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工作手记:姆巴莱工业园猛烈地提升了乌干达女工的生活水平


我今天重抄旧业,在乌干达干起了PR。
我在国内干了很多年PR。PR就是公关,public relations,不是月结三万的KTV公关。
我刚毕业北漂做记者的时候,社会风气开放,西单、新街口贴着很多小广告:高薪招聘男女公关,日结3000~10000。这种公关要求就太高,我们一般人干不了。好看是一种天赋,不是人人都有,再说,这玩意也不是好看就能干。

干记者天天要唱赞歌,我很快就受不了了,违背良心啊,于是我转行干公关,组织记者替我吹牛逼。我挣钱,让他们去违背良心。
干公关工作也有个问题,就是一回老家,亲戚就问,你又是大学生又混北京,到底干啥?我无言以对。要是说干公关,那还得解释,公关是public relations,这行当起源于……我们老家父老,都是世袭罔替一直种地的实干派,他们连哈喽都不知道,你跟他说public relations ?不说英文,说干公关。乡亲们会上下打量打量你,然后跟你说:“没想到你是这种人。”

PR这个行业没有什么特别的。简单来讲,就是动用钞能力搞定记者,把牛牵过来,让他们吹。我花钱让你来夸奖我。咱们中国人低调,都喜欢闷声发大财。一般的企业并不需要公关,除非企业到了树大招风的地步,容易招惹负面,这就得做危机公关,平时维护不好媒体,出了负面大家都锤你,这就很难办。

现在我在乌干达最大的华人企业工作,PR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我不谦虚,我闭着眼都能干。虽然记者采访时,当地员工讲英文夹本地话,我几乎完全听不懂,但并不耽误我把事干了。无他,唯手熟耳。别的事没把握,这个事我没问题,老狗一条。乌干达最大的电视台UBC,最牛逼的两家报社new vision和daily monitor,从各个角度来采访姆巴莱工业园的女工。我们提供的采访对象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故事的核心是,在姆巴莱工业园工作,让我很好,让我很快乐。

这是真的。
乌干达姆巴莱工业园里有40多家中国企业,这些企业雇佣了很多当地黑人员工,女工有3000多。这些员工以前大多数是农民,种地不挣钱,收入很低,只能维持基本生存。还有些女大学生,毕业后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工作不稳定,挣不了仨瓜俩枣,孩子却生了一堆。乌干达有很多单身妈妈,生活很艰难,爸爸只管种,不管收。我们找了六个采访对象,一半是single mothers,来到姆巴莱工业园后,她们有了稳定的收入,可以更好地养活孩子,赡养父母,给孩子付学费去上学。

总之,姆巴莱工业园里工作的女工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提升力度非常猛烈,UP!
举个例子,园区里有个家纺企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最适合在非洲干。老板是江苏人,他告诉我,工厂里有七百多工人踩缝纫机,一天生产好几千件衣服,如果要工人要全换成中国女工,日产量能猛烈提升到几万件。但是工厂会赔死,因为中国工人太贵了。

老板以前在国内开家纺企业,他比较了中国工人和非洲工人。在他眼里,中国工人无与伦比,中国工人拿计件工资,能把缝纫机踩冒烟,工人不愿意下班,因为多干一件就多拿一份钱。
非洲工人不是的。老板说,非洲工人观念和我们不一样,他们不喜欢计件,他们喜欢的方式是,拿个底薪,然后干多干少,不要管我。主打的就是一个摸鱼。
要是放任他们这么干,老板早晚气死在工厂里。所以老板给她们每个人每天15元人民币的底薪,分档计件,多劳多得,每人一月能拿个五六百人民币。即便规则如此清晰,老板说,生产效率仍然不行,现在好多了,六个黑人女工能抵得上一个中国女工。这就很好了,以前真是只能十个顶一个。

我问老板赚钱吗?老板说,赚钱啊,very much!那在国内呢?国内不好赚,太卷了!
这不就得了,你还要要啥自行车。
本报道内容来自天唐集团三八国际妇女节专题,十年老记者刘有才,在姆巴莱工业园返回坎帕拉途中,为您报道。
Happy women's Day!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