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经典《孝经》原文及译文




“百善孝为先”
孝道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孝经》是一本专述孝道的伦理类经典著作,被列为“十三经”之一,东汉时被立于学官,从帝王到百姓,人人必读。
第一:开宗明义章

​【译文】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参在旁侍坐。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用以顺天下人心,使人民和睦相处,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吗?”
曾子离席而起,恭敬地回答说:“学生曾参愚昧,怎么会知道呢?”
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这里生发开来。你坐下,我现在就跟你讲!
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以德立身,实行大道,使美好的名声传扬于后世,以光耀父母,则是实行孝道的最终目标。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进而在侍奉君主的过程中得到发扬光大,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业。《诗经·大雅》说:'常常怀念祖先的恩泽,念念不忘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德行’。”
​第二:天子章
【译文】
孔子说:天子真正爱护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任何人;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任何人。天子竭尽爱护尊敬来侍奉双亲,将这种道德教育推广到天下百姓,让四海之民都能起而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书·吕刑》说:“天子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
​第三:诸侯章
​【译文】
身为诸侯,身份显赫而不骄横,地位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节位行事,谨守法度,有再丰裕的财富也不会浪费。位高却没有被倾覆的危险,因而能够长久保守尊贵地位;财富丰盈而不挥霍浪费,因而能长久富裕。有了显贵的地位和充裕的财富做后盾,才能长久地保住国家,让国内百姓和睦相处。这就是诸侯的孝道。《诗经》中讲:“小心翼翼,好比站在深潭边缘,又如踩在薄冰上面,时刻小心,处处在意。
第四:卿、大夫章

​【译文】
作为公卿、士大夫,不符合先王礼制的服饰,不能穿戴;不符合先王礼法的言论,不能说;不符合先王德行标准的行为,不能做;因此,不符合礼法的话不说,不符合道德要求的事情不做;说话无须选择,做事无须选择。所说的话即使传遍天下,也没有过失;所做的事即使传遍天下,也不招致怨恨。能做到以上三条,才能守住自己的家业。这就是卿、士大夫的孝道。《诗经》中讲:“不管是早上还是晚上,都不能有丝毫的松解,尽心尽力侍奉天子。”
​第五:士章

​【译文】
用待奉父亲一样的爱心去待奉母亲,其爱心相同;用待奉父亲一样的恭敬之心侍奉君王,恭敬之心相同。所以母亲得到的是爱心,君王得到的是恭敬之心,而父亲则二者都有。所以说用恭敬之心侍奉君王则为忠诚,用敬爱之情对待长者则为顺从。用忠诚和顺从之心来对待上层官僚,就能保住官位,守持家业,祭祀自己的祖先。这就是文士的孝道。《诗经》中讲:“要日夜不停地做事,不要使生养你的父母受到侮辱。”
第六:庶人章

​【译文】
善于运用自然规律,区分土地的种植特点进行耕种,谨慎做事,节俭度日,以此来赡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所以说,上至天子,下至臣民百姓,孝从始至终,无处不在,如若有人担心自己没有涉及到孝。这样的人是没有的。
第七:三才章

​【译文】
曾参说:“孝是如此博大高深啊!”
孔子说:“孝,就如天上永恒的规律、世间不变的真理,人们必须遵循。天地之间的规律和真理,是人们根本的行为准则。效法天理,顺应民意之自然趋势,使天下民众归顺、信服。因此,教化无须严肃便能达到成效,政治不需要严历便能实现太平。先古帝王见教化能够感化民众,便率先施行博爱的德行,民众就没有遗弃其父母的了;然后又向他们讲述道德和礼仪,人们就会自然地去遵守实行。帝王率先讲究恭敬礼让的德行,则民众间就没有了争斗;再加上礼仪和音乐的感化引导,民众就相处和睦了;再告知人民善恶的标准,人民就会知道什么是禁止的东西,自然就不去违反了。《诗经》中讲:“声名显赫的尹太师,民众都在瞻仰、效仿你啊!’”
第八:孝治章

​【译文】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帝王以孝治理天下,对诸侯国的臣子都不会怠慢,何况是公、侯、伯、子、男这样的臣子呢?所以能得到各个诸侯国臣民的满意,共同奉祀先王。治理国家的诸侯,对鳏夫和寡妇都不会冒犯侮辱,更何况是对一般的土官百姓呢?所以能得到百姓的满意,使他们来奉祀自己的先君。治理一个家庭的人,对臣仆奴婢都不失礼节,更何况是对自己的妻子儿女呢?所以能得到全家人的满意,使他们来侍奉自己的父母。这样,在生之时亲近安顺他们,亡故了又祭奠他们的灵魂。所以天下太平而祥和,没有灾害,没有祸乱。因此圣明的帝王以孝治天下也就是这样的道理。(诗经》中讲:'一国天子要知晓用德行治理天下,那么四周的诸侯国就会信服而归顺于他。’”
第九:圣治章

