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界公众号
春节在中国传统一般指除夕到十五。那么春节大年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习俗有哪些?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仙、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本篇内容
★为什么有的时候没有大年三十呢?
★“除夕守夜,年初一守舍”有何原委?
★关于春节贴“福”字、“春联”的来历等
★正月初一至十五每天的习俗介绍
为什么有的时候没有大年三十呢?大年三十去哪儿了?
“这和我国独有的农历算法有关。”
原来,公历的一个月,有的有30天,有的有31天,2月只有28~29天。而农历,也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是因为农历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来编算的,在天文学中被称为“朔望月”。
“朔日为农历月的第一个农历日”,也就是说,每个农历月的初一是朔日。从“朔”到“望”,再到下一个“朔”,一个周期约29.53天,所以计算出来的农历月天数或者是小月29天,或者是大月30天。而如果该年的腊月恰逢小月,只有29天,因此也就没有大年三十了。
实际上,腊月遇上小月的时候并不少,大年三十不见的几率也不算太低。
进入2000年以后,2000年、2001年、2003年、2006年、2012年、2013年、2016年都没有大年三十。没有大年三十的日子其实并不少见,有时候还会连续出现,比如从2025年开始,一直到2029年,连续五年也都不会有大年三十了。
“除夕守夜,年初一守舍”的习俗介绍
中华有上下五千年的万史,也造就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俗语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脉,是民间老百姓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的总结,有的是对民间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对于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很多俗语的背后还蕴含着很深刻的道理。
就比如老一辈人说的“除夕守夜,年初一守舍”,就是关于过年的两个习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除夕守夜
腊月的最后一天,也就是除夕夜,在这一天要进行守岁,一晚上不睡觉,等待天明这个习俗是来源于一个神话传说:相传,在远古的时代,有一种非常凶恶的怪兽,叫“年”。每到除夕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出来伤害人畜,降灾于百姓。
所以人们为了躲避年兽,到了除夕晚上天一黑,就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
一直到大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人们才敢出门。这样过了好多年,人们就开始对年兽放松了警惕。有一年除夕晚上,年兽突然窜到一个村子里,几乎把人全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着红门帘、穿红衣服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
还有几个小孩,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玩耍,火光通红,竹子"啪啪"的爆响,还将年兽吓跑了。
后来,人们就知道了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所以每到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会贴红纸、挂红灯、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这就是除夕守岁和燃放爆竹的来历,守岁也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寓意着辞别旧岁,迎接新年的美好含义。
也被称为是溃岁、别岁、分岁,在这一天大人和小孩子要熬夜到凌晨过去,之后大人去睡觉,因为第二天早上要起来祭神,孩子么则会彻夜玩到天亮。
守岁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一定要全家人团圆在一起,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
年初一守舍
“舍”就是房子,意思是大年初一的这一天,一定要守在家中,不能出门。
这样就会有人很奇怪,大年初一的一项重要活动,不就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里祝贺新春,拜年嘛,为什么不能出门要守在家里呢,其实这句俗语针对的是老年人,在很多地方,大年初一又被认为是守财日,在这一天老人家是不能出门的,出门有“走财漏福”之说。
长辈安坐家中,可使家宅来年福财两旺,而晚辈则没有这个限制,并且晚辈一定要在这一天到长辈家中拜年以示孝敬长辈。
其实也是很正常的,老人岁数大了,当然在家中等着晚辈来拜见了,不出门,也是为了不让老人这一年是外出奔波劳碌的命。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磕头,老辈给钱”。
晚辈拜年,长辈就要给压岁钱,在古代,压岁钱被称为是“压祟钱”也是为了保佑孩子不被“祟”这种怪兽伤害,所以压祟钱不仅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是长辈的保佑和祝福。
当然了,各地方的风俗和习惯不同,但是“守岁”这个传统的俗语还是被保留了下来,而“守舍”好像很多人就没有那么在意了。
新旧年交替的时刻被称为是夜半时分,守岁的“守”,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而除夕守岁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从这一年的年末吃饭到第二年的年初,这样寓意着未来一年大家还都是团圆的,这也是这种习俗一直保存下来的最重要的原因。
前几天听到一句话,说“过年,在城市是放长假,在农村才是春节”。确实是如此,最明显的一个差别就是准备年货了,在大城市里面,过年的时候准备年货只能去超市里面,其实感觉好平日里逛超市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在农村过年准备年货是赶大集,在年前的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里,每隔一天会有一个赶集日。一般是在镇上有,到这一天各个村子的人们都会来到镇上买年货,对联、贴画、鞭炮、糖果水果干果、割肉、买菜,红红火火,虽然都是在户外,但是人们的热情却一点没有因为寒冷而减弱。这样的过程才是过年。
关于春节贴“福”字、贴“春联”的来历与注意事项
贴春联的由来
相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汉族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春联真正普及于民间,用红纸书写,从而成为年俗之一,则是明朝的事,桃符那时才改称为“春联”。
明末清初陈尚古《簪云楼杂说》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始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朱元璋颁布圣旨以后,写春联、贴春联之风开始在民间迅速流行起来,贴春联习俗便沿袭至今。
总之,春联萌芽于先秦两汉,成长于六朝,成型于唐宋。至于作为流行的习俗,则是明代以后的事。
贴春联的禁忌和讲究
1
左右联勿贴错
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为上首,左手方为下首。贴春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上下联不可贴反。
2
如何区分上下联?
