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
首先必须要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
要讲儒家的思想,
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
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
必须先要了解《论语》。
礼乐的精神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太庙,是国君祀祖的宗庙。“鄹”,是鲁国的地名,也就是孔子的出生地。
有一次,孔子进入太庙去助祭,他每逢一事,都要问个清楚。有一个人说,谁说这个鄹人叔梁纥的儿子是知道礼的呢?你看嘛!他入太庙,样样事都要问别人,这还是懂礼的人吗?
后来孔子听到了这种话,他就说,每事要问清楚,这就是礼仪啊!你要知道,一个懂得礼仪的人,最怕在礼貌上失态。当我们到一个陌生地方,或者到一个不同文化思想的国度做客,你只要记住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就可免去失礼的过错。
无论外交上,或任何国际往返上,真正懂得国际礼节的人,对于不清楚的事情,知道谦虚多问,就是最完善的礼貌和榜样。你如不信,可以向对国际礼节有研究的人请教。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以射击比赛的规矩礼貌来说,向来就认为主要的决赛,是不以箭头是否射穿靶皮为标准的。为什么呢?因为射击比赛的主要目的,是以准确射中靶心为目标,能不能穿透皮靶,要看各人的力气大小,不是重点。这是孔子讲射击比赛规矩礼貌的问题。
孔门弟子把它跟着放在“入太庙,每事问”之后,如果与上文连接起来,就很有意思了。这等于说,任何一种礼仪,最主要的重心,也像射击的规矩一样,只要你进退周旋、态度举动和言语,处处准合于绳墨规则,就是主要的礼貌。至于细节上的皮毛有没有透彻,与各人的生平习惯和学养有关,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因此在这里,便插入一节礼乐政治的精神,以显示王道礼乐政治的重要。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告朔”,是古代君主的一种礼仪,就是每逢初一,就要向祖宗太庙举行告朔。等于对祖宗朝夕问安一样,同时,也有把自己上月所作为的事,虔诚禀告祖宗,做一深切的反省和检讨。并且在这告朔的大礼中,当众听取民意建言,当作为政的参考。在这种祭礼当中,照例要供奉一只饩羊。饩羊,就是把羊蒸过,但是不蒸太熟。
在孔子的时候,鲁国国君已经很久不举行告朔的礼了,可是到了那天,还是照常奉献饩羊。所以子贡要想省掉一只羊,不再献奉了。孔子知道了,便叫子贡的名字说,赐啊!你是为了爱惜一只羊,用心固然很好,不过,我是爱护这种礼的精神;如果你连一只羊也省掉了,这种精神,也就跟着消失了。在这一则话以后,又跟着记载孔子另一则话。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这句话的原意是说,一个做臣子的,对于服事人君,处处尽礼尽心,有时候反使别人觉得你是太过于谄媚了。这一则话,接在子贡欲省去告朔之饩羊以后,也可以说,是他影射告诫子贡,鲁国的国君,他已经失礼,甚至无心举行告朔之礼了,而你还要把告朔的饩羊也干脆地省去。固然主要的错处不在你,可是你却有阿君所好的嫌疑。
虽然你认为事君尽心尽礼,但是不了解内容的人看了,反会以为你在拍马屁呢。全篇到此,下文一则,忽然转入鲁定公问孔子有关君臣共事的政术,孔子便答他以礼待人的两句话。从表面看来,是无关大义,实际上,这是最高的领袖之学。你如把他当作最高的政术来看,也未尝不可。只要你能做到,虽然不即近于道,也就不远了。
礼贤下士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大家都知道,我们传统历史上,对于一位高明贤良领袖的要求和评语,常常有礼贤下士四个字。
这四个字,粗看起来,好像是一种标语,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道理。其实,它的内容学术,太深、太妙,也太难做到。
你要知道,真正中国儒家的贤者,也可以说是真有传统文化精神的读书人,虽然有学问、有抱负,但是他不一定要出山服事人君去做官的,只要你多读《高士传》和历史,便知道这种精神。
他们讲究的是士大夫的立身出处,决不肯轻易马虎的;他们既不愿被名位贵显所束缚,更不愿为财利而奔走。
你想,普通人除了名与利以外,还会为什么?而这些高士们,既不求名利,就无法可以范围他们了。可是也有例外的,就是当领袖的人以礼下之。
所谓下之,便是恭敬尊重他,以师礼事他,他们就拉不起高士的面孔了。
张良教吕后请商山四皓来,便把太子定了,那就是礼贤下士,使汉高祖看了又羡慕又惊异。
唐太宗与清朝的康熙皇帝,都深深懂得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个作用,所以清朝入关康熙便开了博学鸿词科,甚至格外去请明末遗老出山任事。
就此一着,便使天下英雄,尽入其彀中了。所以孔子答鲁定公问话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便是这个道理了。
不过,天下的道理是一定的,运用是活的,我们历史上,也有不少的知识分子,利用它作为功名的捷径,洋洋得意以自命清高的。
同时,也真有些高士,他连以礼下之也不愿出仕,逃名不知所终的。所以陆放翁的诗说:
志士山栖恨不深
人知已是负初心
不须更说严光辈
直自巢由错到今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特性。究竟是为了什么?绝不是一般外国人所想得通的。
既讲到礼,连带也要讲到乐,因为礼俗和民间社会的乐,就是一个时代的风气文化精神的象征。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诗经》开首第一章,就以《关雎》为首。
《关雎》,是一首男女爱慕的抒情诗,也就是人生基本问题的开始。那是周代文化精神的象征,男女礼俗的代表作。
孔子为什么如此推崇它呢?
因为他认为,那时其他国家的社会风气,不是奢靡淫荡,便是乱七八糟,只有这一首诗的内容,是得人性性情的正理,所以他一再地推崇它。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与乐,本来是人性表现情感的两种相反境界,遇喜爱就生乐,遇忧患便哀思,这也是人之常情。
不过其中全靠礼来中和它,否则,乐之太过,就变成淫,淫,就是荡溢的意思;哀之太过,就变成伤,伤,就是悲痛过度的情景。
所以乐与哀太过,便造成疯狂或狂热的情绪。这样久之成风,无形中,便造成个人心理的变态,甚至,造成社会心理的变态。
讲到风俗,又引出一则故事来了。
【敬请关注以下备用号】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注:以上全部内容均摘自网络,只随喜分享,不代表本平台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