,他们又自私自利,到了关键时刻,未必会护佑忠臣。忠臣应该料到当权者的反复无常,不要使自己走上绝路。原文:疑下有毁也。译文:猜疑下属有损毁的结果。释评:
对下属猜疑不止,这是封建当权者惯有的行为,不仅下属受到伤害,而且自己损毁更大。猜疑是当权者的心病,他们不敢放手让下属大有作为,只怕危及自己的权位。为此私念,封建当权者更是不惜制造冤案,他们口是心非,得到的自是恶果了。不要对下属胡乱猜疑,猜疑不会使自己变强。原文:德非力取。译文:仁德不能靠强力来获取。释评:
拥有强权的当权者喜欢炫耀武力,他们很少约束自己,自认为这样就可获取一切了。行为如果失去了道义,强力便会削减,这是自取灭亡之举。有仁德的人方能让人们信服,而仁德不是凭强力便能夺来的。不能拥有仁德,当权者当反躬自省,放下野心,敬礼修身,免遭没顶之灾。原文:名由难得。译文:名声要经由苦难才可得到。释评:
不想付出,只想得到,有这种念头的人注定是个平庸之辈。名声不仅是风光,更是浸透着苦难,追逐名声就要不怕历尽艰辛。注重眼前利益的人,常把自己的追求调整到最低,他们惧怕苦难,担心吃亏,如此就坚持不了当初的理想了。坚信自己的抉择无误,杂念便可消散。原文:卑者勿傲。译文:地位低下的人不要有傲气。释评:
心高气傲不能改变卑者低下的地位,只能使当权者更加疏远自己,这种行为看似小失,实为大错。封建专制时代,地位上的差别是明显的,也是不容指责的,如果因为自己卑下而对他人冷眼相向,自命清高,那么就会被他人彻底排斥了。放下自尊,不再执拗,这才会对自己有利。原文:谋者不谗。译文:有谋略的人不进谗言。释评:
善进谗言者,终会被人识破,他们自已就很难脱身了。进谗言是小人的行为,这种见不得人的伎俩,人们格外痛恨。与小人为敌,有谋略的人也不会选取进谗言的手段,他们有更多的智计。人们整治小人,首先自己不能成为小人;只有和小人区别开来,善用谋略,如此制胜才不会为人诟病。原文:掩行避灾。译文:掩饰自己的行为来躲避灾难。释评:
封建官场不允许人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守此中忌讳,终要灾难加身。正当的行为也要掩饰,这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但不可不做。掩饰可以避免无谓的猜忌降临,不使横生的枝节连累自己,在此仔细小心绝非无益。不加掩饰只能表明自己无畏无智,却阻止不了灾难的临近。原文:律行防祸。译文:约束自己的行为来防止祸患。释评:
封建官场的诱惑实多,一旦人们把持不住,堕落就是一念之间的事。对权力的贪得无厌,会使人挺而走险;对利益的无止境求取,会使人采取极端手段。做官是有底线的,一旦为官者无视这个底线,他就不再安全了。任何智计都不如约束自己的行为能防止祸患,胆大妄为者绝不明智。原文:敌小害大。译文:地位低的敌人能给人造成大的伤害。释评:
敌人是不分大小的,一旦成为敌人,他们便要与己为仇,全力报复。一个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切不可轻率树敌,为他人所忌恨。小敌也是不可轻视的,他们如果一心一意对付自已,那么就会致害。地位高的人往往蔑视他人,纵是结怨甚多也毫不在意,这是身处险境而不知。原文:智深险少矣。译文:智慧高深的人能减少自己的凶险。释评:
智慧高深的人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凶险,但可以让自己的深谋远虑减少凶险。他们总是避入险地,在重要时刻不使自己的行为失当。智慧不高的人常常放纵自己,做力所不及的努力,结果便会大出他们的预料了。封建官场凶险林立,没有高深的智慧就看不清其玄机所在,这是人们不能避险的一大主因。

