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法则。
人体的肌肉、关节和骨骼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新的运动负荷。
若跑量增长过快,超过身体的适应能力,便容易引发肌肉拉伤、关节磨损等运动损伤。
遵循每周跑量增幅不超过10%的原则,可确保身体有足够的适应期,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
2、10分钟法则,跑前热身跑后拉伸。
跑步前,进行10分钟左右的热身能帮助身体逐渐适应运动负荷。
建议先慢跑3-5分钟,接着进行如腿部摆动和手臂绕环等动态热身动作。
跑步结束后,再进行约10分钟的全身拉伸,重点关注肩颈、大腿、小腿、臀部和腰部等关键部位。
3、2天法则。
跑步时,身体的各个部位,特别是关节、肌肉和韧带,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和冲击。
若某部位连续两天出现疼痛,应立即停止跑步,给身体充分的休息时间。
若疼痛持续或反复发作,最好还是咨询医生或专业治疗师的建议。
4、谈话法则。
在跑步过程中,如果能以正常语速谈话,这表明呼吸节奏正常,运动强度适中。
如果感到呼吸困难到无法说话的程度,那就意味着身体正承受过大压力,呼吸和循环系统可能已接近极限。
此时,应减慢速度。
5.力量训练法则。
肌肉力量不足,是跑步受伤的关键因素。
当肌肉无法适应当前的跑步强度与距离时,长期下来,身体容易受伤。
在日常跑步中,建议每周安排2-3次力量训练,如深蹲、俯卧撑和平板支撑等,以提升肌肉力量和耐力。
6.跑休法则。
跑步时身体疲劳的累积也是受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身体感到疲惫、状态不佳或跑步变得十分吃力时,就不要勉强自己继续跑步,而应该给身体足够的时间去休息和恢复。
对于初跑者,建议从跑一休一开始。
而有经验的跑者或马拉松训练者,则更适合跑二休一或跑三休一。
7.小步幅高步频法则。
在跑步中,步幅和步频是两个关键参数,对跑步效果与受伤风险有着显著影响。
增大步幅,意味着身体在空中停留时间更长,着地时对身体的冲击力也越大。
减小步幅并增加步频,可以有效降低着地时的冲击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受伤的风险。一般来说,步频在170-180步/分钟之间,适用于大多数跑者。
8.新鞋法则。
跑鞋的减震和支撑性能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在跑步时就无法再为脚部提供足够的保护。
一般来说,每跑644-805公里,就应该考虑更换一双新的跑鞋。
另外,参加马拉松比赛时最好不要穿新鞋。
— END —
配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亮【赞和在看】,坚持跑步,你也可以!
我是卷卷,一个热爱跑步,热爱生活的中年少女。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关注。
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或转发给身边的小伙伴~
往期推荐:
跑步:在孤独中成长(从400米到42公里)
永远不要低估一个50岁还在坚持跑步的人!
40岁后跑步,快慢不重要!但这4条建议必须get!
跑步:越跑越年轻的4个习惯,一定要长期保持!
坚持跑步三个月会带来3个肉眼可见变化
长年跑步,老了后会变成什么样?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
5公里慢跑是拯救中年男人的良药
晨跑的最佳时长是多少?
为什么坚持跑步体重还是降不下来?可能是这4个原因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