​第九:圣治章(1)
【原文】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译文】曾参说:“我冒昧地问一句,在圣人的德行中就没有比孝更为重要的东西吗?”
孔子回答说:“天地万物,只有人最为尊贵。人的行为,没有比孝更为重要的。行孝,没有比尽心竭力侍奉父亲更为重要的,孝敬父亲没有比将父亲与天一同祭拜更为重大的了,而周公就是这样的人。以前,周公在边郊祭天时就将周始祖后稷一同祭拜,在庙堂进行宗族祭祀时又将其父周文王与先祖一同祭拜。因此,当时的人们都效仿周公,按自己的身份地位来进行祭祀。所以圣人的德行,又有什么比孝更重要的呢?”第九:圣治章(2)【原文】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译文】“儿女对父母的孝敬之心从小就开始养成了,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恭敬孝顺之情就更加真切、浓烈。圣人就根据人们对父母的恭敬之心来教化人们如何去尊敬他人,又根据人们对父母的爱人之心教化人们如何去爱人。圣人的这种教导,无须十分严肃的推行方式就达到了效果,圣人施政不用严厉的手段就实现了太平盛世,这就是原因的根本所在。父子之间父爱子、子敬父的这种关系,是天生成的,君臣之间也同样遵循这种道理。父母生养儿女,一代传一代,人类得以繁行,没有比这更为重大的了。君王亲善爱护他的臣民,用德行感化天下,使民众和睦,社会安定,没有什么情感比这更为厚重的了。”第九:圣治章(3)【原文】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译文】所以说不爱自己的父母而爱他人的做法,叫违背了道德;不尊重自己的父母,而尊重别人的做法,叫做违背了礼节。不顺应、尊崇这种道德而逆向行事,人们就没有了效仿的标准。不行善事,而专门做违背道德礼节的事,即使一时得志,君子也会轻视他,看不起他。第九:圣治章(4)【原文】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译文】“君子的行为却不是这样,他们想说的话都可以让人称道,想做的事都可以让人高兴,他们的道德品质让人们尊重,做的事情能成为人们效法的标准。其装束举止都具有示范作用,一进一退、举手投足都讲究尺度和礼数,成为人们效法的模范。老百姓都敬畏他、爱戴他,进而学习模仿他。因此他从事的德教能够得以实施,提出的政令也能顺利推行。《诗经》中讲:“温和善良的君子,他们的威严和礼节是不会有差错的。’”
​第十:纪孝行章

​【译文】
孔子说:“孝子侍奉他们的父母,在家要做到最大程度上的恭敬,供养父母饮食时,要怀着快乐愉悦的心情,父母生病了要怀着无比忧虑的心情去悉心照料,给父母办丧事要竭尽哀痛之情,祭祀父母要极力肃穆、恭敬,这五点都能做到了,才算是真正的孝顺父母。孝敬父母还应该做到,身居高位也不表现出傲慢无礼,身份低下也不会胡作非为,在同类人中也不要与人争斗。身居高位而骄横就会败亡,以下犯上就会受到刑罚的制裁,在生活中与人争斗就会招致伤残。这三种习性不戒除,即使每天用猪、牛、羊来供养父母,也仍然算不上孝敬。”
第十一:五刑章

​【译文】
孔子说:“五刑所包含的条例有三千条,没有比不孝的罪行更为严重的。要挟、胁迫君王的人就是目无君主,诽谤圣人的人心中无法理,不尊重孝敬父母的人是心中无父母。社会动乱往往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啊。”
第十二:广要道章

​【译文】
孔子说:“教导人们恭敬爱人,没有比提倡孝道更好的了。教导人们礼貌和顺,没有比推崇悌道更好的了。改变旧的风气习俗,没有比音乐的感化作用更好的了。对上安顺君王,对下顺服民众,没有比推行礼制更好的了。所谓礼,就是敬。尊敬父亲,子女就高兴;敬重兄长,做弟弟的高兴;敬重国君,则为人臣子的高兴;对一人尊敬而千万人高兴。因此,敬重的虽然是少数人,而高兴的人却很多很多。这就是孝道的重要道理啊。
第十三:广至德章

​【译文】
孔子说:“君子用孝道教导人们,并非每天挨家挨户走访进行当面教导。君子教人孝敬父母,是要让天下为人父母的人都受到孝敬。教人尊重兄长,是要让天下做兄长的人都得到尊重。教人如何做臣子,就是要使天下的国君都受到臣子的敬重。《诗经》中讲:'平易和蔼的君子,就好比百姓的父母。’如不是君子有至高无上的品德,还有什么能让百姓顺从、敬重到如此地步呢?”
第十四:广扬名章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父母的敬爱孝顺之情,转移到侍奉国君上,必定能忠于国君;君子对兄长的恭敬顺从,也能转移到比自己辈高、位重或年长的人身上;居家过日子,能把家中事治理的井井有条,那么也能在为官上作出好的成绩。所以说,把一些细小的家庭内部事务料理得很成功的人,必定会有所作为,扬名后世。”
第十五:谏诤章