事讳卷
除弊难为也,奉上必醒也。忠不保身,功不保权,刚不致胜,柔不致败。畏苦者不贵,享乐者非福。众望莫负,仁心长存焉。
下附条目为书中所引故事,本处省略(诸子界|注)
一○一 不揭人短也是去祸之道一○五 处世要有“开悟”的能力一○八 无患源于有备一一○ 勿让功劳变成祸害一一三 刚直做事.柔顺做人一一六 表面屈从的智慧一一九 不畏苦难方可荣显一二二 嬉游无度是祸非福一二六 众望不可负一二九 仁德可免祸患
原文:除弊难为也。译文:去除弊端是很难做到的。释评:
封建官场的为官者难以去除弊端,这是个人力量无法做到的事。封建专制积弊甚多,它们是封建制度的衍生品,根基十分深厚。想彻底去除弊端,无异于同整个专制制度开战,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忠正之士虽有除弊的决心和勇气,但他们处处受制,备受攻击,终会以失败收场。原文:奉上必醒也。译文:侍奉上司一定要有悟性。释评:封建官场的当权者难以侍奉,为官者若是冲撞了他们,惹其不快,自己的所有努力便会付之东流。身在官场重在有所醒悟,对官场的一切要熟记在心,要找出此中的奥秘。有过不幸遭過的人不可忘记教训,参透得失,就可少犯“错误”了。醒悟之人才能让当权者事事满意。原文:忠不保身。译文:忠心不能保全自身。释评:
全力尽忠的人在封建官场是毫无安全保障的,他们把精力都投入到做事之上,其他的考虑就会减少了。忠心无二者相信当权者不会做下蠢事,对自己下手,这是没有任何根据的臆想,一旦凶信传来,他们才能认知当权者的残忍。尽忠不可忘了为自己谋划,这才是有备无患的。原文:功不保权。译文:功劳不能保全权位。释评:
自恃功高的人往往做事无忌,他们把功劳看做是自己傲世的资本。权位是要时时用心保全的,功劳只能属于过去,保全权位要依靠当下的作为。不知功劳效用的人无法长远看问题,不明封建当权者心意的人只会夸耀自己的功劳,这都是取祸之道。功劳要努力忘却,危机要尽早看到。原文:刚不致胜。译文:刚直不能招致胜果。释评:
以刚直为美是君子的品德,封建官场不容君子,刚直反会让人忌讳。封建专制时代,做官和做人是不能混淆的,倘若不知此中区别,那么就要遍尝苦楚。刚直之人做起事来直截了当,他们看重的是事情的对错,而不是他人的想法和态度如何,这就难免要招人反感了。就事论事不是封建当权者的风格。原文:柔不致败。译文:柔顺不会导致失败。释评:
封建专制时代,任何荒唐残酷的事都会发生,如果对此大惑不解,决不接受,那么情况会更加惨烈。柔顺只是表面的屈从,也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事手段,它为智者所倚重。对柔顺抱有不屑之念,是愚者的态度,他们缺乏变通意识,在残酷的环境中不能自存。柔顺并不代表失败。原文:畏苦者不贵。译文:害怕吃苦的人不会富贵。释评:
不肯吃苦是做事的大忌,不能解除对吃苦的无尽哀怨,一个人就只会活在富贵的梦里。富贵的求取要经历苦难,能忍受苦难,方能达到富贵对人的种种要求,名正言顺地戴上富贵之冠。有了吃苦的底子,富贵起来的人才不会轻易忘本,由俭入奢,做下人所不齿之事了。原文:享乐者非福。译文:享受安乐的人不会幸福。释评:
贪图享乐势必导致玩物丧志,正事废弃,它带给人的只能是祸患。做大事要节制自己的欲望,要“忍痛割爱”,如果只求满足一时的欢愉,那么便要面对后来的痛苦了。戒除享乐要觉悟在前,要认清享乐的危害,在此糊涂的人是不会听从他人劝谏的。不贪图享乐,幸福才不是虚幻的。原文:众望莫负。译文:众人的希望不可辜负。释评:
身担重任者要牢记自己的责任,做事当以对得起百姓和良知为要,众望是不可辜负的。不把众望放在心里,其人就会营私枉法,引发众怒,为天下人剿杀。给众人造福是人生的幸事,功德无量,不要在此犹豫。只想个人得失,就建立不了伟大的功绩,不该有此大憾。原文:仁心长存焉。译文:仁义之心要长久保存。释评:
做事不能因为曲折磨难,其人就变得冷酷起来,失去仁义之心。事情总是饱含艰难的,仁德总是拯救苦难的,不该迁怒于人,造成人心不附的严重后果。人心可以用诚心来感召,仁心可避免再生祸患,它们都是不可丢弃的至宝。以仁义之心做事,可以确保事业的成功。

