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逢七十年代,记忆中出现的第一个德国人的形象,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身着一身漂亮军服的德军将军,真切记住的第一个德国人名字就是从那个将军口中说出来的:“党卫军上校冯·迪特利施”。随着以后对厉史的兴趣,在夏伊勒的大作《第三帝国的兴亡中》读到的德国名字好多都是以“冯·”开头的:冯·兴登堡、冯·勃洛姆堡、冯·里宾特洛甫……难道“冯”是德国第一大姓?
学了德语,籍由此得以对于德国的历史、文化有了直接、深入的了解,才知道,其实“冯·(von)”在语义上只是一个标注归属、起到了连接作用的介词,直译成英语的话就是“of”。区区这样一个“介”词,在当年,却成了一个能让原本一介草民的一人、一家、一族改头换面,跻身贵族之列的标签,自然成了令人“介”意之词。其实,德国还用另一个介词“zu”(如同英语中的“to”)来标注贵族世系,意为他们并非源自但实际拥有某地。只不过相比之下太过小众,完全被“冯·”家的风头盖过了。据近年来的统计,如今八千多万人口的德国,还有八万多姓名中带“冯·”的男女老少,堪称千里挑一。
公认的有关日耳曼/德意志贵族的第一次记载,是见于塔西陀(Tacitus)的《日耳曼尼亚志(Germania)》:“某某地之被唤作某某之人”。依托领地而成为贵族、标注领地而称为贵族,从一开始这就是德意志贵族们的专属。
一般来说,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进入了中世纪的封建时代。其中的最大不同是,国王和皇帝们大多都不具有绝对的权力,而是裂土分疆,封而建治,依靠一批诸侯来拱卫。这些诸侯们,通过同样的管治逻辑,将自己的领地又委派给次一级的亲贵们“咸与维持”,从而不但形成了贵族阶层,也通过一级级的特权授予明定了贵族的等级。
德意志各级贵族的冠冕
对于德国贵族头衔的译法,先贤达人们“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也是依照皇/王之下,基本对应公(Herzog)、侯(Fürst)、伯(Graf)、子(Baron)、男(Freiherr)的爵位。其中,在神圣罗马帝国的辖制之下,只有伯爵(Graf)是一个有职有权的实职,不同于名位在其上的公侯,伯爵头衔是可以作为姓氏的组成部分的,比如被称为“德意志的良心”的在1944年7月20日刺杀希特勒的德军上校克劳斯·申克·冯·施道丰堡伯爵(Claus Schenk Graf von Stauffenberg)。而男爵(Freiherr)多是由骑士受封而晋,所以在姓名中也将此爵位保留,以示出身吧。
一些德意志贵族们的徽记
除此以外的绝大多数德国贵族的姓氏都是“冯·(von)”和一个地名的组合,要么是起源地,要么是驻节地;可以是实封地,也可以是管辖地。如果是出于势利心要分辨不同贵族的家业与背景,最重要的就是地理知识了。简而言之,姓“冯·(von)”某村的肯定不如姓“冯·(von)”某县的;姓“冯·(von)”某县的肯定不如姓“冯·(von)”某市的。要是个姓“冯·(von)”某省/某邦的,那必定是地广百里的钟鸣鼎食之家了。比如,马克思的夫人燕妮·马克思,本名约翰娜·贝塔·朱莉·燕妮·冯·威斯特法伦(Johanna Bertha Julie Jenny von Westphalen)。比照一下,当年的威斯特法伦的地幅在今天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版图之中的比例,不禁会令贪恋豪门成为世风的今人们感叹,燕妮·马克思是为她所爱做出了什么样的牺牲。今日之德国,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一个联邦州就是北莱茵—威斯特法伦(Nordrhein-Westphalen)州,而其中大半部分的面积就属于原来的威斯特法伦。
浅黄色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版图之中红色标注的威斯特法伦
中世纪时的“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曾被伏尔泰讥笑为“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那时的的德意志,还只是使用日耳曼语言的各部生息的地理组合,更因为地处中欧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各级贵族的兴起与消亡从来都是刀口舔血,尚武也成为德意志贵族最根深蒂固的传统。旧德意志军队中,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更多的机会晋升到将帅的阶梯顶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帝国”海陆空军的总共27名元帅当中,出身贵族的居然有14名!难怪当年读书,读着、读着就纳闷,这些德国人,怎么都姓冯啊?
