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华是一种陶瓷装饰技法,也被称为“粉花”、“法华”。这种技法起源于元代,盛行于明代。珐华的主要产地在山西晋南地区,以及陕西、河南等部分地区,以山西晋城、 运城地区生产的珐华器最为著名,工艺最为精湛。
(转自网络,现代工艺品)
珐华釉是陶、瓷器装饰的一种低温色釉,也称为“法花”、“法华”、“珐花”。它的烧制技术源于琉璃,并发展成为与琉璃制品不同的新品种。珐华釉使用牙硝作为熔剂,施釉方法是在网胎表面采用立粉技术,勾勒出凸线或堆贴纹饰轮廓,然后分别以所需彩料填底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
(转自网络,现代工艺品)
明代时,山西生产的珐华器主要是器型较小的花瓶、香炉等,小巧玲珑,色彩鲜艳,立体感强,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陈设价值。明代晚期以后,江西景德镇也开始仿制珐华器,但使用的是瓷胎而非陶胎,并结合了景泰蓝工艺,烧出工艺更精湛、颜色更鲜艳的沥粉填彩瓷胎珐华器,使得珐华器发展达到顶峰。由于工艺复杂且制作成本高昂,明中期以后珐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以下都是博物馆藏品:
值得一提的是,前两年的“南海一号”沉船上提取了多件珐华器,器形为罐和梅瓶,器身以深蓝、浅蓝或绿色珐华釉铺地,用沥粉勾勒出凸线花纹,再填以深蓝、浅蓝、黄、紫等珐华釉,证明明代中期景德镇珐华器曾作为商品对外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