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四种执着
若执着此生,则非修行者,若执着世间,则无出离心,
若执己目的,则失菩提心,若执取生起,则非正知见。
金刚乘十四根本戒,是印度圣者马鸣菩萨口述,经后人纪录流传下来。如果发誓要守十四根本戒,但没有如实去做而破戒,会使业力增长而堕入金刚地狱,以此称为“堕戒”。
金刚乘十四根本戒如下:
1.不批评毁谤上师。2.不违犯世尊教法。3.金刚师兄弟间不起纷争,不挑拔是非。4.对众生不忘失慈悲心,令之离苦得乐。5.不退失菩提心。6.不毁谤自他宗派。7.对因缘未成熟者,不得宣说密法。8.身体为五方佛五智之本质,不可伤毁自他身体。9.不偏废“空”、“有”,不怀疑自性法。10.不与毁谤上师及三宝的人为伴。11.不于真实法中,自行分别或怀疑。12.不破坏具善根善信之人。13.依三昧耶备妥法器及密法所需物。
14.不轻视毁谤妇女,尊重妇女成佛自性。
第一戒
金刚持云诸成就
随阿阇黎行出生
由是于彼轻蔑者
说为根本第一堕
第一戒,不批评毁谤上师。
阿阇黎是指金刚上师。轻视上师、毁谤上师是第一堕罪。
《明网经》提到六种上师:(1)一般上师:对自己有恩的善知识。包括教导佛法和世间学问技巧,不论教导书写或语言等等,都称为一般上师。(2)引导师:引导自己进入解脱之道的上师,特别是教导十善、十不善等舍取因果的上师。(3)誓言灌顶师:赐予密续灌顶的上师。(4)酬忏师:教导如何恢复所破三昧耶誓言、能向他忏悔罪业的上师。(5)令心续解脱师:讲解密续,让自己得以解脱的上师。(6)窍诀传授师:传授修法诀窍,如大圆满诀窍的上师。
以上是广义的上师,我们对这六种上师,都不能诋毁。但根本堕第一戒所指的上师,主要是指三恩德上师。《乐集寂静总集根本续》中特别强调“赐予灌顶、讲解密续、赐予诀窍”的上师。也就是给予密续灌顶、传讲密续、传授直指心性的诀窍,这是具三恩德上师。
对于具三恩德上师,怀有嗔恨、嫉妒心,或是用语言诋毁、讽刺等等不尊敬的行为,或是扰乱上师的心,让上师悲伤、不高兴,就是违犯了十四根本戒的第一堕戒。
为什么这是第一堕戒?因为对自己而言,具三恩德的金刚上师是所有诸佛本质的化现。佛陀已经涅槃两千五百多年了,我们现在能了解佛陀的教理,能闻思修佛法而受益,都源自上师的恩德。
当然,这个上师,必须符合金刚上师的条件:身口意三门清净;对佛法显密大小乘圆融无碍;视所有一切众生如父母,能以布施、爱语、同事、利行摄持众生;最胜密乘之修持,已证空性,亲见本尊;传承清净不断。
简单来说,要有慈悲心和菩提心,戒定慧清净,亦不选择弟子的美恶,不求现世名利供养。此外,言行要一致,如果他所宣扬的佛法,和他自己的行为背道而驰,一次、两次,也许是自己业障不清净所见,但是三次、四次、多次以后,就要小心是不是碰上假上师了。
在藏地,比较不会有人毁谤上师,但在汉地非常容易出现。很多佛教徒,四处听闻佛法,但对于教导因果、给予灌顶或传授诀窍的上师,却没有恭敬信心。上师稍微责骂自己,或是言行不如己意时,就开始毁谤,这是相当不如法的行为。
当然,我们都想参访很多名师,希望透过他们的教导,学习他们宝贵的修行经验及无上智慧。然而很多时候,却会情绪化地比较上师们、法师们,当认为一位是好上师,就要让另一位成为不好的上师。这种情形要谨慎避免,因为毁谤上师,对自己的伤害非常大。
在西藏,把“向上师学习佛法”比喻为“蜜蜂采花蜜”。蜜蜂小心翼翼地采食花蜜,采完就飞离,不会伤害到花朵。同样的,亲近一位上师之前,就要观察清楚。当你选择了上师,曾听过他说法,一旦对他产生不敬的想法时,最好当成是自己的过失,不要任意毁谤。
因为我们是凡夫,看到上师的过失时,无法了解到底是因为自己烦恼粗重,还是上师真的不如法。所以,如果觉得上师和你不投缘,或是他的言行不如你的意,你可以“欢喜的”离开,而不是“嗔恨的”离开。当然,形成毁谤的前提,是嗔恨或嫉妒之心,完全是恶意而造的毁谤。如果毁谤了上师,一定要忏悔,若没有发自内心真诚忏悔,誓不再犯,所有密法共与不共的成就,要成熟就非常困难。
