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微电子专业毕业后,在半导体元器件公司做销售工程师。
加入宝洁担任销售经理。在管培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对教育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
进入某 K12 上市公司,担任校区负责人。
那之后加入杭州绿城房地产公司,做招聘和培训(做出销冠模型)。
Uber来杭州加入 Uber,一直工作到跟滴滴合并。
之后又回到教育公司 Udacity 做运营。
小孩出生后正式进入奶爸+自由职业的生活
王刚,如何在工作上进行了七次转换?以下是他的故事。
为友友们大家好呀!微信公众号改版了,导致如果没有给公众号星标的话,就可能看不到我们精心创作的干货推文了。
所以请动动手指给为友公众号设置星标吧!设置方法如下:
别忘了预约3月25日的为友直播:勤勤将对话互联网人才专家,聊聊如何实现成绩与快乐双丰收。
点击下方 ⬇️ 按钮预约
如显示已结束,点开预约下一场!
勤勤:当时的每一次转行或者转岗的决定是怎么做出来的,王刚老师背后的核心思考逻辑是什么?
王刚:这种决定一般分两种。一种是你主动做出一些设计,从后往前推。长期的十年的目标是什么?我五年内要做到什么?三年内要做到什么?第二种是在当下我更愿意往哪个方向发展。
我更多是属于后种,还是一个比较随心的选择。在当下那个时间点,我想去教育行业试试看,也遇到了还可以的机会公司愿意让我来尝试。有些机会也是朋友推荐的。
勤勤:想问王刚老师,你对“职业规划”这个词怎么看?
王刚:我觉得对于职业的选择,它更多是我从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做了一些思考,从各种噪音里面浮现出来一些信号,是那些信号点燃了我们。
人生职业规划有一个很大的盲区,叫“邓宁克鲁格效应”。当你能力不足的时,你没有办法评估自己的能力,进而你无法规划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我觉得更好的方法就是看到当下的那个信号,在茫茫的噪音里面,要感受到让你眼前一亮的那个信号,然后你和信号产生了共鸣,你再为之努力。
勤勤:王刚大哥是为友团队的顾问,给为友小伙伴们分享过在前公司的“橡胶人”状态。你说自己陷入一个很麻木没有成长的状态。但是后来你却从这个状态中跳脱出来了走上了一个成长之路?
王刚:那份经历对我来说是一笔非常大的人生财富,第一是入职之后的第一个月的培训过程,相当于给我做了一次商业扫盲。
很多大学生一出校门,对整个商业结构的基础知识了解的都很少。虽然说大学课程里也会触及,但是大家在学习的时候不会特别深入去了解商业社会的商业模型和商业环境等等。
第二是在前公司那时候接受到的销售培训是非常正向且科学的,它会强调方法逻辑的重要性。把知识和理论都融入到培训里。让你在早期建立一个非常有逻辑和科学的方法,同时也帮助我在沟通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在那里工作时,你会明显的感觉你的能力不够,另一方面因为差距太大而不知道如何弥补产生了巨大的差距。
后来我走出那段时间是我看了 Carol Dweck 的 Growth Mindset 和Ffixed mindset。我在当下看那本书的时候,给我的触动还是很大的。
它教会我把自己独立出来,是一个原认知(meta-cognition)的状态,你开始观察你自己。静坐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观察自己的情绪和思绪,但这需要长时间的练习。
我最近还在使用一个叫toggle的app,可以帮助记录比较重要的时间,这种工具可以帮助你进入flow的状态。
勤勤:王大哥从大厂出来之后进入到自由职业是捕捉到了怎样的信号去做了这样的转换?
王刚:这个信号非常简单强烈,自己有了一对龙凤胎宝宝。两个宝宝对我的冲击力是很大的。我自己天生也很喜欢小孩,很享受在家很他们相处,就这样自然的选择回家做自由职业者了。
我很感谢我的宝贝们,给了我非常大的原动力去发掘自己的潜力而不是沉浸在打工人的状态。
因为他们给了我足够强烈的信号,突然中断了我的职业生涯,让我的人生打开了另一种可能性,有机会靠自己去寻找更多生意的机会和可能性。这个可能性让我去修炼自己,不断夯实我的能力和技能。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自己选的那个状态,而忽视了其他更多的可能性。我因为外力作用,迫使自己去找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从商业模式来看,不管是做副业还是其他自由职业,需要有固定的月收入去支持你的决定。因为我一直在做培训,刚好有这个天然的条件,是可以支持我去做这样的决定。
勤勤:这点我特别同意。就是虽然我们一直说听从自己内心的热爱,但是热爱是建立在你能活下去的基础之上的。
勤勤:在国内工作这么多年之后,为什么决定去芬兰读研究生,举家搬到一个新的国度,开启一个新的生活,这个背后又是怎么思考的?