荣讳卷
悖法失荣焉,忘恩失本焉。
智者分忧,善者救民。
不以荣喜,莫以权骄。
君子荣而不富,小人贵而不寿。与愚不辩,与强不责也。
下附条目为书中所引故事,本处省略(诸子界|注)
一三五 违法是荣显的死穴一三九 个人势力难成气候一四一 做别人不愿做的“好事”一四四 多发善心惠人惠己一四八 子孙千秋才是大业一五○ 明理知事不犯忌一五三 拒人行私有原则一五六 品行不端是灾患之源一五九 莫与愚顽者谈高义一六二 当面指责强者过失是大忌
原文:悖法失荣焉。译文:违背法度会使荣显尽失。释评:
荣显之人要呵护荣显,它随时都会失去。小人能用卑鄙手段骗得高官显位,亦能因违法乱纪落得人死身灭。登上高位不是没有束缚的,如果坏事做尽,那么再高的权位也会被人们所摧毁了。违法可让一个人的面目暴露出来,使其无法再欺骗世人,这是小人不能荣显日久的死穴。原文:忘恩失本焉。译文:忘记恩情会使根本不存。释评:
封建官场的个人荣显,都是封建当权者所赐予的,这是荣显的“根本”,由不得人们有他想。身居高位的人无论如何显耀,对当权者都要心怀“感恩”,不可自持有功有能,对当权者不尊。没有当权者做后盾,个人的势力就不可依靠,它形不成真正的力量,并不能保护自己。原文:智者分忧。译文:有智慧的人分担他人的忧虑。释评:
为人分忧是晋身荣显的路径,特别在他人不愿分担之时,这种行为更令人感动。荣显要抓住机遇,要迎难而上,否则就不能表现自己。封建官场缺少为主分忧之人,多是贪权好乐之徒,有智慧的人尽可在此用些手段。荣显不能只愿享受,不愿分忧,这样下去就不会被人倚重了。原文:善者救民。译文:有善心的人救助百姓的危难。释评:
有了权位却不能心系百姓的人,他们必是没有善心的。荣显之后若是只为自己谋利,其人定会侵犯百姓的利益,他就成了百姓的死敌了。个人地位的提升,应该使善心有增,如果善心削减,那么其荣显就成了罪孽,于人于已都无好处。无善心的为官者害民害已,永留骂名;有善心的为官者惠民惠已,万世流芳。原文:不以荣喜。译文:不要因为荣显而欢喜。释评:
对荣显过于看重,就难以保持清醒了,很快便会庸俗不堪,增添种种毛病。为荣显而欢喜,同样能为落寞而哀叹,这是一个人脆弱的体现,是不足令人称道的。看到荣显后面隐患的人,不会为荣显喜极而泣,他们会更加努力,不失忧患之心。位高尤需谨慎,方可不从高处跌落。原文:莫以权骄。译文:不要因为权力而骄傲自大。释评:
封建官场有权有势的人,不一定有好的下场,权力斗争随时都会把人吞噬。受到当权者的宠信,也不可忘乎所以,如果骄傲自大起来,那么同样会被铲除。把权力看得无比宝贵,一个人便会抓住权力不放,遭人怨恨;不以权力为贵,不到处揽权任事,就不犯当权者的忌讳了。原文:君子荣而不富。译文:君子荣显却不富有。释评:
封建专制时代,荣显之人多会以权谋私,很快就能使自己变得十分富有。把权力变成财富,这件事不难,修养不足的人禁不住如此诱惑。君子蔑视世俗的功利,他们注意修身,重视养德,只有君子才不会变成贪婪之徒。一个人荣显起来,他人便会巴结逢迎,这是要倍加警惕的。原文:小人贵而不寿。译文:小人富贵却不长寿。释评:
飞黄腾达的小人掌握了权力,常常公开作恶,他们把所有忌讳弃之一旁,对谁都是一大危害。贫贱的小人不择手段,富贵的小人恶性不改,身份的改变并不能使其改邪归正。对小人的怜惜是招灾的,对小人的重用是大错的,小人不仅自己会身遭报应,更会使当权者苦不堪言,形象大损。原文:与愚不辨。译文:和愚人不要分辨是非。释评:
封建专制时代,是非标准是不确定的,只有当权者才能做出评判。如此,有智慧的人就显得十分孤立无助了,他们的明见也会被人当做谬误,进而受到惩罚。荣显的智者不要轻易说出自己的看法,特别对愚顽的当权者,更要三缄其口。封建当权者不会自认错误,错的只能是想分辨之人。原文:与强不责也。译文:和强人不要指责其过失。释评:
封建专制时代,荣显者可以指责下属的过失,放言无忌,但对地位更高的当权者,就不能出口随意了。封建当权者不容人们提及其过失,当面指责更是大忌。荣显者如果自认无误便使当权者难堪,悲惨的命运就会等着他们。在当权者面前显露自己的聪明,会增加自己的“罪名”,令其更加恼怒。