假设这个上师是冒充的,没有清净的法源和传承,却自封为某某高僧转世,以怪力乱神充当上师,而你是有根据而讲出的事实,就不是犯戒。但如果这些上师,本身就是具德如法的上师,是公认的成就者,可以让你了解佛法,得到共与不共的成就,那么许多小细节,最好以清净心来看待。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真的不知道是自己放逸了,还是烦恼粗重,才会有这种不清净见。
第二戒
从善逝语违犯者
说为根本第二堕
第二戒,不违犯世尊教法。
九乘次第的所有法门,都是佛陀的教法,都是教导如何破除烦恼罪障,让我们从轮回解脱,成就遍知一切的佛果。很多高僧大德已经阐释了佛陀的教义,而我们也依循这些善知识的解释,理解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却常在现实中故意忽略,常以凡夫己意去揣测佛意,认为这是可行之事,那是不可违背之举。
这种情形,在现代的出家众、在家居士都会发生。我们会用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衡量佛陀在经律论所讲的话,然后自己下结论,认为某些戒律不适合现代修行,应该去除;某些行为是必须遵守的,应该建立为戒条;某些佛法的观点是错误的等等。
自己有这样的想法,就已经犯戒,再把想法传达给别人,就更严重了。萨迦班智达曾经讲过:“愚昧者少言为妙。”以我们的凡夫智慧,想要理解广大深奥的经律论,真的不是件容易事。如果对于清楚记载的字面意义,都无法完全理解,那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更难以通达了。所以,对于经律论的内容,最好不要过度解读,认为有对错。
比如,所有戒律都是佛制订的,如果以凡夫之意,去解读佛意而擅加更改,就是违背佛言,会导致破戒。或者,许多人严谨持守根本戒,但往往会轻忽许多支分戒。如此违反世尊教法,听起来好像无关紧要,但这在密法其实是很严重的堕罪。
有些人认为密法是方便法,所以学密可以很随便。事实上,这是对密法的认识过于浅薄,才会有这种偏差观念。比起小乘和大乘显宗,密法有更多、更微细的戒律容易被忽略,而且,当你受了密法的誓言——三昧耶戒后,就包含了小乘别解脱戒和大乘菩萨戒。一旦破了三乘的任何戒律,就是毁坏世尊的教法。因此,学密该持守的戒律,只会更深、更细、更多,不会变成随便;表面的外在行为看不出来,但内心更需要自我约束。
如果以无所顾忌的轻视心,也明确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而违犯了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其中之一时,就犯了这条戒。如果没有轻视的念头,即使一时控制不了,事后也觉得很惭愧,就不算犯根本戒。虽然没有犯这一条根本戒,但只要犯戒就有罪业,还是要极力忏悔,要谨慎小心。第三戒
金刚兄弟起忿争
说为根本第三堕
第三戒,不可以和金刚兄弟起纷争,不挑拨是非。
我们更需要谨慎的,是金刚师兄弟之间起纷争。广义的师兄弟有:总体、共业、同群。在佛陀的教育里,众生平等,因此一切有情众生,都是师兄弟,这种称为总体或共体师兄弟。而在所有众生之中,有一群是同样有佛教徒共业的远亲师兄弟,包括南传、汉传、藏传的所有佛教徒。比起总体众生,这种距离近一点。再来是一起进入金刚乘的修行者,这是近亲师兄弟。
而在近亲师兄弟之中,更殊胜的是“同一群者”。上师好比父亲,坛城好比母亲。同一个上师的弟子,就像同父的师兄弟;在同一个坛城下的修行者,是同母的师兄弟。同上师、不同坛城,是同父异母;同坛城、不同上师,是同母异父;如果在同一个坛城拜同样的上师,就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姊妹。当然,这也有“先来后到”的关系,就像一个家庭有长幼的分别。如果在同时间听闻佛法,就是双胞胎。前面的关系范围比较大,越往后面的关系,范围越小,因缘也越深。
喜欢“分别”,是人类普遍的习性,而且这种分别,有时延伸到变成有点孤僻。怎么说呢?比如在美国时,有人看到亚洲脸孔时,第一句话会问:“亚洲人吗?”告诉他是亚洲人时,下面又会问:“哪一国?”当来自同样的国家时,会再一层一层往下细问:“哪一省?哪个城市?街道?门号?楼层?”如果来自同一个家族,就会问是父系或是母系的亲戚?
