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中华礼乐文明的奠基者


      从考古的视角看,殷商的历史是血腥的,目前,殷墟已发掘的正常墓葬是六千多座,代表了六千多名正常的死者;而发掘的集体人祭坑则有近两千座,平均每座坑内有5到10人,保守估计这些人祭数量在一万人以上,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商人重视人祭是普遍现象,不仅商王室、贵族阶层有这样的风俗,人祭在民间也很普遍,“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考古人在商王朝的平民居住区里也经常发现人祭现象。

      可以说在商代,人祭是一种全民狂热的宗教现象。商代时的人们都相信鬼神主宰人间的一切,大到王朝政治秩序,小到个人的头痛脑热,都可能搞人祭。人祭的目的就是取悦鬼神,护佑自己。

      从周公创建礼乐开始,中华大地才走出神权时代,进入文明社会,可以说周公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
      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武王姬发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故称周公。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说:“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大有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是周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观念,对商朝的神权思想作出了修正,带领华夏先民走出了蒙昧时代。
      商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宣称自己接受“天命”来统治人间,纣王至死仍然坚信他是“有命在天”。周灭商从事实上宣告了这一思想的破产,但如何建立新的观念,维系周朝的统治呢?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说,认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的人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要失去天命。

      周公提出这一说法,一方面是延续自夏商而来的神权法思想,求得上天的保佑,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另一方面,周公进一步提出的“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对夏商神权法思想进行了修正、补充和发展。弱化了神权法思想,而且成为统治中国二千余年的以宗法思想为核心的礼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尚书·蔡仲之命》记载,周公告诫蔡仲: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系统总结了自己的治国思想。
      具体行动上,周公明确禁止人祭人殉。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革,考古人发掘的西周洛邑祭祀遗址,31座西周初年的祭祀坑,只有三座里面有疑似非正常死亡的人骨,大部分都是兽骨,马、牛、猪、狗等。全国各地西周墓葬里面发现的人牲是非常少的。只有部分殷商移民还有偷偷搞人殉的现象,秦国就是典型的例子,秦国王族作为殷商遗民在秦献公之前还在搞人祭人殉。所以秦有很长一段时间被中原国家列为戎狄之国。
      从商朝大规模人祭人殉,过渡到明德、敬天、保民的周王朝,可以说,周公创建制礼是中华文明的真正开始。通过礼乐的制定和改革使中国文化从原始宗教中摆脱出来,步入文明社会。这种新的文明模式对整个华夏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 
 
到顶部