辱讳卷
自辱堪生也,人辱堪忍也。
少智者辱,多思者善,用奸害己,信人生乱,人贱求贵,事变求节。
君子无畏,明者罢争哉。
下附条目为书中所引故事,本处省略(诸子界|注)
一六七 自辱式的深刻反省一七○ 弱小不强辩一七三 聪明过头也是灾难一七五 忍辱负重一七七 做事一定要清醒一七九 轻信影响判断力一八二 上进之心改变命运一八五 变故当前节操不能丢一八八 坚持信念无畏不惊一九一 避免争斗才明智
原文:自辱堪生也。译文:自我玷污可以使自己存活下来。释评:
​封建官场变幻不定,当权者的更替对为官者影响甚大。一旦有“新贵”上台,为官者就要改变腔调和面孔,极力逢迎他了。为了适应新情况,人们便要不断否定自己,这虽是痛苦的,却是可以“新生”的秘方。特别对与己有怨的“新贵”来说,只有自辱才能消减他的恨意,博取其同情,为己谋一条生路。原文:人辱堪忍也。译文:他人玷污可以忍受下去。释评:
不能忍受屈辱的人,一定是年轻气盛的,他们阅历不深,血气方刚,对封建官场缺少深刻的认识。其实,无端受辱本是封建官场的常事,小人当道,这种事情更是多见了。如果反应过激,那么遭受的迫害就会更加暴烈。忍受屈辱方能不因小失大,更好地保护自己,这是久经官场之人的宝贵经验。原文:少智者辱。译文:缺少智慧的人会受辱。释评:
封建官场的为官之人,一定要多智多谋,这样才能察机观变,及早预知福祸,免遭大辱。封建官场虽然复杂,但是只要摸清其规律,其秘密便昭然若揭。相信自己的智慧,切勿相信表面的“平静”,不在风暴来临之前判断准确,速下决断,灾难就躲闪不掉了。明了受辱的成因,逃避它是可能的。原文:多思者善。译文:思虑周全的人会有善果。释评:
面对屈辱,人们不可没有谋划,全凭意气用事。只有思虑周全,保持冷静,才能化被动为主动,逐步走出难堪境地。能给自己加诸屈辱的人都是很强大的,和他们不可硬拼,要设法以智取之。不要让人看出自己的真实情态,要隐藏自己的屈辱感,强颜欢笑最能使他人难知真伪。原文:用奸害己。译文:任用奸人会伤害自己。释评:
屈辱有时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如果人们不能及时审视自己的错误行为,那么受到伤害就是不远的事了。封建官场的当权者往往忠奸不分,他们把奸人的谄媚当做忠诚,对其大加赞赏和重用。实际上,奸人所做的一切都是欺骗,他们把当权者肆意玩弄,毫无敬意。受辱而不知,下一个的屈辱会更大。原文:信人生乱。译文:轻信他人会生发祸乱。释评:
封建官场的虚假之处很多,人们又不肯以真面目示人,是此,为官者就不该轻易相信什么了。无私无畏的真君子身在官场,他们不愿违心行事,对他人也不愿揣摩逢迎,这就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封建当权者多是虚伪和残忍的,他们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相信其良善,定会蒙受屈辱。原文:人贱求贵。译文:地位低下的人要求取富贵。释评:
封建专制时代,地位低下是屡受屈辱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要主动争取,全力改变自己的命运。饱受屈辱却不思改变的人不会令人赞赏,放弃了争取正当权益的努力,便会失去摆脱屈辱的机会,这是纯粹的自残,任何自辩都是迂腐的。光明正大地求取富贵,人们不必遮遮掩掩。原文:事变求节。译文:事情发生变故要求取节操。释评:
在重大的变故面前,人们不能为了免辱脱祸就出卖良心,什么无耻之事都做出来了。没有节操的人令人蔑视,失去节操,这更是一种奇耻大辱。暂时的受辱并不可怕,挺住就有洗刷之日。一个人若是心怀绝望,他便难以救助。节操是不能丢弃的人生之宝,人们当永远珍爱它。原文:君子无畏。译文:君子没有畏惧。释评:
想要实现理想,一个人就不能怕这怕那,心存忌惮。实现理想是不易的,受些屈辱是平常的,对此,有抱负的君子早有准备,他们的心胸也就特别能容纳了。想要不遭任何屈辱的人,他们对君子的真义并不了解,一旦他们知道君子的艰难,多是会退缩的。君子面对屈辱不惊,坚持信念不改。原文:明者罢争哉。译文:明智的人会停止争斗。释评:
封建官场争斗的结果,总是使许多人受辱;不能停止争斗,人们受辱的可能性便是很高的。明智的人能认识到争斗的危害,他们尽力避免争斗,求取和解,从而为自己寻求一条平坦之路。不明智的人会记住仇怨,不肯罢休,他们会发动新一轮的争战,进而让自己踏上了险途。