不只对世间法这样分别,在佛法上也是如此。见面时,会问对方有没有宗教信仰?如果对方是基督徒,就会说:“如果你是佛教徒,那该多好!”如果他说佛教徒时,你第一个念头是:“学藏传、汉传还是南传佛教?”随后,一个个的分别念就接续产生了:“藏传佛教!是哪个教派?”如果都是宁玛巴,“那你属于哪一个传承?”如果传承一样,又问“师父是谁?”若是同一个师父,还要分我是哪一期,你是哪一期?同一期的,又要分你是学什么,我擅长什么。一直要分到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时,才善罢甘休。
正因为有分别的习性,使得人们不断想从“大同”之处,找出”小异”之点,从大范围慢慢缩小分类。而这样往往会造成自我中心,认为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使得排斥心、分别心越来越强。到最后,因为语言或思考方式不同,彼此产生了矛盾冲突。
藏人有句话说:“独自一人修佛果,道友二人修善缘,三四人以上是引起贪嗔痴的因。”三人成群时,意见相同的两个人就是对的,剩下那个孤立无援的人,变成是错的。所以,只要是团体,似乎就会有纷纷扰扰、对错是非等等的问题。
这种情形在现代常常发生,好像哪里都有很多人不满意,有时候我也想不通,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满意。今天两人的交情,好到可以分享碗里面的食物,明天可能为了一点小事,就反目成仇,对方变成全世界最糟糕恶劣的人。似乎事情只有二分法,不是白的,就一定是黑的;不是黑的,就一定是白的。其实,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当下表现不好,其他时候总也有好的一面,同样的,也没有一个民族是绝对的好或坏。
这就是一种共业。从政府到基层,从社会到家庭,争吵不休;大人吵,小孩子也闹,变成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对的,永远没有人会反省自己。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宗教上也是如此,在每个道场,不论是显宗或密宗,佛教或外道,好像没有一个清净的地方。同一个上师的弟子,今天一起灌顶,明天为了一件小事情、一点点小钱,或是一些语言上的用词不当,就吵吵闹闹,你抱怨他,他埋怨你。人们常说“人定胜天”,但如果人心已乱,国家不乱才怪。连我们这些修行人都乱成一团时,想想看,整个社会怎么会不乱。
挑拨离间,也是非常恶劣却频频发生的。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因为太方便,才造成这种罪业的普遍。以前要挑拨离间,要发脾气、发牢骚,还要去找人,也很麻烦,还要别人有空闲耐心听你讲话。现在简单多了,反正电话拿起来,这个人不在就拨给那个人,那个人不在又拨给另外一个人,或是靠电脑、靠手机互传信息。两个人争吵就算了,总希望找另外一个人来做靠山,当两个人否定一个人时,共同的看法就变成正确的结论。
要知道,我们不是普通的团体,是学佛的团体,对这个问题要非常谨慎。大家要彼此尊重,意见不同时,要以理性的方式沟通,以如法、不违背佛陀教义、能利益最多人为前提,来做决定。
对于同样受过密乘戒的金刚师兄弟生起嗔恨心,只要有打或骂的行为,就犯了根本戒。如果没有嗔恨心,而是以利益对方的心态,打或骂就不算犯根本戒。这里的骂,必须是对方已经听见,而且知道自己在遭受辱骂。如果对方没有听见,也不算是犯这条根本戒,但还是有罪业,也是要尽力避免。
金刚师兄弟有错误时,以慈爱心希望他反省改进,告诉他错在何处,这不是毁谤金刚师兄弟,是允许的。但是当对方有错时,如果我们用嗔恨心质疑他而导致毁谤,甚至骂他或打他时,那就非常不好。所以要谨言慎行,不要挑拨、毁谤金刚师兄弟。
第四戒
于诸众生舍慈心
说为根本第四堕
第四戒,对众生不忘失慈心。
