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精美绝伦、冠绝中国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马村药膳世家段氏家族墓地


      马村砖雕墓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马村,年代大约为宋金时期(公元960年-1234年),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的发现有着一段传奇的故事,马村虽然地处偏僻,但这里却有一块从不积雪的风水宝地,被当地百姓称作“百墓坡”,“百墓坡”周围春夏草木茂盛,寒冬腊月时节从不积雪。村里一代一代传下来一条规矩,任何人不得破坏“百墓坡”。有一天深夜,村里有个年青人借着酒劲偷偷进入了百墓坡墓地,但不多时他就从墓地里惊惶失措地跑了出来,嘴里还喊着“有女鬼”“有女鬼”,第二天还发起了高烧,村里老人都说他是进入了祖宗禁地,遭到了祖宗的惩罚。但年轻人在墓中顺手带出了的一件精美陶俑引起了当地考古部门的重视,结合百墓坡反常的表现,大家都猜测这块神秘的土地下很可能会有大型墓葬。为验证猜想,考古队进驻马村进行勘探,最终发现了14座砖雕墓,经过科学发掘,这一村民们日夜守护的文化瑰宝重现人间。

      马村砖雕墓共有14座,已发掘9座,均为砖室墓,由墓道、墓室组成,墓室是墓主生前豪华宅居的微缩版,表现为北为堂屋,东西为厢房的四合院形式。
      马村砖雕墓随葬品不多,但以其精美的砖雕惊艳于世,砖雕内容丰富,包括了当时社会的许多方面,建筑精美绝伦,四周回廊环绕,院栏花纹雕刻各异,有鱼鳞彩瓦、脊饰螭吻狻猊。如家居生活、戏曲表演等,反映了宋金时期丰富的社会文化活动场景。



      那个进入墓室的年轻人看到的“女鬼”就是著名的“妇人启门”砖雕。一扇朱红色大门微启,一位妇人探出半身向外张望,似乎是在等待亲人归来,又似是在偷看前方戏台上的表演;还有一种说法是寓意为“一门贵富(倚门贵妇)”。

      这幅砖雕呈现了当时夫妻之间一种特定的宴席——“开芳宴”。男女主人端坐宴饮、观赏戏乐,侍者立于左右听候吩咐,桌上盘盏瓜果点心一应俱全。


      
      斗拱窗棂、花卉装饰无一不雕刻精细华丽,实际建筑中该有的都有,高度还原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高超。

      这个砖雕展示的是戏剧表演,台上有三人,一人打鼓二人吹笛箫,反映了墓主生前喜好戏曲,生活闲逸的真实场景。
















      在古墓发掘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块砖刻,上面刻有段楫预修墓记,明确记载墓群的修建年份从宋朝政和八年开始,一直持续到金大定二十一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这里安葬了段氏四代族人,墓主为段用成,是段楫的曾祖父。段家是宋金时期的医药养生世家,悬壶济世,富甲一方,家族从医人数众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述,汴京御街上有规模宏大的酒楼饭馆,“北食,则段家熬物最为屈指,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甚或通宵不绝,饮客常至千余人。”这个段家酒楼有可能就是马村段氏家族开的。
      墓葬发现后,还引出了一段新故事:马村段氏后裔段登科参观墓葬后,想起了自己家世代珍藏的两块方砖,砖上刻有:“据父传曰:上祖先,嫡字讳先,箸(著)有贯通食补方一册,上行宋太宗年间,救人济世,康人益寿,方圆数百里妇孺皆知也。孰料贯通如饵,官索夷掠,实难保之。故刻砖四块,择方于其上,分付二子,预留后人继之矣。”
     
      根据专家研究,稷山家族自唐代开始从事中医养生,历经唐、宋、金三代人的努力,形成了自己一套养生体系,自成一家,到宋代时有一祖先名叫段先,确定了“贯通经络,平衡阴阳,药膳固本”的理念,将家传方子收集整理,编撰为《贯通食补汤方》一册,以此济世救人,在方圆数百里享有盛名,被世人誉为“段不老”。据传,宋太祖赵匡胤偶食段氏药膳,品饮顿觉寒去身暖,神清气爽,登基称帝后,特邀段氏先祖入朝制作宴席,君臣品尝后都交口称赞,段氏药膳因此名满朝野,医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遂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段氏药膳世家历经唐、宋、金三代,连续兴盛三百多年,悬壶济世、行善积福,给后人留下了“孝养家,食养生,戏养神”的“三善”之铭以及“段祖伦铭”、“段祖医铭”。医铭中“万物有吉亦有凶,万物有凶亦有吉,万药养人亦伤人,万药救人亦毒人。人食五谷染百病,世间万物可疗疾。”的论述,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中医的辨证法思想。  
 
      马村砖雕墓精美的建筑反映了山西宋金时期山西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和高超的建筑技术。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汉代时就有发达的手工业,山西地区尤其晋南一带墓葬在汉代多用一米多长的大空心砖做墓室,上面有精美的印制花纹。建筑方面,山西元以前的古建筑大概占全国80%,而且有许多高等级建筑,如佛光寺(唐)、太原晋祠圣母殿(宋)、应县木(辽)、介休后土庙(明)、万荣飞云楼(明)、大同九龙壁(明)、洪洞广胜寺飞虹塔(明)等等;《营造法式》中绝大多数的建筑构型都可以在山西古建筑中找到实例。
      山西还是中国戏曲的摇篮,早在北宋年间,山西南部已有了萌芽状态的戏剧艺术,如滑稽戏、歌舞戏、百戏技艺、傀儡戏、影戏等 ,均在民间广为流行 。当时的泽州一位叫孔三传的艺人创立了“诸宫调”说唱艺术,名噪一时,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元代时山西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戏曲家,如解州的关汉卿,襄陵的郑光祖,平阳的石君宝、狄君厚、孔文卿、赵公辅、于伯渊,新绛的李潜夫,太原的乔梦符、李寿卿、刘唐卿,大同的吴昌龄,河曲的白仁甫等人,都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戏剧作品,形成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正因为山西是戏曲的发源地,所以,山西的戏曲文物特别丰富,几乎人人爱看戏,村村有戏台。目前山西一百多个县共保存着金、元、明、清时代的戏台计有3000多座,现全国仅存的12座元代以前戏台,都在山西南部,如临汾魏村牛王庙戏台建于元至元20年(公元1283年),东羊村戏台建于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可见元代山西戏曲艺术的发达。
      山西宋金时期发达的手工业、戏曲艺术、建筑技术都在马村墓群砖雕中都有反映。马村砖雕墓无愧是中国第一砖雕艺术宝库。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