进讳卷
士傲命蹇焉,力弱事艰焉。
下不言能,上不弃庸。
小人傍奸,君子使术,慎行无阻,政昏不为。
改过人强,行苛人弱矣。
下附条目为书中所引故事,本处省略(诸子界|注)
一九七 傲气和架子的害处二○○ 智力不等于谋略二○三 让入喜欢是学问二○五 平庸的分寸二○七 福祸之道要研习二一○ 真诚到不露破绽二一三 心存惶惧,时刻自省二一六 不为也是有为二一九 用遭遇增长见识二二二 过于苛刻并非明智
原文:士傲命蹇焉。译文:傲气凌人的读书人命运坎坷。释评:
封建官场的清规戒律,在读书人看来都是压抑人性的,他们的内心并不情愿严守之。特别是才高气傲的读书人,封建官场的一切都令其不满,他们总是不顾忌讳地抱怨与指责。读书人必须消除傲气,放下架子,否则,他们就只能被排挤了。做官不是读书,身在官场便要学习做官的学问。原文:力弱事艰焉。译文:实力不济的人事业艰难。释评:
人们求进之时,急于建功往往导致挫折不断,埋下失败的种子。实力薄弱既是实际情况,就要量力而行,而一味冒进只会使自己更加孱弱了。缺少实力者要有长期奋斗的打算,不可投机取巧,更不可孤注一掷。突出强调“智力”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弥补实力的不济,在此,人们的自信不可太强了。原文:下不言能。译文:下属不可表白自己的才能。释评:
在封建官场若想有所进取,就要使上司喜欢自己;和上司关系紧张,其人必是才能外露的,亦是不明“官讳”的。不管下属立下多大的功劳,表白自己都有“蔑视”上司的嫌疑,而这样的下属便难以被重用了。上司要求下属只为自己建功,这是不能含糊的,更是必须要领会的。原文:上不弃庸。译文:上司不会弃用平庸之人。释评:
平庸之人在封建官场也可得到晋升,这是封建官场的一大怪象。为官者本是身负大任的,对他们的要求一定要高,如果重用庸人,那么就要于国不利了。由于封建官场的黑暗,当权者并不为国为民考虑,他们任用庸人,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平庸也是求进的“资本”,这是封建当权者用人的原则之一。原文:小人傍奸。译文:小人依靠奸臣。释评:
小人的“求进”十分直接,只要有人能“提携”自己,他们是不会计较其人是忠是好的。为了升官发财,小人会主动投靠到奸臣门下;为了献媚讨好,小人会献上种种毒计害人。奸臣也需要小人的卖命,他们常常是一拍即合。封建官场不乏奸人当道,这给小人提供了许多良机。原文:君子使术。译文:有智慧的人使用权术。释评:
不会使用权术,在封建官场很难惹人注意,求进自是功效甚微。有智慧的人不会以权术为能,而是不得已而用之,否则就求进无门了。封建当权者向来以权术治人,其自身却缺少真诚,这是上行下效之果。使用权术要十分隐蔽,不露破绽,只要不被当权者识破,求进的目的就可达到。原文:慎行无阻。译文:谨慎行事,没有阻碍。释评:
封建官场布满暗礁,人们不可因为一时的顺利就大意轻心,对自己的要求降低。求进的道路是漫长的,谨慎行事是要长久坚持的,倘若厌恶劳苦,贪图享受,行为不检,那么求进之路就会被阻断了。知道仕途的艰险,一个人就要横下心来,戒除不良嗜好和私心杂念了。原文:政昏不为。译文:政治昏暗,不要有为。释评:
在政治昏暗的情况下,强调有所作为是不合时宜的,也是劳而无功的,只会使自己的仕途白白断送。封建当权者昏聩起来,十分愚顽和可怕,他们会无情地打击忠臣,而全然不计人们的忠心。此时不为,不是失去进取之心,而是无奈的应变之举。免遭迫害,当是昏暗之时的最大“求进”。原文:改过人强。译文:改正过失,人就会变成强者。释评:
封建官场是不容许人们坚持“错误”的,一个人若不能及时认识“错误”,及时改正“过失”,他就无法再进一步,成为一名“强者”。只要当权者认为这个人死性不改,他便求进无望了。改正过失要认识到犯错的根源,要弄懂封建官场的忌讳,这样,一生个人就不难赢得器重。原文:行苛人弱矣。译文:行为苛刻,人就会变成弱者。释评:
行为苛刻的人惯用严酷手段打击他人,丝毫不留情面。无论事情对错,这在封建宫场都是犯忌的,更是妨碍求进的。封建官场本来就是鱼龙混杂的,若是事事较真,有错必究,那么就难有宁静之日,官场中人也会悉数与已为敌。不苛刻行事,反对自己的人不会增多,人祸就会减少。

