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贫而乐 富而礼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
首先必须要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
要讲儒家的思想,
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
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
必须先要了解《论语》。
礼的作用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上面既然说,对父母生死存殁之间的孝道,固然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但是父母的行为,有时也并非绝对都是好的。只因不敢违背亲心以尽孝道,所以虽然看出父母的行为有不妥的地方,也只好屈志以从,暂时以慰父母之心。
 
可是善恶是非之间,仍须婉转和平地变更。这种地方,就必须要善于运用传统文化里儒家的精神所系,也就是他们极力所提倡的礼乐之教了。
 
所以有子在这里,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和”,便是和平与中和的意思。“礼”的作用,是在折中一切是非矛盾,使之中肯。
 
所以说,先王重礼教,是因为礼是一种美化人文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方法。无论大小的事,在在处处,都随时需要礼的作用。“先王”,是儒家标榜历史上太平之治、文明鼎盛的代表名称,并不一定指哪一个王朝。
 
因此有子又说:“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是说,无论大小的事,在善恶是非上,碰到行不通的时候,就要知道礼的作用,可以折中的,便中和了它。不过中和又会发生另一冲突和矛盾,所以中和的本身又具有另一新的中和之因存在,这个便要靠礼的无尽妙用了。
 
如果你不知道用礼来节制的话,无论大小事,有时的确是会行不通的。这样就与上则文字首尾衔接,意思完全贯通了。
 
因为论孝道而引出有子的一则论礼的作用,又因为讲礼之用,再引出一则有子的论为学的方法。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他说为学之用,其所以注重“信”字,是因为“信”相近于“义”,可以使言行相符,讲到便能做到。义是礼之宜,是仁的发挥应用,也就是信的宗极。恭敬的“恭”字,是相近于礼的,待人接物,遇事恭敬处理,便可以避免因错误所带来的耻辱,所以礼就是恭敬的宗极。
 
凡是言行之初,目的动因不必太骛高远,陈义理想不必太过高明,必须择其可以亲切而能做得到的,这也就是学问的宗旨了。这是“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道理。
 
再由此发挥为亲亲、仁民、爱物,便是儒家孔门为学扩而充之的宗旨。因此可知“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一句,就是《雍也》篇中的“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都是教人为学由浅近开始,而渐及于远大也。
 
本篇到此,将近全篇的结论,所以又引用孔子关于为学态度的一则话,以教示儒者的风格。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是孔子论为学的基本态度。
 
假定有一个人,能够安于本分,在贫贱的时候,能够甘于贫贱,虽然食不能得饱,住不能得安,但是具有敏捷的智慧,注重于笃实履践的工夫,而慎于言语,并且谦虚好学,肯向有道之士讨教求正,即可称得上是好学的了。
 
这种为学的态度,也是反映为学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一个人,是为了人生,不是为了生活。一个人的胸襟意境,能够升华到这种程度,才真正是学问的本色了。
 
所以在《里仁》篇中便说:“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也就是这个意思。如果真为学问而学问的人,绝不会在生活困惑时,就放弃了学问的修养和造诣。
 
上文已经说了孔子论为学的本色,于是就引出子贡的一段探讨学问的话,作为陪衬,以显示儒者学问修养的境界。

贫而乐 富而礼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我们由这段对话当中,首先便可看出孔门师弟之间,从容探讨学问的风格与乐趣。子贡本来自己认为对于学问的修养,已经有了相当的心得,所以他和老师讨论为学态度的时候,便把自己的胸襟心得说了出来。
他说,一个人贫贱时,对别人并无谄媚的态度;在富贵之中,也没有骄傲的神气,这样的修养,你看怎么样?可以说是够得上有学问了吧?本来这一番话,说到学问修养到此,确实也算是很好的了,可是孔子答得更妙,更显出他学问的平易近人之处了。
 
孔子说:你说的,当然也算是很好的了,可是你说的贫而无谄,是自己胸中仍有一个贫的观念存在,只不过是因为贫,才要做出无谄而已。富而无骄,自己胸中也还有一个富的观念存在,只不过是因为富,才要做出无骄而已。
“不谈未必是清流”这种胸襟修养,远不如养到胸中平平淡淡,把贫与富、谄与骄的相对观念,都荡然一概无存,连一个贫与富、谄与骄的意识,都了不可得才好。因此虽然贫亦不改其乐,纵使富也非常好礼,这才是真正的平易踏实了。
 
子贡听了孔子的话,便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觉,于是就引用两句古诗来赞美说,学问之道,犹如做一件精巧的东西那样,要小心地切了又磋,磋了又切;然后还要经过精细的琢磨,才能完成一个最善美的东西。
他又说,关于这两句诗的含义,我现在也由此而懂得了。孔子听了便说:子贡啊!现在才真正可以和你谈谈《诗》的作用和意境了,有了这样的见解,如果告诉你过去的历史和经验,你就可以理解未来是什么境界了。由此可见孔门师弟之间,探讨学问的风格,是如此的轻松和谐,这才是诗样的美化学问和人生。
 
全篇到此,最后引用孔子一则关于为学的精神和风格的话,作为结论,恰恰与开始的一则互相呼应,有首尾相顾之妙。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学之道,在于自己为学问而学问,并不在于求人知道的。而且只要你真有学问,也不愁没有人知道你的。最可怕的,是自己不知道别人有学问啊!到此,它由“学而时习之”和“人不知而不愠”一则一贯起来,自己又下了进一层的注脚,以显示孔门教示为学的风规。

【敬请关注以下备用号】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注:以上全部内容均摘自网络,只随喜分享,不代表本平台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