王刚:最初的原因是来自于当时给企业做咨询项目。在业务的逻辑设计上,不管是业务的整体设计,还是执行步骤,我们已经没有太大的提升空间了。
但当我们碰到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的时候,有个发现,之前客户设计的很多工作流程很难落地执行起来。
后来慢慢开始研究中小企业的独特的挑战:人员少、各个部门专业能力不够、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也不顺畅,导致整个跨部门配合会遇到大问题。
这时我就会想怎样能够帮助这些小伙伴更快地成长起来?可能要回到教育的源头,一个领域的专家怎么是从新手小白成长起来的?
同时在做咨询项目的时候,做是针对小部分企业的,毕竟一个阶段交付的量非常有限。我在想,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扩大咨询服务的规模,可以同时服务更多的中小企业?
这是之后我们会在产品设计上遇到的一个挑战。所以想读一个教育科技相关的专业对我们的产品规模化有一些启发。
再者芬兰在国内名声也蛮好,小孩的教育也不错,北欧也符合我们家生活体验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做了这个决定。
勤勤:教育是一个非常实践性的学科。它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那我也很好奇,你觉得就是现在学的这些东西有解决你的一些问题吗?
王刚:首先,我学习证明了我自己想要下功夫做好产品的决心。
第二个是在进入这个专业领域后,你身边的朋友和环境,会让你开始去建立知识结构,真正开始做教育领域的研究。
第三个是通过跟同学和老师的交流和探讨可以观察到他们对教育认真的态度和理解,同时也可以描绘出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把自己彻底融入到这个环境给了我很多新鲜信息的启发。
勤勤:我知道王刚大哥是美国咖啡协会认证了中级咖啡师,还会带着咖啡机去公路旅行,美好背后其实有很多艰辛,你是怎么样做到学业、事业和家庭兼得的?
王刚:我是希望尽可能的能做到三者平衡。我会把自己人生时间分成几个阶段。有的是我自己工作的部分,有的是我每天练字静坐的部分, 还有一些是陪娃的部分。看下来每周我的这个时间分配都还比较均衡。
三者平衡也是有坏处的,可能每一样做的都不够精,因为时间投入强度不够。这是一个人生选择的问题,我会做一些取舍, 我也没有追求一定要赚多少钱。就是希望在人生的这个阶段,能够照顾到小朋友和家人,同时自己还能保持一个积极的向上的精进的状态。
这个背后就是一个价值观的排序,他无关好坏。关键是自己对自己有没有清晰的认知,知道人生各个部分的优先级是怎么样的。一旦设定了这个价值排序之后,你可以很坦然的去执行它。
很多小伙伴的内耗很多来自对自己没有清楚的认知,被很多外在和别人的生活所影响,其实归根结底是自己没有一个稳定的内在系统。
勤勤:男性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为什么大家从来不讨论男性这个平衡家庭和事业的问题?王刚大哥说他对这个问题有一些激进的想法。
王刚:之前在国内的大部分状态,包括我们父辈那时的状态,对男性的剥夺太多了。可能会有人觉得激进,大家观念上会觉得,尤其是在国内,男性要去赚钱养家。
人们谈到对现在社会对女性的异化,我觉得对男性也是一种异化,异化成了一个赚钱的工具,剥夺了男性在家庭中体会小孩子的成长和陪伴小孩子的快乐。
男性自己也会觉得自己必须要担起所有赚钱养家的责任,然后不自觉的投入更多的工作时间。
时间久了,很难去跟孩子建立稳定的关系,我觉得是儒家文化或者男权社会里爸爸跟儿子的关系是非常难的。
我也不知道这个观点算不算激进,但我觉得要把男性居家生活的权利夺回来,去享受和小孩子的互动陪伴的这段轻松的家庭时间。
勤勤:家庭的快乐是人非常重要的能量来源。我自己是把家庭幸福置于事业成功之前的,因为我觉得如果我不在家庭里面,自己就不能收获能量。如果不能感到快乐的话,我工作也很难全情投入。
我觉得这是我内心非常底层的一种需求。其实现在的社会结构,某种程度上是剥夺了男性去享受这种来自家庭的幸福的权利。
这是一件值得改变的事情,可能现在很难,但是我们可以从个体做起。
我们的女性朋友可以把找到一个跟你有相同价值观的男性作为自己的目标。我们从小的个体和家庭去出发,逐渐让更多男性拥有享受家庭快乐的权利,不要被赚钱的压力占据了自己全部的生活。
勤勤:王刚大哥每年会重读《七个习惯》去反思这一年的所思所想。我知道你一直有坚持冥想、健身、练字。这些习惯你是怎么样坚持下来的,尤其是在工作或学业非常忙碌的时候?
