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直觉与开悟。。。



远离四种执着
若执着此生,则非修行者,若执着世间,则无出离心,
若执己目的,则失菩提心,若执取生起,则非正知见。


浅议直觉与开悟

人类文化的主体,现在是科技文化,之前数千年是各种包含宗教在内的传统文化。有些人用现代文化否定传统文化,认为只有科技文化才是真理,传统文化充满着落后、愚昧的东西。这种看法不正确,科技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不是一个否定另一个,而是相互依存、互补的。因为科技文化是人类的意识和理性的杰作,然而传统文化的重点在人类的直觉。
意识和直觉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两种相互依存、互补的手段。而且直觉比意识更基本、更重要。古老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积累的利用直觉、改进直觉的经验汇编。知道这些之后,你就会改变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请读者关注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并原谅可能出现的某些表述的不完美。
学生的开悟
我们学校出过一件事:有一位女生,在学校读完本科,又顺利地继续在本校读研究生,懵懵懂懂地又过了两年。导师说你没有做研究的样子,授个硕士学位算了吧!导师的语调温和,但是她感到的是当头一棒。她的父母和亲戚朋友都在为她读博骄傲,怎么能告诉他们自己被终止读博呢?当时,这件事对她是座翻不过的大山。没有办法,她就要寻短见。
另一位老教授知道了后,提议她到他的课题组再试试。她去了。然而经过这件事一逼,她就开悟了,从此变成了很懂事的一个人,既勤奋、又动脑筋。
这个故事对所有人都有启发:大到整个人生、小到做每件事,其实都与学生读博同理。大家都希望自己和孩子们开悟。然而什么是开悟?怎样才能开悟呢?本文根据自己的肤浅认识,作一次简单的议论。
心理学中的开悟
开悟并不神秘,从心理学角度看,它是转换意识,从而进入另一种更高级的知觉状态。其实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就滑入意识的变化状态,随后又转回平常意识状态,只是大多数人没有觉察到而已。相对于平常生活里的普通意识状态而言,意识的变化状态(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 是非常重要的人类心智活动的领域。
大家熟悉的“催眠术”就是一种转化意识的技术:让你闭上眼睛、用力往下压催眠师的手。过一会儿催眠师的手突然抽离开,制造出一种持续时间很短的惊愕。此时你处于一种高度的被暗示性的状态,如果此时用权威式的语气说“睡!”瞬间即可诱导出深度的催眠状态。其实此时说别的话,你也可能瞬间进入别的意识转换状态。
虚云和尚全集《年谱》(主编净慧)记载:“至(1887年)腊月八七第-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 在开水溅手上、茶杯堕地破碎的瞬间,虚云和尚在惊愕中,迅速转换意识,进入了开悟状态。
开悟的事情各式各样、有大有小。原始人意识到事物可以烧熟了再吃,这是开悟;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忽然想到这苹果怎么不往上跑,而总是往下落?由此悟到地心有“吸力”,以至万有引力的存在;五代时南唐一位诗僧中秋赏月,触景生情,忽然得句。这些都是一种开悟的境界。但原始人所悟的只在生活,牛顿所悟的只限于物理,而诗僧所悟的只在于诗句。
各种文化中的开悟
人的开悟是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它不仅有巅峰的绩效表现,而且能让人得到最理想的快乐。这种状态有许多不同的名字。中国古代称它为“道”,例如“庖丁解牛”【1】;现代心理学中名之“心流”【2】;古代希腊称作“出神”【3】。佛学的宗旨就是寻找这种精神状态,并称之为“开悟”。
  
