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工作手记:西红柿炒鸡蛋


最近下班后我迷上了做西红柿炒鸡蛋。去黑人市场买西红柿,10夸查一堆。
生在农村,小时候没吃过好菜,就记得妈妈做的葱花面、馄饨和饺子最好吃,这么多年到哪儿都想。咱中国人,妈妈的味道最是无可取代,虽然妈妈做了一辈子饭也未必有一道超出常人水准的好菜,但老人家培养了你的胃呀。十二三岁离家求学,每天吃喂猪学生餐,少年一向鼻孔朝天远庖厨,还信咬得菜根做得大事,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上人,吃窝窝尖做大官,这些坑人的大道理。只有发奋读书才是正事,炒菜做饭,压根没想过。到大学毕业前,没动过锅铲,没逛过菜市场。不屑一顾。君子远庖厨也!菜市场不去,就是不去!那是我该去的地方吗?
如今才知道,一道小菜也蕴含无数道理。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把一道小菜做好,其实需要很多练习和心思在里面,做好一道小菜,也是修炼自己的一种方式,而且很诗意,有爱,有心思,有生活,有味道。小事也需要耐心下功夫。

来了非洲,无意间需要自己做菜做饭。稀里糊涂瞎做,其实只知道多放油爆炒而已。大菜做不了,小菜也做不好。
比如西红柿炒鸡蛋。最简单一道小菜,其实做好不易。高手做菜,掌握其中奥妙,虽然材料一样,炒出来的西红柿鸡蛋却天差地别。

小时候看三毛文章,她来非洲谈恋爱,生活,全都是浪漫,她说做菜是一种艺术。她是个女人,可不得琢磨做菜搞定荷西先生。这是生活小技,毕竟不是人人懂诗,但人人懂吃。你给荷西念诗,这糙哥不一定懂,但吃菜谁不会?那时我也没吃过什么菜,不感兴趣。少年只想我辈立志要做大事,为国为民,三毛这些小儿小女,虽然写的文章读了很开心,但文中没有大义,不值一提。
那时候太小,现在悟了,技不压身,见贤思齐,开始琢磨做好一道小菜。
西红柿炒鸡蛋。西红柿要烫了去皮,这是精细处,为的是能迅速炒出西红柿汁,要是带皮,出汁会差一些。细节在此处。做事要看细节。
早先我在家做西红柿鸡蛋汤,经过无数次试验后,发现炒汁是关键。我妈说,西红柿要大炒。猛火大炒,把西红柿彻底炒到稀烂,熬成汁,咕嘟咕嘟冒泡,然后加入沸水,煮一会到全锅沸腾,把鸡蛋液加进去,迅速猛烈搅拌,蛋液迅速散开,蛋花飞散,迅速固定成形,样子虽然不好看,但西红柿汤汁浓郁,好喝是一定的。这道汤卖相不佳,还有很多进步空间,需要精进。
国内许多小店的西红柿鸡蛋汤,西红柿完全没炒出汁,蛋花也是大块云彩,厨师提鲜全靠猛加鸡精味精小虾米,什么玩意儿~
做西红柿炒鸡蛋,比做西红柿鸡蛋汤更复杂。锅烧到大热,多加油,多加,烧到油冒烟,倒入鸡蛋液,这里的关键是鸡蛋液要迅速发泡,用铲子轻推,让所有蛋液炒热到全部发泡,盛出来。
鸡蛋炒发泡是为了更好地饱吸西红柿汁。写到此处,我想起来我爹会炸油条,那是我的童年美味之一,炸油条用明矾和面,易于发泡,可惜明矾味大,不能用到炒鸡蛋里。
不然试试用洗衣粉?哈哈哈哈。

炒完鸡蛋,重新加油炒西红柿。要多加蒜。大蒜拍碎,切碎末,越碎越好,倒进热油锅里,炒到蒜味爆香,倒入去皮切好的西红柿,翻炒,加糖。

炒到什么火候呢,此处是此菜成功与否的关键。很多菜随便炒,但西红柿炒鸡蛋最看火候,炒久了西红柿软塌塌,不好看,火候不到,汁出不来,鸡蛋不易吸饱汤汁。

总之,练个百八十回,跟做工作一样,认真复盘揣摩,就好了。炒糊了不怕,多炒几次,百八十回不够,炒个一万七千次,还能炒不好?
火候一到,加适当盐,倒入炒好的鸡蛋。翻炒时间不要长,炒好的鸡蛋吸饱汤汁,即可出锅。
要用有一点有深度的浅盘出锅。西红柿炒鸡蛋,味好全在汁里。
所以收汁不能收太干,亦不能留汤汁太多。这也很考验功夫。
西红柿炒鸡蛋,拌米饭,拌面条。南京话,绝摆。
风老板另有方法,他作弊!他专门跑到基特韦大超市买番茄酱。我们中国人道法自然,西方人不耐烦这么玩,他们吃什么都爱加番茄酱。有了番茄酱,咱就不需要专门下功夫猛炒西红柿,炒个差不多,直接加番茄酱,味更足。我初见风老板炒西红柿加番茄酱,不以为然,以为这是投机取巧,哪知一加入番茄酱,汤汁更浓郁,虽然收汁困难,容易把西红柿炒过头,卖相不佳。但滋味更容易出彩,咱们炒西红柿费那么大劲去皮,不就是为出汁?风老板东北人,擅长大炖,哪有耐心给西红柿去皮?直接挤番茄酱。

不对。这张图插错了。
我说得热闹,其实大都是看的,自己还没做好。但我有信心勤加练习攻到绝顶。认真下功夫,不能成绝技,但总能做到水平线以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到非洲一切要重新活过,做好一个小菜,精通其中道理。举一反三。
这道地道中国家常菜谁研究的呢?不知道。铁锅炒菜宋朝才开始,鸡蛋咱早就有了,大蒜是汉时从西域传来的吧?西红柿是从美洲来的,欧洲人以前拿它当观赏植物,驯化了很久,才传到中国来。所以这道菜,最早不过500年,甚至更短。
一道西红柿炒鸡蛋,国际化含量其实很高。
我好像也知道了苏东坡、汪曾祺、张佳玮为什么那么爱吃,那么爱琢磨菜。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