​【译文】
曾子说:“关于慈爱、恭敬、安亲、扬名,我都听您教诲过了。请问,做子女的只要是听顺于父亲,这就能算得上孝吗?”孔子答道:“你这什么话,你这是什么话呀!”“过去,天子有七位规劝他行为的大臣,即使天子昏庸无道,也不至于失去天下;诸侯有五位规劝他行为的臣子,即使他不守正道,也不会失去他的封地;大夫有三位规劝他行为的辅臣,即使他不守正道,也不会失去家业;一般的官员,要有规劝自己言行的友人,也就不会失去好的名声;父亲要有敢于直言相劝的儿子,就不会有不义之举。因此,当父亲的行为有不易之处时,做儿子的不可不向父亲进行规劝;当君王行不义之举时,做臣子的不可不直言上谏君王。所以说,当发现行为有不义之处,就应当直言规劝。一味地听从于父亲,这怎么能算得上是孝呢?”
第十六:感应章

​【译文】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君王对父亲孝顺至致,天神通晓;侍奉母亲孝敬之极,地神明察;待人长幼有序,处事各有分寸,各种事物关系也就自然顺畅了。天地神明都能感应到君王诚挚之心,自然就会显现神灵。因此,即使贵为天子,也必定有他该尊敬的人,这就是他的父亲;也必定有在它之先的人,这就是他的兄长。在宗庙恭敬地举行祭祀,表示他没忘记自己的亲人。修养身心,谨慎行事,唯恐因自己的过失让先人蒙受耻辱。在宗庙举行恭敬的祭祀仪式。祖先都会显灵享用。奉行孝悌到了极致,就能通于神明,如阳光般普照四海,无所不及。《诗经》中讲:'从西向东,从南到北,没有不对你诚心佩服的。’”
第十七:事君章

​【译文】
孔子说:“君子侍奉君王,在朝为官时尽心尽忠,退官还家就思考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发扬君王美好的一面,匡救君王之不足,所以君臣之间能亲近和睦。《诗经》中讲:“心中充满了对您的敬爱,只是久久没有向您表达出来,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什么时候曾把您忘怀?”
第十八:丧亲章
【原文】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yǐ),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yuè)不乐(lè),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译文】孔子说:“孝子给父母办丧事,哭得声绝气节,顾不上讲究容颜上的礼节,说话也不像平时一样注重文采词章,衣着华美的服饰会觉得不妥,听到优美的音乐也不觉得开心,吃再美味的食物也不觉得可口,这些都是因为伤逝亲人而内心悲切所致。服丧三天就要进食吃东西,这是教导人们不要因为失去亲人过度悲哀而伤了身体。不要因为亲人的亡故而伤害了活人的身体,这是圣人遗留下来的法令。为死者守丧不能超越三年,这是告知人们守丧是有期限的。”第十八:丧亲章(2)【原文】“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fǔ)、簋(guǐ)而哀戚之;擗(pǐ)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译文】“为丧者准备棺材、衣服、被子;并设立灵堂,摆上贡品进行哀思;捶胸顿足的哭泣哀送亲人出殡;卜卦选择一块好的坟地,妥善地安葬好亲人;并修建宗庙,来供奉亲人的魂灵;每年按春秋时令,来祭祀思慕亲人。父母在时,用敬爱之心来侍奉他们;父母亡故,悲痛地为他们办理丧事。在生做到了孝敬的本分,亡故了也做到了应尽的孝道。孝子对父母的孝顺这才算真正完结。”
。。。。

​关于《孝经》
《孝经》的作者,传统认为是孔子所作。后世有多种说法。有说是曾子的,有说是子思的,还有说是孟子及其门人的。
据考证,《孝经》应该成书于秦汉之际,正如《四库提要》所说,是孔子“七十子之徒遗言”。《孝经》在“十三经”中字数最少,但内容周全(共有十八章,1799字)。它以孝为中心,从各个方面阐明孝的本质、意义、方式、方法,集中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并将之推及社会政治,使之规范化、伦理化。首先,强调了孝的重要性和作用,明确孝是上天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道德的根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要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要以孝立身扬名、保持禄位。把家庭的孝亲与忠君报国联系在一起,认为忠是孝的延伸和扩展。对孝进行了绝对化、神秘化的渲染:“孝悌之至”可以“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其次,对实行孝的方式方法作了系统的规范,提出了孝在社会人生中的贯穿过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根据人的等级差别,《孝经》还规定了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忠顺事上,永保爵禄”;庶人之孝:“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远远超出了道德伦理的范围,不仅修身、齐家,更在于治国、平天下。所以,它又是政治的最终目的与价值所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