退讳卷
君子求退勿迟,智位尊难安,奸出忠退,权失祸至,拒恶必坚,辅贤必明。
观人知患,识广知舍。
小人无退,善者无心矣。
下附条目为书中所引故事,本处省略(诸子界)
二二九 求退并非软弱二三二 忧患之心不可丢二三六 无声抗议保大局二三八 徒有虚名不中用二四一 不可与恶人为伍二四四 全身而退的最高境界二四八 顺境不忘安排退路二五一 有所舍才有所得二五四 小人不会停止作乱二五六 当断不断也是祸患
原文:君子求退勿迟。译文:君子谋求退隐不要迟疑。释评:
置身官场的君子最为凶险。君子的追求和作为与封建官场格格不入,他们总是奸小极力整治的对象。想在封建官场实现理想和抱负,这是君子入仕为官的最初想法;历尽苦难之后,君子应该另有打算了。君子求退不是软弱,在此迟疑不决,大难就永难解除。

原文:智者位尊难安。译文:有智慧的人身居高位心中难安。释评:
权位达到了极点,随后便是风风雨雨了,荣耀终是不可长久保全的。位高而不思退隐的人,他们贪权好利,看不清官场真相,这是无智的结果。一个人难免要走下前台,主动求退,远比被逐体面得多。人到了高处,不能失去忧患之心,忧患能使人防变杜害。
原文:奸出忠退。译文:奸臣出现,忠臣就要退隐。释评:
奸臣获得了当权者的宠幸,这就表明当权者是极度昏庸了,忠臣纵是坚持抗争,他们也改变不了现状。奸臣得势,首先要大肆迫害忠臣,忠臣的命运会无比凄惨。选择退隐,是忠臣的无声抗议;缺少了忠臣的王朝,必是庸朽没落的。忠臣也有为自身和家庭着想的权利。

原文:权失祸至。译文:权力失去,祸患就会到来。释评:
没有了实权,一个人在封建官场就会任人宰割。权力是为官者不能缺少的,一旦失去,为官者就要求退,切勿不忍归去。失去权力往往是为官者大祸将至的征兆,纵是留有虚名,也是不中用的。当权者常以明升暗降的方法,使人失去警觉,不加防备,随后,他们便会伸出魔爪了。

原文:拒恶必坚。译文:拒绝恶人一定要坚决。释评:
和恶人搭上关系,这是一个人的污点,不仅不易解脱,而且会给自己带来灾祸。总有人畏惧恶人的势力,违心地向恶人低头,此举虽可救急于一时,但却从此背上附恶之名,祸患会更大了。恶人乱政之际,拒绝恶人总还是有方法的,关键是态度要坚持。退隐之志决不改变,恶人也无法逼迫。

原文:辅贤必明。译文:辅助贤人一定要明智。释评:
封建官场的禁忌是不可冒犯的,官讳是不可逾越的,一旦为官,一切就不由自主了。即使是贤明的当权者,也不会给他人特权,明智的人深知此节,行事便分外谨慎。步入官场容易,退出官场实难,不想招惹官场的是非,明智的人就会选择不仕了。为国效力不是非做官不可。

原文:观人知患。译文:观察人可知他的灾患。释评:
封建官场中人总是有所依附的,如果他们依附的靠山倒下,自己也会遭殃。学会观人的本事,人们便可退隐及时,防范到位。奸诈傲慢之人尽管极力伪装,他们的骗术还是会败露,这样的人即使权倾天下,他们也难逃败运。预知了他日的变故,便可暗中安排退隐之路了。

原文:识广知舍。译文:学识广博可知自己的舍弃。释评:
人的一生不可能把所有的幸运都求取到手,一定要懂得有所舍弃,才会不遭凶险。学识广博能让人明白世事的本质,认识到舍弃的必要,这是一个人退隐无失的根本保证。愚人只知道好事不可推却,而智者却可看出人们所说的好事未必就是好事。人的福祸与其有无学识有关。

原文:小人无退。译文:小人不会退隐。释评:
小人最不愿舍弃的就是荣华富贵,他们可以不惜一切手段求取权位,却从不考虑退隐一事。小人在“求进”上最为积极,在“坏事”上最为用心,他们在这方面的胆量更是惊人的。人们一旦得罪了小人,就不要指望他们会主动收手,切不可顾虑重重,有息事宁人之想。小人总是不甘失败的。

原文:善者无心矣。译文:善良的人缺少心机。释评:善良之人多会对封建当权者抱有很大的希望,他们不愿相信残酷的事实,只想凭自己的忠诚来立足官场。缺少心机是善良之人的忠厚使然,正因如此,他们在退隐的问题上才会当断不断了。善良不能助人消除封建官场的灾祸,而心机却能使人当退则退,不至于到了最后时刻方有悔悟。

作者简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生于浙江余姚北城(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阳明街道),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王守仁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是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
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
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
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之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
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
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