随着历史的发展,风云际会,不少原先名不见经传的寒微贵族家族成员反而凭借不世之功,真的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比如历经三次战争,协力主导并完成1871年德国统一的俾斯麦和(老)毛奇。实在是因为他们名满天下,对于他们和敬仰他们的后人而言,显示贵族血统的“冯·(von)”实在是可有可无,在流传中也就渐渐不提了。
另外,“上品无寒门”的格局不再适应越来越进步,也随之更复杂、纷繁的社会体系。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Karl V)开始,就开始把立下重大功勋的平民也提升到贵族阶层,简单省事的办法就是在原先的姓氏之前直接加上了“冯·(von)”。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从此,直系子孙可以世代使用“冯·(von)”作为姓氏的组成部分,以资荣耀。更何况当年在旧德意志时代,对于贵族头衔的推崇是不容质疑的社会共识,即便是像克虏伯家族这样的新兴工业巨头也不例外。全盛时期的家族传人弗里德里希·阿尔弗雷德·克虏伯(Friedrich Alfred Krupp)(1854–1902)没有男性后裔,待到由他的大女儿贝塔·克虏伯(Bertha Krupp)(1886–1957)的夫婿古斯塔夫·冯·波伦·和·哈尔巴赫(Gustav von Bohlen und Halbach)(1870–1950)来接掌家族时,即便克虏伯的大名单单是仗着大炮就够轰轰烈烈了,他们也不愿放弃只不过两处不起眼小领地的“冯·(von)”头衔。到头来还是由德皇特事特办地以人称“克虏伯法”(Lex Krupp)的敕令来钦定,让他们和后代从此可以使用“克虏伯·冯·波伦·和·哈尔巴赫”(Krupp von Bohlen und Halbach)作为姓氏。
古斯塔夫·克虏伯·冯·波伦·和·哈尔巴赫(Gustav Krupp von Bohlenund Halbach)的全家福
由于这是君王特权,德国的最后一批贵族是出现在1918年。当一战导致德皇威廉二世(Wilhelm II)被迫退位,组成德意志帝国的各邦国的王公们也只能纷纷紧跟。他们大都在退位前最后几天突击封赐了一些“冯·(von)”的贵族头衔。当时符腾堡的末代王爷为了最后象征性地感谢一下他多年来忠心耿耿的卿相,就把“冯·(von)”的头衔作为了告别礼物。这家人就把原本散发平民烟火气的姓氏魏茨泽克(Weizsäcker,意为面粉袋子)改成了冯·魏茨泽克(von Weizsäcker)。六十多年后,第三代的理查德·冯·魏茨泽克(Richard von Weizsäcker)成为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迄今为止的历史上最受人敬重的联邦总统。有趣的是,当冯·魏茨泽克总统1994年任满两届离任时,接班的赫尔措格总统(Herzog)的姓虽然是公爵的意思,却是祖祖代代的平民——有点像中国的大姓老“王”家吧。
左:卸任的联邦总统冯·魏茨泽克,右:继任的联邦总统赫尔措格
1918年一战之后的德国,可谓是“一座座火山喷发,一顶顶王冠落地”,随之而来的席卷全社会的涤荡,不免也卷扬起各个社会阶层。特别是在二战的废墟上建立起两个德国之后,东德基于意识形态,对于旧日贵族本来就是力行压制的。而在铁幕另一边的西德,也是一个平民化的现代社会。当年的王公贵族,影响力日渐式微。哪怕只是出于谋生立命之需,也势必要像其他的平民一样投身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在德国呆了久了,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多少年以前貌似高不可攀的贵族们。