按字调平仄判断:对联的上下联要从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声来区分。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往往是是仄声(即汉语发音的第三、四声),下联多为平声(一般指第一、二声)。
按时序先后判断:时间在前的对联贴为上联,时间在后的对联为下联。又或者说先要办的事为上联,后办的事为下联。如“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祥”。
按场面范围判断:如“年年过年年年好,月月赏月月月圆”、“一城花雨山河壮,满院春风日月辉”。从时间上来说,年比月大,从空间上来说,城比院大,也就是在时间、空间和具体事物上一般是从大到小。
3
贴春联的时间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二十四,写大字”,这是流传百年的民俗谚语,意思是过了腊月二十四,就可以写春联了,但什么时候贴春联也是有讲究的。
在我们中国,从除夕那天开始,过年正式开幕,贴春联最佳时间是除夕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之间,因为这段时间是阳气最足、最有朝气的时间段。把旧春联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运,有除旧布新的意思,大年初一就不能再贴了。
作为一项传统习俗,“福”字年年贴,家家贴,但是你的“福”字真的贴对了么?
春节到,很多人喜欢把福字倒贴,寓意——福到了!这种作法是巧妙地利用“倒”字的同音字“到”,用“福至”来抵消“福去”,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实,并不是每个地方贴福字都能倒着贴。此前,很多人以为福字要倒着贴,取“福到”之意,讨个好口彩的说法,并不全对,甚至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对,而只是适合少数情况,例如水缸和柜子。而且,从儒家正统来说,福字倒贴其实是违反中国人审美习惯的事。甚至有一位民俗专家,为了研究“福字倒着贴”这件事,究竟是不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还专门考察了许多地方,既包括一些留存下来的民宅小院,也考察了晋商、徽商的豪宅,还有达官贵人的府第,结果发现,无一例外,所有镶在墙上的木雕、砖雕、石雕的“福”字都是正的。尤其是大门上,大门上的福字,从来都必须是正贴。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
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凡是庄重和恭敬的地方和场合,所贴的福字,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故应正贴。
“福”这个字,本来就代表着庄重和严肃。因为左边的部分,是个示字旁。“示”是“神”的本字。从“示”的字,一般与神(包括对神的崇拜活动和心理)有关。
从象形文字的演化轨迹看——这个“示”,其实代表着祭祀天地祖先和神灵的供桌。看,下面是三条供桌的桌子腿,桌面上的那一横,代表着祭祀的供品。
既然是祭祀,那我们老百姓祈求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福”字右边的部分,口代表人口,人丁兴旺,田代表田地,在农耕社会,这是最重要的财富!而且,上面还有一个一字,还代表一人一亩田,人人有饭吃。
子孙兴旺,有人又有田,人人有饭吃,岂不是最大的“福”!
所以,如果把“福”字倒着贴,左边的“”这个供桌都翻了,祭祀神灵的供品洒落一地,祖宗神灵都发怒了,还拿什么来求“人口”和“田地”,拿什么来求“福”?!!!