对某个众生,如果发愿就算自己有能力利益他,也不会去理会,或是希望他远离一切快乐,永远遭受痛苦,只要对任何众生产生这样的念头,舍弃了慈悲心,就犯了根本戒。
有众生让自己不高兴时,希望有人毒打他一顿,或希望他遭遇不如意的事情,这与慈悲心完全相违。要知道,不可能每个众生都让自己满意。对你最好的父母、你最疼爱的小孩,也常常让你生气呀!甚至你的牙齿,也常常咬到嘴唇和舌头。但是牙齿咬到嘴唇时,你不可能对牙齿说“我要立刻把你敲下来”,而会认为是自己不小心,提醒自己下次要多加注意。可是众生让自己生气时,就认定这是他的过失,但自己生气,起了嗔心,也是大过失啊!所以,要尽量约束自己,否则会违犯第四条戒——失去自己的大慈心。
第五戒
断正法根菩提心
说为根本第五堕
第五戒,不能退失菩提心。
慈悲心跟菩提心不同。菩提心,是建立在慈悲的基础上,除了希望众生能在现世离苦得乐,还希望他们能究竟成佛;而为了利益他们,必须有大能力,因此自己要成佛。也就是说,具备了利益一切众生的大慈心,以及誓愿获得佛果智慧的决心,才是菩提心。
具备菩提心,行持六度菩萨道,是修持大乘的基础。但如果有个众生让自己生气或失望,就忘记他是众生之一,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行六度,舍弃了利益众生的愿力,就失去了菩提心,而形成了堕罪。
例如,被蚊子叮咬时,立刻挥掌打下去,这时只有伤害之心,忘了要让它离苦得乐的誓言。除非你有能力,像古时候的高僧让它立刻往生净土,但这不太可能。或是有人过得比自己快乐,福报比自己大,成就比自己高的时候,不但无法随喜赞叹,还会生起嫉妒心,甚至因为嫉妒而生嗔恨心。却忘了现在不需要我们付出,他靠自己就能获得成就和快乐,应该替他高兴才对。又像是现在很多人发了菩提心,但某些众生一直无法被他所度,或是自己能力不足时,愿力就退失了。总之,菩提心的愿力退转,就是犯了这条戒。所以,无法实现愿力时,要提醒自己,毕竟我还是凡夫,尽力就可以了,但不要退失菩提心。
第六戒
毁谤自他宗派法
说为第六根本堕
第六戒,不毁谤显密经典,也不毁谤自他宗派。
自他宗派也包括外道。大乘佛教徒对每个众生都要负责任,所以对别人的宗派也应该尊重。特别是建立在慈悲、信守善业的宗教,在教理上也许没有像佛陀的教义那么圆满,但还是可以让众生弃恶从善,应该要尊重。至于那些教导作恶的宗教,当然也要想办法纠正,但不可用嗔恨去毁谤,而是以慈悲来纠正。有事实根据而说他们的过失,不代表毁谤。这里所讲的毁谤,是用嗔恨心来对待、伤害他们。
对外道的态度是这样,对佛教内部的各宗派更应如此。小乘、大乘、金刚乘,都是佛陀传下来的教法,是有如阶梯般、有次第性的解脱之道,目的都是让众生究竟成佛,没有好坏之别。如果我们认为不同的传承宗派,有对和错、好与坏,就是在毁谤佛法。
有人会说,现在的佛法很乱,密法很多不如法等等。讲这样的话,不是在讲某一个人不如法,某一个人的行为不检点,而是在谤佛、谤法。
佛法怎么会乱呢?从古至今,佛法是非常清净的。是有一些出家人没有了解佛法,不如法修行,这是人的思维在乱,是他个人出了问题,而不是佛法有问题。有人说,密法的修行容易走火入魔,行为不检点。密法怎么会行为不检点?是有人行为不检点或是不会修,而修到走火入魔。所以,没有自我观察言行和念头时,很容易犯下谤法罪,这一点要谨慎。
有人以嗔恨心说小乘不好、密法不好。怎么会不好呢?不好,佛陀不会传下这些教法。佛法有见解次第上的高低,但并没有好与坏。所谓的高与低,并不是说低的不能成就,高的才能成就,而是见解上有次第差别。
比如,九楼比一楼高,但是没有一楼,就没有九楼,所以必须从一楼、二楼,这样次第向上到九楼。如果对方是修大乘的容器,为了引导他们往更高层修行,说“小乘不究竟”是可以的。但如果他是小乘的根器,对他而言,小乘教法就是最好的。
佛陀的教义都非常殊胜,不同众生有不同的习气,当然适合不同的法门。如果认为法有大小、好坏之分,或是没有任何根据,就认为某宗派的教理不是佛说的等等,以嗔恨心来毁谤,就破了根本戒。所以要非常谨慎,不要轻易批评下结论。
第七戒
于未成熟诸有情
宣说密法第七堕