上面的这些书【1,2,3】认为,“心流”、“开悟”、“道”和“出神”这四个概念在许多地方都是相同的,它们都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简称“STER”):
首先是“无我(Selflessness)”,就是再没有一个自我,人与整个世界合为一体,觉知与行为、四周环境都好像整合成了一体。因为一切意识都是自我意识,没有自我就没有意识,所以开悟是一种不经由意识的直觉活动。佛学的“三法印”(即判断是否是佛学的标准)正是以此为核心。
第二是“当下(Timelessness)”,即无时间性。时间失去了意义,几个小时转瞬即逝,而一个瞬间又似乎成为了永恒。过去、现在、未来的区别消除,处于“深度的现在”——佛学称为的“当下”之中。
第三是“无刻意性(Effortlessness)”,即佛学的“不作意”、不刻意去做事,没有执着,心无挂碍。清醒地察觉到当下的每件事,然而没有念头,对应于佛学的“清醒无念”。
第四是丰富性(Richness),这时人的所有技能都被唤起,意识活动的很多局限都被突破,能获得丰富信息并且创造力大增,常常做什么都可以到达巅峰状态。
只有直觉能够具有这些特点。因此,人是经由直觉开悟的,直觉强而且能用好的人,遇事容易开悟。
【1】森舸澜( Edward Slingerland)的《为与无为:当现代科学遇上中国智慧》,史国强译,现代出版社。
【2】米哈里 ·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信出版社,张定绮译。
【3】Steven Kotler,Jamie Wheal著,张慧玉等译《盗火:硅谷、海豹突击队和疯狂科学家如何变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直觉是什么?
直觉是在没有外显加工或理性思考的情况下做出决定、得出结论的能力。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人类对事物的直接认知,最初都是一种无法描述的总体感受,叫做情境,随后用两种方式去解读这些情境,产生出了两种知识体系。 
第一种解读方式是直觉,它的知识体系靠直觉感受情境,没有逻辑推理,也不讲因果关系。就像有些古董鉴定家只要轻瞄一眼,就可非常准确地说出一件古董的制造地点与制造者。‍‍
第二种解读方式是意识,它的知识体系基于逻辑推理和因果关系来解读情境:D是如何呈现的?它是从存于其前的C衍生而来,而C又是从其前的B而来,而B又是从其前的A而来,如此等等,其中小心翼翼地过滤、较量、选择、分类、隔离情境中的一些元素,以便把它们纳入因果关系中。
英国物理学家爱丁顿(Eddington,1882-1944)把直觉称为亲证知识(intimate),把通过意识得出的知识称为符号知识。
直觉或亲证知识又被称作洞察力,它不做抽象的思维,所以认知的主观精神内容与客观存在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二元对立。直觉无法接受分类与分析,一旦我们尝试分析它时,这种亲证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符号,而我们立刻就落回到了普通的分析法与二元论的符号知识。
符号化的知识是二元论的知识,它是把宇宙万物割裂、分隔开来而得出的知识。这种割裂、分隔的知识,来自一种主观与客观分离的幻觉:本质上每个人体是一堆原子,这是一元的。但是人体这堆原子很独特,虽然它们始终依照科学法则运转,但是当它们组成了人,并且进一步又进化出了主观意识。由于有了主观意识,人类不满足被动地进化,反过来想观察自己并改造自己。然而,为了能够观察自己,需要先将自己分割成两部分:有一种能够观察的状态(“主观”)和被观察的对象(“客观”)。这种分割本来是不可能的,就好比一把小刀无法切割其自身一样,但是人的意识可以虚拟出这种分割,从一个世界中创造了两个世界。
这种二元论的知识,不是这个世界本身的,而是这个世界的符号化表现形式(symbolic representations)。这种符号形式就像地图,并非实相。没有人会看着一本地图就真以为去迈阿密度了个假。把符号与实相混淆,人类就会在空无一物的抽象世界中迷失方向,只能思考代表符号的符号,而后者又是另一种符号的代表,最终它们所代表的什么都不是,而实相却从来都没有出现过。
如何经由直觉到达开悟呢?以下有几个例子。
“庖丁解牛”的“道”
《庄子》中有一则故事:
庖丁给文惠君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文惠君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庖丁说: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庖丁解牛的大多数时候,庖丁的意识不介入,他手里的刀完全由直觉来主导,在牛骨之间的缝隙里游走。但是每当遇到难度大的地方,意识就会迅速出现,观察、分析、判断,然后指挥手里的刀度过这个难关,之后意识又迅速地隐退。在整个过程里,直觉和意识密切配合,一起进行顺畅高效的协同工作。只不过这种配合可能会很细腻,让人完全感觉不到,以致觉得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界线消失了。庖丁当时所处的意识状态就是“道”,它就是开悟后见到事物自性的状态。
赛车手的巅峰状态
对于初学开车的人,直觉与意识的混合动作会很粗糙,似乎车不听使唤。他觉得开车很艰难、很累。经验丰富的司机,这种混合动作很细腻,车像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对于赛车手、摩托车党,他们可能会被这种混合动作深深吸引,直到巅峰状态。此时,在高度警觉下,直觉与意识可以密切配合、顺畅高效地协同工作。这时意识起作用又不过分,让直觉充分发挥强大威力又不犯错。直到意识与无意识的界线消失,这时你不仅得到极大的喜乐,而且还突破创造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局限,这就是见“道”或开悟了。 
艾尔顿·塞纳(Ayrton Senna) 是巴西知名的一级方程式车手。在1988年的摩纳哥大奖资格赛中,塞纳打破了其他人之前创下的单圈纪录。塞纳说:“突然间,我觉悟到自己不再是有意识地驾驶,而是以直觉来开车。我处在另一个不同的境界,远远超越了我的意识层面所能理解的。” (见《安静吧,头脑》,p181-182)。
心理学把塞纳达到的这种巅峰状态叫做“心流”,与庖丁解牛的“道”同样,也对应于开悟。