你贴错了吗?赶紧来看看。
大门的福字不能倒贴
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必须正贴。如大门的“福”字的倒着贴话,会把福气倒在门外了,跑到别人家里去。大“福”字也得顺着贴起到正福临门,否则把“福”字打倒了,福气溜着了。
另外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是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故应正贴。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像时下这样,把大门上的福字翻倒过来,则必头重脚轻、不恭不正,实属滑稽,有悖于中国"门文化"与"年文化"的精神,过于轻率和粗糙地对待自己的民俗文化。某些人将大门的“福”字倒贴,是传统风俗断层的表现。
贴福字特别提醒
1、朋友们务必牢记:大门是迎福纳福的地方,福字应该正贴。
2、贴在大门的“福”字必须正着贴,寓意开门迎福,福气临门的吉祥美誉,如果大门的“福”字的倒着贴话,可就把福气倒在门外了,跑到别人家里去了哟!大“福”字也得顺着贴,这才能起到正福临门,否则把“福”字打倒了,福气溜着了。
3、不过在屋子的内贴的“福”字适合倒着贴,在家里即使把“福”打倒了也是到在自己家里,福气也被关在自家屋里,满屋充满了福气!还有就是贴在马桶、垃圾箱、衣柜上的小“福”字也必须倒着贴的!
“福”字倒贴有讲究
在水缸、垃圾箱上可以倒贴福字。因为水缸和垃圾箱里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倒贴“福”字。这种作法是巧妙地利用“倒”字的同音字“到”;用“福到”来抵消“福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在需倒置使用的用具上可倒贴
福字倒贴的第一种情况是水缸、垃圾箱和家里的箱柜。在水缸和垃圾箱上倒贴福字;由于水缸和垃圾箱里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倒贴福字。这种作法是巧妙地利用“倒”字的同音字"到";用"福至"来抵消"福去"。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在放置物品的柜子上可倒贴
在屋内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会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
家里的箱柜也可以倒贴“福”字,因为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会一直来到屋里和柜子里。屋子内其它地方贴的“福”字也不忌讳倒着贴,意思是说在家里即使把“福”打倒了也是到在自己家里,福气也被关在自家屋里,满屋充满了福气。
另外要特别注意,贴在马桶、垃圾箱、衣柜的“福”字要比大门的“福”字小,有小“福”不到,大“福”不来的寓意!
3、 厕所等污秽之地
4、讨口彩,可倒贴
古时候“讨口彩”是这样“操作”的:家中有才认识字的小儿,家人先故意将福字倒贴,然后唤来小儿问:咱们家福字帖得对不对?小儿说出:"福倒(到)了"的话,可得糖果一枚;如小儿不幸说错:大人拿出预先准备好的草纸,将小儿嘴巴擦上一擦。寓意:刚才那句话不是嘴讲的,不算!而且事后立刻将"福"字正回来。
5、家中发生不幸
如果一年中家中有人不幸亡故或者其他灾难出现,如:失火、车祸等,希望转运的朋友可以将福字倒贴。
为什么民间会有“福”字倒贴的做法呢?
关于福字倒贴有很多不同版本的传说,其中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每家必须在都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
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只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
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初一至十五每天的习俗介绍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正月初一讲究的是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拜年,大年初一第一天,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或是打电话问候是必不可少的,说声“过年好”,祝福每个人全年都是大吉大利。
正月初二
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正月初三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正月初六
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正月初七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正月初八
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九
农历大年初九,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信众要主祀玉皇大帝,向天公祝寿,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正月初十
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十二至十五
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二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亦是道教上元天官大帝圣诞,为天官赐福之辰,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这一天少不了还要吃元宵、汤圆。正月十六夜则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
。
诸子界公众号
欢迎阅读,谢谢关注!
温馨提示、版权说明并致谢书:
本篇图文内容来自相关书籍或网络收集整理。意在分享智慧、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涉及到的版权或所有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侵权即删!
本号小编感谢并致敬所有为中华典籍和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分享而贡献力量、付出努力的人们,功德无量!
对待古籍经典,吸其精华营养、对其不合适部分亦可加以了解,从中得到启发或警示。愿于君有益!🙏
END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欢迎阅读转发,感谢同学关注!
(♥小编没有粉丝,只有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