第七戒,对因缘还未成熟者,不得轻易宣说密法。
对因缘未成熟者宣说密法,目前非常严重。很多地方在传法时,没有从基础开始教导,甚至一开始就从最深奥的部分,如大手印、大圆满等等广传。如果受法者是这种根器,当然没有关系,如果不是这样的根器,却把这些深奥密法当作世间学问传授,是非常严重的堕罪。现代因为轻易宣说密法,加上传授者一知半解,听受者也是似懂非懂,而培养出一些喜欢怪力乱神,自称是密法弟子的人。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脖子上挂着天珠、骷髅头或金刚杵,背包里放个头盖骨和一堆法器,自称是密法瑜伽士。这些人将一些奇奇怪怪的民间迷信,与密法混淆在一起,认为这是密法修行者应有的举止装扮。
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那么多,也没见过有人挂着骷髅头,却可以在你们这里的“密法瑜伽士”身上看到。造成这种情形,除了冒充密法修行者造了罪业,那些轻易宣说密法,而且是传授深奥密法的人,也要负责任,因为这些人本来就不是这种根器。
如果一个人是人天乘的根器,只需要听闻如何得到人天福报的佛法;如果是小乘的根器,就听闻如何得到声闻果位的佛法;如果是大乘显宗的根器,则讲解菩提心、讲解显宗的理论,对他是最大的帮助。如果对方不是密法的根器,即使宣说密法有多么殊胜,对他不但毫无意义,反而让他产生怀疑、毁谤,造下罪业,结果只有伤害,没有帮助。
第八戒
轻蔑蕴即五佛体
说为根本第八堕
第八戒,自身五蕴就是五方佛五智的本质,不可以伤毁。
显宗把身体当成一切痛苦的总集,净化业力就是要苦修,甚至燃身供佛。但是在密法中,自身五蕴是五方佛与五智的来源:色蕴净化后是大日如来,成就法界体性智;受蕴净化后是宝生如来,成就平等性智;想蕴净化后是阿弥陀佛,成就妙观察智;行蕴净化后是不空成就佛,成就成所作智;识蕴净化后是不动佛,成就大圆镜智。而脉净化后是化身佛,气净化后是报身佛,明点净化后是法身佛。
我们的身体净化以后,就是一个佛的坛城。主意识认为的“我”是佛,身体里面的细菌,就是佛的眷属。密法的中阴百尊,其中五十八忿怒尊在头部,四十二寂静尊在心间。肢体净化后,是忿怒佛和忿怒佛母;五蕴净化后,是善逝佛和善逝佛母;五根、五境净化后,是菩萨和菩萨母。
总之,密法的观点认为自身就是五方佛,不可以轻易伤害或损毁。如果你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嗔恨,或认为男身比女身好,或是因为自卑长相不好看,伤害自己的肉体,甚至自杀等等,都是堕罪。
第九戒
疑诸自性清净法
是为根本第九堕
第九戒,不偏废“空”、“有”,不怀疑诸自性法。
密法认为,不论外境或自身,万法都是本来清净,都是佛的坛城,五蕴就是五方佛。自性法身,就是如来藏,也就是一切圆满、清净、光明的法界。《宝性论》说:“圆满佛身力用故,真如无有差别故,恒具如来种性故,众生常具如来藏。”佛与众生,本来清净的如来藏是一样的,两者的差别在于悟与迷。
《二品续》言:“众生本为佛,然为客尘遮,垢净现真佛。”众生本来就具备如虚空般、清净无染无着的如来藏,没有产生,也没有消失过;不是空无,也非实有。只是现在被烦恼、所知二障所遮覆,只要这些客尘垢染清净后,自性法身就能现前。
学习密法之后,如果认为从胜义谛来观察,万法也不可能是佛的坛城,排斥密乘的见解,或怀疑这只是佛陀为了度化众生的善巧说法,实际上并非如此,就犯了这条戒。
无法对自己的如来藏充满信心,而将自己所感受的现象幻觉,执着为万法的本来面目,就是怀疑自性法身,是第九堕罪。第十戒
于毒常具大慈心
说为根本第十堕
第十戒,不与毁谤上师、佛、法、僧的人,为友作伴。
对于毁谤佛陀、佛法、僧众、以及所有上师的人,我们有能力调伏他们时,当然是尽量去调伏。在没办法调伏时,如果认为自己慈悲,跟他们结伴,用美言善语去对待他们,到最后可能被他们同化而造业。为了避免这种结果,不应与他们结伴。
当然,也不能对他们产生嗔恨心。一旦有嗔恨心,就变成上面第四戒退失慈悲心了。在没有嗔恨的情形下,能调伏就尽量调伏,不能调伏就远离。