佛学的开悟
佛学的开悟指的是佛陀在菩提树下那一悟,悟到了涅槃境界。什么是涅槃境界呢?这个问题只能体会不能言传。禅宗把佛法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人参究“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来体会涅槃境界。
“万法”是一切诸法,是千差万别种种不同的现象;“一”是指本体或全体,是完整的、统一的局面。把“万法”和“一”当成两样东西,这是主观意识造成的。把它们分成两样来看,这就是主客观分离,就是烦恼。让你参究“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是提醒你不要有分别心,要“无我”。法华经云:“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此一法乃众生之本源诸佛之妙道。亦是万法之母众圣之尊。”
一个人这样开悟后,虽然没有增加任何东西,但是意识已经脱胎换骨了,已经有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每个事物与从前一模一样,然而你的意识状态转换了。开悟后你看事物没有分别心,看见的都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拳头原来不过是拳头,三宝原来真是禾麦豆!有个五台山和尚行脚到庐山归宗寺,一夜巡堂,忽然大叫:“我大悟也!”次日,方丈问他见到什么道理。他说:“尼姑原来是女人做的!”这是开悟后的一种状态。
然而开悟只能由你自己体会出来,别人为你说破了,并没有多大好处。比如一个演员,别人告诉他角色是什么?这是不够的,必须慢慢体会,使自己进入角色才行。
观入出息
佛法如何教人开悟呢?历来禅修方法既奇特又平常,关键在于制心。通天和尚给無窮大師传法就一句话:“若問修行事,也奇特,也平常。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见明代王在公的《無窮大師塔銘》)
“制心一處”,是把意念止于一处。庖丁解牛时,意念专注于牛身;赛车手开车时,意念专注于车上,那么静坐禅修时,如何制心一處呢?
《清净道论》让人专注观察四十种“所缘”,即“四十业处”,就是四十种制心一處的方法。其中最方便、最多使用的是观呼吸法,它可以简单概括我:“执念于面前,观入出息”。
“执念于面前”就是把注意力放在鼻头和嘴唇上方的“人中”穴这一带区域上;“观入出息”就是说意念在这个区域,不要关注皮肤的触觉,而是只专注于呼吸:在呼吸进出明显、清楚时,可注意入息和出息;在入出息阶段,专注入息的全身(初、中、后整个过程)和出息的全身;在长短息阶段,专注长入息的全身、长出息的全身,以及短入息的全身和短出息的全身;到了微息阶段,则专注微细入息的全身和微细出息的全身。能如此持续地专注呼吸,你的心将会愈来愈平静,定力也将得到提升。随后将体验到禅相,并通过专注禅相而成就禅那。(马欣德,《止观禅修次第》,p200-202)
然而当你开始实践时,会发现做到很难。下面是实践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
怎样才能专注?
专注就是制心一处,它不是停止感官和思维。感官和思维是不可能停止的,只要它们在,就会有新的内容进入自己的注意力空间。专注其实一种动态过程:使注意力集中于一个目标,一旦觉察到自己“走神”,即发现占用自己注意力空间的内容变了,马上将注意力拉回到最初的专注目标。不断如此循环往复。实现这种动态过程需要练就如下两种能力。
首先要善于觉察到自己的注意力被什么占用,在现代心理学中称为元认知(metacognition),即“关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是认知活动的核心。使用元认知,就是在念头生起时立刻认出它,观察到它是幻象,不理会它,不跟随它,那么不管生起什么念头,都将全部自然溶化,回到广大的清空的状态中,获得解脱。