王刚:我觉得也不能算坚持,因为这个过程是我做我自己开心的事情。我主要有两个心态可以和大家分享。
其一,我会掌握一天里生活的平衡。所以一天里我会工作、努力学习,部分是在静坐、写字等。我不希望我一直拼命工作到几十年,然后我再退休再去玩,而是我希望把尺度缩小,认真过好一天。每一天我过好了,那我一生也就过好了,所以我认真安排我的每一天,张弛有度。
第二个心态是不着急。可能现在大家心态比较着急,没耐心,比如想要的东西马上就要得到。我觉得这种状态很消耗自我。
所以我会尽可能让自己不着急,让自己拥有一种种树的心态。你今天种下了一颗种子,可能一年之后它会发芽,再一年之后它才会慢慢长出一些枝叶,或者要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后,它才会这个开花结果。
勤勤:对的,我觉得太难了,我自己现在完全做不到,精进的时候我很紧张,但松弛下来就不精进了。
王刚:你刚才提到我每年会读《七个习惯》这本书,写得真的很好。书中提到的第一个习惯是积极主动,be practive。
积极主动的意思是让你放弃很多你不应该去关注的事情,而不是所有的事情你都要积极地去参与。所以我觉得保持内心坚定的力量来源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你意识到你的努力,你日积月累的功夫会慢慢带给你收获。
勤勤:你的 title 里面最后一行是咖啡师,你还有一个生活品牌叫做“一山亦丘”,我之前一直以为这是一个副业,但实际上你更多把它当成一个爱好,一种生活当中的美感。
你究竟是怎么看待自己作为咖啡师以及你的生活品牌的?你是怎样想到去做这样的事情的?你又是怎么看待这些事情对你生活的影响?
王刚:我本身就对这两件事充满了热情,如果有更多时间我会把它做得更好。
“我用我的两个孩子的名字合在一起,做了“一山亦丘”这个家庭品牌。我想表达的就是小孩子慢慢长大,大人慢慢变老。很可能他到了青春期,他不愿意跟你说话。我就在想可以怎么在预防这个事情,我的办法就是建立一个家庭品牌,在这个品牌里搜集我们感兴趣的东西,沉淀一些我们共同的记忆。
这是塑造一个家庭品牌的过程。有一天等孩子长大了,会发现这个品牌装载了很多生活中给带去我们灵感的东西,不管是好吃的、好喝的、还是好玩的,明白这个品牌是我们一家人生活的记录。“一山亦丘“就是我们家庭生活灵感的容器,装进我们一家人的生活轨迹。
咖啡师方面,我觉得人们有时候会忽略很多感官和生理上的东西,往往认为灵感来源于思考。但其实五感对于人的影响很大。
我之所以成为咖啡师就是想要更多可能地打开我的嗅觉和味觉,去品尝更多的味道。如果人的大脑是一个处理器,五感就是接受器。我想让我的接受器灵敏度更高一些,这样可能也会增添我的人生厚度和的体验、提升生活的质量。
勤勤:对,我也有类似的感想。有时候我们过度地去关注和思考,但是科学家发现人的大脑分为是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
其中,理智脑是最不成熟的。打个比方,如果本能脑有 100 岁的话,情绪脑可能是 30 岁,而理智脑只有 1 岁。人的理性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强调我们的思考比所有的东西都重要。
其实人的情绪和身体感官带来的感受是不容忽视的,它们可能蕴藏着一些神奇的奥秘,是理智脑没有办法在很短时间内理解的。我曾经走出我的一个低谷期也是靠调整身体的感受。从本能推到情绪,再推到理智,完成一个状态的改变。
求职/转型/搞副业,
1000+会员伴你找到理想之路!
⬇️
点击关注 ⬇️ 为友公众号
领取3w+字的《职业原力分析模型》
好的文章值得被更多人知道。
欢迎你转发文章至朋友圈!
点击在看,给为友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