第十一戒
分别离名等诸法
说为根本十一堕
第十一戒,不对诸真实法自行分别,不起信解这一条犯戒的对境是空性。
在空性境界中,超越轮回和涅槃,没有极乐世界,也没有轮回痛苦的众生。但文字言语所能表达的是世俗谛,胜义谛是超越言语戏论的,这必须靠自证自悟。
对于胜义谛的无分别智——空性智慧,因为深奥无法理解而产生怀疑;或是以凡夫分别识的逻辑去分析,认为空性不是远离一切戏论,而是像小乘的人无我,或是一切不存在的“一无所有”就是空性,将自己的结论安立为空性实相,就犯了这条根本戒。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我们必须通达或证悟空性,如果是不懂空性,不算犯戒。
第十二戒
破坏具信心众生
说为根本十二堕
第十二戒,不去破坏具善根善信之人,应对真心学密者说真实法。
对三宝具有信心,尤其是对密法具有信心的人,如果让他们退失信心,就破了根本戒。
破坏具善信之人的行为,很容易被嫉妒心引发。比如,有个人对佛法非常虔诚,也对不同传承有强烈的信心,我们却告诉他这个传承好,那个传承不好,你去参学的那个法师不好、道场不好。或是一个人学密法时,告诉他学密法不好,应该学显宗;或是学显宗时,告诉他学显宗不好,应该学密比较对。而这些好坏对错的判断,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结果让他原本的信心退失了。
除此之外,有人怀着虔诚想了解佛法时,自己不但不利益他,甚至以毁谤之言、嗔恨之心,对他讲世间事的对错;或者出于自己的嫉妒心,去毁谤或否定他以前所行的善业,让他对三宝的信心因而退失。这些都违犯了第十二戒。第十三戒
不依已得三昧耶
说为根本十三堕
第十三戒,必须依已得三昧耶,备妥法器及密法所需的物品。
三昧耶意思是“誓言”; “依已得三昧耶”是指依照密法誓言,备妥法器或所需物品。
修行密法时,会运用非常多的善巧,很多时候自己不了解真义,就随意毁谤,或是不如法使用法器等等,都犯了根本戒。比如,修仪轨时,有敲打法器和不同的念诵方式。有些人会说:“这些行为和动作都是不必要的,只要修内在就可以了。”可是内在也没有如实修行,这就是为了否定,而自认为不重视这些事情是对的。
所以修行时,应该敲打法器或如法准备的物品,比如荟供的供品,都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随意分别作决定。
第十四戒
毁谤妇女慧自性
说为根本十四堕
第十四戒,不轻视毁谤女人,应尊敬妇女成佛自性。
女性,有“分别”和“总体”的解释。“分别”,是指已经真实成就者,比如五佛母、菩萨母、度母、空行母或依喜措嘉这类的大成就者。“总体”是指所有的女性。而这一条戒律的对境是所有女性。
基于嫉妒、嗔恨或是傲慢心,虽然是轻视或毁谤一个女性,但指责的内容是所有女性的过失,而对方也听见了,具足了这些条件,就犯了第十四条根本戒。
观音祈请文
秋喔眷吉玛贵咕多嘎 作桑杰吉吾拉件
尊者无暇白净身 阿弥陀佛顶上尊
土杰间吉卓拉西 间热西拉香擦啰
慈眼悲悯视众生 观音尊前我顶礼
嗡嘛尼呗美吽
愿诸众生
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
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
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
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精彩开示
佛法就是人生的地图。。。
《远离四种执着》简释。。。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有海诸有情。
注:以上全部内容均摘自网络,只随喜分享,不代表本平台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