当元认知觉察自己的关注目标后,你专注于当下的视觉、听觉等感觉,不做任何判断,这种思维状态就是正念(Mindfulness)。正念是指在做任何事情时,无论动态还是静态,心都投入目标,不迷惑、不忘失目标,清晰地知道目标。
每个人的注意力空间都是有限的,如果聚精会神地专注于某个目标,它占用的注意力空间越大,大脑活动自由的空间越小,就越不容易走神。所以,高度聚精会神地专注于一件事,让它尽量多的占据注意力空间,其它事件就会被挤出去。
禅悦与内在有序
禅修如何做到长时间的专注呢?
不少人用意志力来做到。练久了,他们果然坐的时间越来越长,就以为做对了。其实这样做是步入歧途。因为意志力是一种意念,不把它放空是不可能进入真正禅定的。
正确的做法是,当你开始观呼吸时,逐渐从用意识观呼吸过渡到而用直觉自发地观呼吸。用直觉观呼吸,觉得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内心没有冲突和挫折,忧愁与悲伤消失,这时的内在有序带给你纯洁的快乐。这就是禅悦,它会把你带入长时间的专注。
“内在有序”是一种熵减过程。任何个人或集体,做到意识的熵减或有序化,是对效率的极大提升,不仅能使自己达到极大的喜乐,而且还会突破创造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局限。
人的注意力每次接收到一条信息,都要自我评判:对我们意向的目标来说,这条信息是威胁、支持,还是中立?如果一条新信息跟既定的意图发生冲突,就会使我们分心,无法为实现意图而努力,产生对意识极为不利的影响。这种状况使自己再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实现任何目标,这就是内在失序,是一个人的内在痛苦之源。
如果在意识流中的信息都与目标亲和,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因此不需要分心防卫,没有失序现象需要整顿,自我充分掌控意识,意识更有秩序。如果每次的信息和反馈都赞美“你干得好!”这样清楚的目标和即时的回馈,确立了意识的秩序,使自己感觉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从而产生无穷的乐趣。这样的感觉就是禅悦。(参见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信出版社,张定绮译)。
因此,感受到内在有序的禅悦,是进入禅定的大门。
朱清时
(2022.9.3)

 


观音祈请文
秋喔眷吉玛贵咕多嘎  作桑杰吉吾拉件
尊者无暇白净身  阿弥陀佛顶上尊
土杰间吉卓拉西  间热西拉香擦啰
慈眼悲悯视众生  观音尊前我顶礼
嗡嘛尼呗美吽
愿诸众生
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
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
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
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精彩开示
 佛法就是人生的地图‍‍‍。。。‍
《远离四种执着》简释。。。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有海诸有情。
注:以上全部内容均摘自网络,只随喜分享,不代表本平台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