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
首先必须要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
要讲儒家的思想,
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
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
必须先要了解《论语》。
无欲则刚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这一则,主要的目的是说明什么叫作刚的境界。
依据儒家学术思想的解释,刚与柔是相对的一种现象,刚是能断而果决的,柔是沾缚而缠绵的。刚为阳为强,是赫赫如白日的现象;柔为阴为弱,是肃肃如黑夜的现象。
孔子有一天说,我没有见过一个真正刚的人。有一个人就说,像申枨这个人,算是刚的吧?
孔子说,申枨是多欲的人,哪里够得上刚的程度呢?从这一则书,后人就了解孔子教育的要点,是重无欲则刚的。
本来欲望无穷,如果不加以克制和修整,它随人生的经验和知识互为因果,就会彼此相随扩充,缠绵难断了。
唯有能断一切欲者,其智犹如金刚,才能够达到刚的程度。而且有欲则有所求,有求必有所屈,自然也就刚不起来了。
俗话说“人到无求品自高”,也就是这个意思的缩影。
申枨,鲁人,《史记》称为申棠,字周;《孔子家语》称为申续,字周。我所讲的只偏重于义理,申枨其人其事并未多加考证。
子贡赞美老师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有一天说,我不希望别人给我烦恼,我也不想给别人烦恼。
孔子听了便叫着他的名字说,赐啊,这不是你能够做得到的。历来解释这一则,曾特别强调一个“加”字,都说加是侵陵别人的意思,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强调。这一则,明明白白是子贡报告自己学养的经验,所以孔子说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事。
一个人在世间,随时随地,任何时刻,都是与人互惠的,如加反省,我们所得的快乐,大体都是从别人的辛苦中来的。
仔细研究,无论亲如骨肉,远如万物,莫不如此。你想不给别人烦恼,也不想别人给你烦恼,除非是出离人世以外。
这是一个人生哲学上的大问题,的确是不容易随便来讲的,所以孔子说,这是你所做不到的事啊!
换言之,也是人人做不到的事。只有在彼此之间保持相当的限度,那就是人伦的幸福了,而这个限度,就是儒家所讲的礼了。说到这里,又可显见孔子对人生哲学的态度和他学术思想的深刻。于是下文便有子贡一则赞辞。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古人因为社会情况和现在不同,所以文字简练,远不如现在的周详;而古人所称的文章,往往包括了学术思想等等。
子贡说,孔子的文章,是可以听得懂的;至于孔子所讲性命之理和形而上天道的道理,不但轻易听不到,而且即使讲了也听不懂。
所以在《子罕》篇中便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般人认为孔子只讲伦理,拿现代语来说,是说孔子只讲人生哲学或实践哲学等等。对这种说法实在不敢苟同,不过这属于另一问题,在这里就不用多说了。
此节说到这里,又未免陈义太高,使人有莫测高深之感,或者有故意高推圣境之嫌,因此下文便来一则最平常的话,以衬托孔子为学的下闻与上达虽然很平易近人,事实上,却很难做到。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这是说,子路听了孔子的教导,如果还不能够实际做到的话,他就怕再听到新的教训了。这一则和上文子贡所讲的,大有高深和浅近之别了。
上文子贡讲到孔子学问的高深莫测,在此又插入子路讲的孔子之道,例如孝弟忠信等等,虽然人人易知,但也不易行啊!学问听得多了,但在面临事实时难以切实做到,等于没有学一样,那又何必多听呢?在此也表示出子路的为人为学,确是闻必能行的贤者,岂止好勇而已!
所以他也是孔门弟子中的中坚分子。由于上文讲了一则孔子的高深,下文便来一则孔子的平实,这样的行文气势犹如天衣无缝,妙哉!妙哉!
本篇到此所讲的,都是述说孔门弟子的学养问题。自此以后,就峰回路转,只述说孔门师弟之间互相观人论世的道理,用反面的文章衬托出孔子学术思想的背景,同时也足为千秋后世立身处世的借镜。这是一种妙文,与上半篇互为反映。
【敬请关注以下备用号】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注:以上全部内容均摘自网络,只随喜分享,不代表本平台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