多年前,当笔者还在准备德国第二国家考试的司法见习期(Referendariat)时,在某法院里,在我的带教法官的办公室隔壁,看到门口另一名法官的名牌是von Brauchitsch,本尊是一位面目慈祥的老太太。读过的二战史还是让我在初见名牌的一霎那微微一怔,那是被译成冯·勃劳希契的,出名的是德国陆军元帅,1938年3月到1941年12月间是纳粹德国的陆军总司令。出于对于个人的尊重,我是没有对老太太法官谈起过。而几年以后,我居然还有机会结识另一个德军元帅的后人。就在我们事务所楼下,曾经是一家专业从事劳资纠纷的咨询公司,名字就是简简单单的von Rundstedt。原来这家公司老板的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冯·龙德施泰特(以前旧译冯·伦斯德)元帅,就是那个仗着老资格敢给小胡子起外号“波希米亚列兵”,被他参谋长冯·曼施坦因(被公认为二战时期德军元帅中最有军事才能的)推崇为“抓大放小”,又被“揭发”在战争时期还把侦探小说藏在办公桌抽屉里偷偷看的那位。
曾经有一位酷爱桥牌的理科博士朋友,兴冲冲地给我看过与她搭档的德国牌友的名片,曰,有“冯·(von)”的,是贵族呢!乍一看,岂止啊!那是一位von Moltke,中文里面已经约定俗成译作“毛奇”的,这已经是一个牢牢地与德意志历史凝结为一体的姓氏了。巧的是,我有幸在以后的工作中又结识了老毛奇的“亲密战友”俾斯麦那一脉的。那是东德某地一家公司的执行总裁,他自我介绍时有一点特地的轻描淡写。不免是围绕这个再响亮不过的姓氏多聊几句,这位绅士倒是很大方又不乏自嘲地眨一下眼睛,说了句:“嫁进去的(Eingeheiratet)。”原来这是“新社会”的产物,是在联邦德国在成立以后更改了法律,使得夫妻中任何一方都可以选择改用配偶的姓氏。不像以前,只能是妻子改随丈夫的姓。虽然带“冯·(von)”的姓氏在法律上只是被作为普通姓氏来对待,但正因为有了这一条,贵族姓氏的延续倒是走上了父系和母系“两条腿走路”的康庄大道了。
作为普通人的威廉二世的玄孙(孙子的孙子)Georg Friedrich与玄祖父画像合影
通过迎娶和入赘虽然并不能够成为真正的贵族,但对于有心者而言,还是有了一条捷径。未知是有心还是无意,不曾想竟闹出一件让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轶事来。某先生与某位具有男爵头衔的女士结婚,以德文对于凡人、凡物都要分出阴、阳和中性的精细,女性的男爵头衔(Freifrau)和男爵(Freiherr)的拼写法是明显不一样的。于是乎,欣欣然提出改姓申请的某先生在拿到他的新身份证后傻眼了,他现在的姓是“女男爵·冯·”(von Freifrau)某某。不但是一场空欢喜,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待到对簿公堂时,市政方面公务员给出的解释听起来义正词严,其实不无调侃,甚至满是幸灾乐祸。该公务员反问道:“如果一位女士嫁给穆勒(Müller,磨坊主,德国最常见的平民姓氏,阳性的)先生,难道她在改姓时,不能再叫穆勒(Müller)而非得叫穆勒琳(Müllerin,阴性形式,意为磨坊女)吗?”随之而起的哄笑声,不但响彻法庭,也通过传媒带进了千家万户。
路德维希·梵·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德国之外,比较相似的是法国,只不过,他们用的是de。自戴高乐将军1959年改制以来,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8位总统中,就有两位是明明白白的贵族出身:戴高乐(de Gaulle)和德斯坦(d’Estaing)。倒是哈布斯堡家族退位之后的奥地利共和国,明令废止一切与贵族头衔有关的姓名加缀。而另一些语种里,从来是放开使用介词,让它只起到以家族起源取名的作用。比如,贝多芬姓名中的van,虽然与“冯·(von)”意思一样,却根本没有那样的气派。一辈子不如意的乐圣是有荷兰血统,却是与任何贵族家世无关。同样的,足球场上叱咤风云的马可·范·巴斯滕(Marcovan Basten)也是“从人民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