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
首先必须要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
要讲儒家的思想,
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
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
必须先要了解《论语》。
子贡与颜回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 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这里是说,有一天,孔子问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较,哪个好呢?子贡说,我哪里敢和他比?他听了一个道理,便可以连带明白了十个道理;我呢,只能听了这个,可以明白那个而已。
孔子便说,实在你不及他,我也和你一样,认为我们都不及他呢!子贡能够闻一而知二,已经是超过中人之资了。由他的答话里,说明他有知人之智和自知之明,外加一个服善而谦虚的德行,他岂止闻一而知二呢?
而且孔子唯独把他和颜回来比较,就可见孔子对他也特别的器重。他这一谦下,更加获得孔子的赞许,同时也表示自己的谦德,便说我与你都不如他了。可见他们师弟之间,是如何地谦和平易相处啊!
由此也可见孔子对子贡的才德器识,都是特别有所钟爱的。所以孔子死后,只有子贡筑庐住在孔子墓边三年,他们师弟之间仰慕、依恋的真情,就可想而知。
后世堪舆家的传说,认为孔子在曲阜的坟地,还是子贡择看的呢!但我却怀疑孔子后半生的生活,可能就是靠子贡来维持的。
孔子说过子贡不肯受命于人,偏去经营商业,而且“亿则屡中”,就是说他对商务的估计每次都很准确。孔子又曾与他说笑说,但愿你发财,我来替你做总管吧!而且《论语》中记载子贡与孔子的对话也特别多些,所以我有此疑,认为孔子后半世的生活,都是靠子贡的了。
是否如此,死无对证,量情酌理而论,也只是说真性情中人的或然之中的必然而已。上面所讲述的,都是记载孔子教学的平实和顺之处,下面一节,可以见到孔子平日教学的谨严之处。古人所谓雷霆雨露,都是恩施,谁说不是呢!
睡午觉的事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字子我,又名宰我,鲁人,是孔门的弟子。他大白天睡觉,历来但从字面上讲,都是说孔子生了气,责备他说,腐烂的木头,根本不能雕刻成东西;粪土做的墙壁,说什么总是臭的,你要加上粉刷油漆都没有用。
所以他说,我对于宰予,并不深加斥责。历代诸儒大体都这样说,认为孔子深责宰予睡午觉大不应该。因此认为孔子的“于予与何诛”一句,说是不责备他,其实正是深深的责备。
我对于这一则书,也反复地研究过,总觉得与下文合不起来,因为宰予也是孔门四科弟子中的著名人物,否则《论语》就不会特别注重他,并且再三提到他的事。
我反复审读这一则,忽然悟到此中的道理,原来孔子不但不责备宰予,而且还为他特别说明,说他白天睡觉是出于无奈;
因为宰予患有体力衰弱症,或精神衰弱症,所以午睡是不得已。因此对于宰予,并不过分地责备。譬如腐朽的木头,你一定要把它雕刻成东西,那是不可能的;又譬如用粪土做的墙,虽在外面加以油漆和粉刷,也是白费的。
从前大陆北方和中原地带,造屋建筑泥墙,都要选用坚韧的泥土,不然是不会坚牢的。这两句都是说,质地不好的土和木,如硬要用它造成伟大的建筑,它是不胜负担的。
一个人的体力衰弱,精神不够,生理机能内部不健全,如硬要他如何如何,那是做不到的。所以孔子便说,对于宰予,就不能太苛责他了,而且不但不苛责他,甚之,还非常地感伤。
因此跟着便说,我开始时,对于一个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是能够做得到的;现在呢,我对于一个人,听了他的话,还要加以观察他的才能和身体,是否具有这种魄力,可以一定做得到。他又说,我为什么有这种改变呢?因为我在教学生的体验上,观察到宰予的健康情形,才改变了这个观念。
古文简练,能力的意义也包括在行为之内,大可不必仅把“行”字范围在行为之内。当然喽,我对于这一则书,简直完全和古人唱反调,其实,我也是由于教学的实际经验,反复体认和仔细研究此章,才得恍然一悟。
如果这样说是对的,更可见孔子的伟大处——他不但有严谨的教学态度,而且还深深地体谅每一个学生的才智体力和环境。假使你设身处地于两千多年前的时代,你能不由衷地佩服孔子教学方法的周到吗?
这才是真正建立了一个教育大师的千秋规范。至少我相信,这样说是相当准确的,千万不可跟着唐宋诸儒的陋见,只把孔子塑成一个呆板迂腐的偶像,看到学生睡午觉就开骂起来了。
后世自命为儒家的学者,为了表示尊重圣人的守则,连午觉都不敢睡。
贤如曾国藩,也只好发明一个睡傍晚觉的补充办法,岂不可笑之至吗?一个圣人,绝不至于如此的浅陋,他对于人情世故是面面通达的,才能有此成就。如果硬要把体力不支的学生,加上课外补助,又不许他睡午觉,昼夜都要用功,除非孔子想把所有的弟子们都造成颜回那样,早点短命夭折了。
所以这一则插入子贡与颜回的比较之后,更显见它的关联之妙了。跟着下面的几则,就转入讨论学问和修养的要点。
【敬请关注以下备用号】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注:以上全部内容均摘自网络,只随喜分享,不代表本平台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